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体诗

古体诗

古体诗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5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2篇;相关期刊366种,包括中国韵文学刊、古典文学知识、中文自修:中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亚洲食学论坛、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等;古体诗的相关文献由511位作者贡献,包括钱志熙、讴阳、刘自歆等。

古体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4 占比:95.4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70%

专利文献>

论文:22 占比:3.86%

总计:570篇

古体诗—发文趋势图

古体诗

-研究学者

  • 钱志熙
  • 讴阳
  • 刘自歆
  • 刘金侠
  • 吴淑玲
  • 陈元胜
  • 韩成武
  • 于九录
  • 刘湘兰
  • 刘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童志国
    • 摘要: 在古代诗歌的学习中,诗圣杜甫的作品是一座不能绕过的山峰。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诗歌世界,读懂诗圣那一颗伟大而具有悲悯情怀的心灵,是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新课题。一、问题的提出不可否认,在唐代众多杰出的诗人中,杜甫是语文教材中选文量较大的一位诗人,且体裁较为完备,有绝句、律诗,还有古体诗
    • 马居生
    • 摘要: 作为古体诗的经典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仙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具体呈现,同时也是其游离于出世与入世的思想体现。在这篇奇秀、伟丽的旷世之作中,诗人通过对梦境中新奇的意象描绘,将洒脱、桀骜、坚韧的文人风骨赋予其上,在亦真亦幻中把梦境与现实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带给读者如痴如醉的独特审美体验。从诗歌内涵上讲,诗人以“虚”就“实”,采用比兴手法托梦言志,并以雄奇的艺术构思表达了对梦境痴醉与现实无奈的矛盾之情。
    • 龙成松; 张晖敏
    • 摘要: 转韵是中国韵文文学常见的艺术手法,也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自魏晋以来便受到文学批评家的关注。这一手法在创作中虽不鲜见,但在“折之中和,庶保无咎”的追求下,其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常被误解和低估。李贺诗作以古体为主,篇中转韵又是其古体诗作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一手法在其诗歌的章法布局、内容层递、诗境切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李贺不拘一格的古体诗中,通过韵段长短的特殊处理与韵段位置的灵活排布,增加了诗歌速度、节奏的变化,打破了创作及批评传统“中和”原则的限制,形成了独特的文本张力和音乐效果。总体看来,李贺的特异诗风验证了转韵手法更广泛的艺术可能性,转韵手法也为研究李贺诗风的生成、李贺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 杨志麟
    • 摘要: 苏天赐不仅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油画家、著名美术教育家,还是一位诗人,目前存诗二十首,全为有格律的古体诗。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油画家苏天赐先生的古体诗作的结构、创作背景,反映了文人型油画家的创作逻辑,对其绘画表达方式的研究起到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际意义。
    • 赵黎明
    • 摘要: 语序指句子中语词的排列顺序.在近体诗中,语序倒置是一种自觉的艺术行为,常被古人称为"诗家语"和"诗家妙法".与其他语法形式一样,语序在古今诗歌中的变化,也经历了自然—变形—自然的"U"字形轨迹.其在近体诗中之所以大量出现,主要是出于对韵律对仗的迁就,客观上也能造成复义、朦胧和陌生化等艺术效果,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字必要性和文体合理性.然而随着文体的演变,它的重要性呈逐步下降趋势.对于这一文学遗产,应有一个辩证认识:既不能否定它的历史作用,也不可夸大它的艺术功效.语序在汉诗中的历史演变给新诗建设的启示是:正如抓住格律不放手并未抓住新诗要领一样,纠缠于语法修辞的细枝末节,也没有抓住新诗建构的核心.新诗问题的核心是诗的内容与文的形式的统一,离开了诗性这一要核,包括语序在内的一切艺术手段,都是没有意义的文字游戏.
    • 孙文晔
    • 摘要: 亚东图书馆是我国近代出版业中有相当贡献的一家书店,在传播思想、新文化方面做了有益的工作。而陈独秀确立了亚东发展的大时空背景,奠定了亚东兴盛衰亡的历史基调。"帮你到上海办一个书店"《哭汪希颜》是至今为止所能找到的陈独秀最早的一首古体诗
    • 余映潮
    • 摘要: 【课文精析】《卖炭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叙事诗,古体诗,乐府诗。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歌体式,通常指格律诗形成前的各种诗歌。乐府诗,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体式。新乐府,一般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
    • 周云海
    • 摘要: 在很多人印象中,九旬老人应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子孙环绕,身边片刻离不开人”的生活。然而,今年99岁的陈南昌不仅玩微信、练书法,偶尔还会写写古体诗,“新潮”程度丝毫不逊于年轻人。1923年,陈南昌出生于江苏,1951年,他举家迁来上海发展,筹建一家小五金厂。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是陈南昌和老伴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用毕生心血,将孩子们全部培育成栋梁之才。
    • 游云
    • 摘要: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那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古体诗中,独具一格的咏老诗,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诗的字里行间有的以博大胸臆,激情抒发暮年壮志;有的以富有哲理的思维,正确认识物盛转衰,人生易老的自然规律;有的描写晚霞似锦,各得其乐的夕阳情趣……读了这些诗启迪心扉,发人联想,催人奋进。
    • 周岭
    • 摘要: 诗这种形式作为教化之祖,上古时代已经进入了“经”的行列。从《诗经》开始,中国诗歌发展出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从上古的歌谣,到以“楚辞”为代表的“骚体诗”,到汉代的“乐府诗”,逐渐发展成为两大类体裁,“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以后的诗人作“古体诗”,称为“古风”,分为“歌”“行”“吟”三种。“近体诗”则指的是“格律诗”,是唐代相对于“古体诗”的称法,分为“绝句”“律诗”“排律”三种。其中“格律诗”逐渐完成了样式固化,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没有再改变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