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律诗

律诗

律诗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60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94篇、专利文献6篇;相关期刊302种,包括当代老年、杜甫研究学刊、文史知识等; 律诗的相关文献由496位作者贡献,包括韩晓光、蔡义江、胡安顺等。

律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94 占比:99.00%

专利文献>

论文:6 占比:1.00%

总计:600篇

律诗—发文趋势图

律诗

-研究学者

  • 韩晓光
  • 蔡义江
  • 胡安顺
  • 陈宗辉
  • 华钟彦
  • 尹贤
  • 徐辉
  • 讴阳
  • 陈静
  • 何世进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常志伟
    • 摘要: 依据近体诗格律,结合多音字在诗中的具体意义,可以有效化解近体诗教学中所遇到的一些多音字的音义认定问题。近体诗的平仄、“粘对”与用韵规则,能够帮助判定一联之内、两联之间以及韵脚字等多音字的音义,以免引起误读或误解。
    • 褚超俊; 壹图(图)
    • 摘要: 听音乐好比朗诵诗歌,起承转合,悲伤喜乐,尽在或长或短的音乐中流淌,让人在宁静的时空里感受世间的丰富多彩。唐诗可分为绝句与律诗,绝句有绝句的短巧律诗律诗的节韵。宋词里更是丰富多彩、各种各样词牌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加上词人不同的填作,或婉约或豪放。而古老的《诗经》又是别样的一番风味,《离骚》则在不拘一格中独自靓丽。
    • 陈历明
    • 摘要: 严谨的五、七言格律体在其奇数行尾韵声调都是仄声,倒数第二行的末尾字基本不押韵,而偶数行尾韵声调则基本都是平声,不是“仄仄平”就是“仄平平”,由此形成“仄→平”模式。这一模式的生成理据何在?千百年来无人就此提问,亦无从回答。追溯我国的乐律诗学传统,比勘会通佛经音乐化的梵呗、歌赞的外来影响,稽考沈约及其前后的乐律诗学论述,三者互参互证,可知这一模式更是一种作为杂合艺术的诗歌之音乐化的结果。作者力证诗律正是借助乐律才得以确立其理论规范,指出沈约一代通过音乐原理阐释格律诗理,致力追索并利用音乐与诗歌的契合点,以乐律驭诗律,以诗律应乐律,由此生成其影响广泛的乐律化格律诗学,使之成为踵武其后的理论家和诗人普遍遵从的准则。
    • 贺逸文
    • 摘要: 文字是传达思想意识的工具,文学是思想同意识的表现,本来不能算是奇特的,然而历来的帝王,为得保持个人的“天下”,利用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两句话,为愚弄人民的原则,所以定出开科取士的方法,并限定“律诗”“经义”“策论”“八股”一类的范围,笼络人民的思想。
    • 李志宏
    • 摘要: 庚子国庆与中秋同日,普天同庆,全民其乐融融。沈鹏借着“庚子国庆与中秋同日”,,豪情勃发、壮志满怀,不仅赞颂中秋、赞颂国庆,还升华到赞颂宇宙星汉。“几十亿年”“宏观”“引力”“地球”“人类”这样的科学名词用在律诗中,融化无碍。
    • 李牧
    • 摘要: 近日,笔者偶然见到了一些画作,作品从万里长江的源头到长江入海口,选取关键节点,把滔滔江水、两岸风光与历史典故、革命故事、伟人足迹等结合起来,把山水画与肖像画结合起来,加上自创的律诗,呈现出一种特殊的韵味,形成了《大江风情系列集锦》。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在这个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时刻,作者选题的角度和独特的画风更显示出特殊的意义。
    • 赵清甫
    • 摘要: 律诗之结句应似结句,绝句之结句应不似结句。因律诗之结句是结束语。如大丈夫之行即行,止即止。不扭捏作态,拖泥带水。绝句之结句应还有许多意思未说明,留余味供读者品玩。如女子离去,虽转身犹有顾盼回眸。了而未了之情态,方有意韵。
    • 张慧芳
    • 摘要: 在中国诗歌史上,唐诗犹如一道灿烂绚丽的烟花,辉耀古今.然而,如果没有南朝梁陈诗人的努力,汉魏时期古朴质实的诗歌是无论如何也不会一跃而为唐诗的圆美流转、音调流丽的.所以,对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发展来说,梁陈诗人的创作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梁陈时期重要的"一代辞宗"——江总来说,他的七言歌行格律已趋于成熟,风格流丽妩媚,还创造了许多新鲜动人的意境,在题材、意境、语言等方面影响了唐代诗人的创作.
    • 曾德万
    • 摘要: 押韵是近体诗的一个基本特征。押韵的诗歌朗朗上口,富于音乐美。以高校师生的同题近体诗创作为例,列出下水文创作中的几类用韵情况,分析总结其中错误的原因。
    • 曾德万
    • 摘要: 研究理学大师李光地的律诗,从格律的角度展开,主要就平仄、押韵、对仗、三平尾、三仄尾、孤平、重字等方面。虽然李光地主张诗歌格律是为内容服务的,但他的创作与他的政治作为一样,在遵从已有近体格律的同时,有所创新。表现在他创作的风物类律诗中,其作品近三分之一强是完全合乎近体诗格律的,他在创作中不强求"三仄尾、重字",他的不少诗作追求的是邻韵相押,偶尔也押仄声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