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李贺

李贺

李贺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5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658种,包括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西安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李贺的相关文献由96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军、胡淑娟、周尚义等。

李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5 占比:99.9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9%

总计:1086篇

李贺—发文趋势图

李贺

-研究学者

  • 李军
  • 胡淑娟
  • 周尚义
  • 吉新宏
  • 张振谦
  • 杨其群
  • 尤振中
  • 李贺
  • 王天觉
  • 过常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盛大林
    • 摘要: 李贺代表作《雁门太守行》存在多处异文以及异解。“向月”有作“向日”,“鬼声”有作“角声”,“燕支”有作“燕脂”“臙脂”,“鼓寒”有作“寒鼓”。相比之下,前两处异文比较重要,而判断“月”与“日”、“鬼”与“角”的关键在于确定昼与夜。综合各种因素,本诗描写的应该是夜间的景象及感受,因为只有在夜间,才会是“向月”,才会有“鬼声”,才会更加紧张和悲壮,也才能更加体现边塞及战争的血醒和残酷。如果是白天,就有违和感。因此,应该是“向月”和“鬼声”。
    • 侯佳宁
    • 摘要: 温庭筠乐府诗对李贺的同类作品有继承和创新,继承体现在深隐曲折的抒情方式、诗中多塑造富贵美人形象、学习其新奇秾丽的艺术风格等三个方面。创新之处包括使用客观化手法、采用多感官描写和深化李贺诗风“艳”的一面。这种继承和创新,不仅丰富了温诗的艺术风格、扩大对女性题材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促使诗向词转变。
    • 刘美燕
    • 摘要: 前人评价李贺诗歌往往注目于其搜奇猎异的倾向,其实贺诗之奇,是与惯常手法相比较而言的,就李贺自身创作情况来看,是有模式可寻的。其感时伤逝诗在结构上、典故和意象的选择上以及艺术构思上惊人的相似,赠答诗则大体形成了一个以自述身世处境为核心的三段模式,三段的篇幅比例分配视情感亲疏而定。
    • 姜晓凡
    • 摘要: 李贺受敏感的性格和动乱的时代的影响,诗文创作中极力追求"陌生化"效果。他注重修饰语和色彩的搭配,在意象上进行扭曲变形,在修辞上运用借代和通感的手法。李贺通过一系列处理,力图打破读者原本熟悉的期待视野,营造一种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审美距离,形成了诗歌艺术的"陌生化"效果。
    • 李昌平
    • 摘要: 唐诗的繁荣不仅体现诗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与其广泛吸收其他文体之长有很大的关系。中唐诗风转变与传奇小说的兴盛有很大的关联。李贺处在中唐诗风转变的关键期,其诗歌在意象选取、创作手法以及诗歌风格等方面深受小说的影响。通过考察李贺诗歌与小说的关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与小说两种文体之间的影响与交融,以及李贺在中唐诗风转变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 李佳艺
    • 摘要: 李贺作为中唐向晚唐过渡的天才诗人,其诗歌创作不拘常法,别开生面,代表了元和诗坛的新变。李贺去世不久后,杜牧受托为其诗集作序。在序中,杜牧对李贺诗歌颇有微辞,委婉地表达了对贺诗新变的不满。杜牧认为李贺诗歌理不及辞、过于追求辞采而忽略了诗歌思想内容。这种批判的背后,既表现了李杜二人在诗歌审美风尚及风格追求上的差异,又彰显了杜牧意欲纠偏补弊、重振晚唐诗风的现实思考。
    • 谢能欣
    • 摘要: 一、《讳辩》因何而作韩愈赏识李贺的才华,举荐其参加进士科举,然而却陷入了“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这一泥潭般的境地。此典论一出,不但李贺考取进士步履维艰,连举荐他的韩愈也招来了不遵礼法的口舌是非,正如皇甫所言“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 陈清华
    • 摘要: 五、幽兰A:“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这是李贺写的《苏小小歌》,也是李贺最诡异、最幽冥的诗。这首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呢?是在他从太常寺奉礼郎这个九品小官的位置上辞职之后写的。辞职以后,又能往哪里去呢?
    • 龙成松; 张晖敏
    • 摘要: 转韵是中国韵文文学常见的艺术手法,也是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自魏晋以来便受到文学批评家的关注。这一手法在创作中虽不鲜见,但在“折之中和,庶保无咎”的追求下,其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常被误解和低估。李贺诗作以古体为主,篇中转韵又是其古体诗作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一手法在其诗歌的章法布局、内容层递、诗境切换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李贺不拘一格的古体诗中,通过韵段长短的特殊处理与韵段位置的灵活排布,增加了诗歌速度、节奏的变化,打破了创作及批评传统“中和”原则的限制,形成了独特的文本张力和音乐效果。总体看来,李贺的特异诗风验证了转韵手法更广泛的艺术可能性,转韵手法也为研究李贺诗风的生成、李贺诗歌与音乐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 蔡丰
    • 摘要: 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中,广泛而成功地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李贺在运用比喻修辞的过程中,善于通过挖掘与前代不同的本体视角、赋予本体和喻体灵动的色彩、力求喻体的凄美之感等方式来创新审美的建构;善于通过化实为虚、化虚为实和创造本体和喻体“陌生感”的方式来提升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善于通过描摹奇诡幻化幽冥意境、融入敏感丰沛的诗情和坚持独辟蹊径的诗心来凸显其幽奇的“诗鬼”本色。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