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金文

金文

金文的相关文献在1947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1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72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12篇;相关期刊540种,包括学术研究、殷都学刊、考古与文物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二届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与比较文字学研究、第三届中日韩(CJK)汉字文化国际论坛、中国文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等;金文的相关文献由856位作者贡献,包括武振玉、商艳涛、骆宾基等。

金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72 占比:95.63%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3.30%

专利文献>

论文:12 占比:1.07%

总计:1121篇

金文—发文趋势图

金文

-研究学者

  • 武振玉
  • 商艳涛
  • 骆宾基
  • 于省吾
  • 谢明文
  • 刘桓
  • 张再兴
  • 曹兆兰
  • 王晖
  • 罗卫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朱桂凤; 王董轲
    • 摘要: 金文在宋朝被大量发现,但当时仅限于古文字研究领域,并无涉猎书法.清代考据和金石学盛行,金文书法方被带动起来.在当时,金文书法是融入碑学这个大范围的,因此往往也是篆隶并提.近年来,尤其是历届篆书展,更是把篆书热推向了一个个高潮,金文书法也被极大地带动起来,但金文书法创作和教学中的文字书写与取用问题,对于很多初学者还是无所适从,针对金文书法创作中和教学中的有关文字常识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金文文字取用原则.
    • 谢乃和
    • 摘要: 新近刊布的[女受]鼎是一篇稀见的女性册命金文,其内容主要记载了西周时期两名女性贵族之间的一次改命,属于罕见的周代贵族女性职务性册命金文。与一般册命铭文书写不同的是,[女受]鼎中不见册命地点、史官、右者等册命礼仪的记载,更在篇首多出"退事于内宫"的特殊句式。[女受]鼎相关铭文特点不仅是早期册命金文的时代共性,也是女性贵族受命特殊性的反映。而"退事于内宫"句来源于铭辞中贵族女性"妫"对"[女受]"的褒奖之辞,妫称赞[女受]"唯汝聿型",即[女受]较好地效法了其先人的德行,[女受]因此在铭文篇首特意强调其在内宫之旧职。不唯如此,[女受]鼎的铭文书写还为周代贵族女性职务性册命提供了佐证,是一篇弥足珍贵的西周册命金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 刘秋瑞
    • 摘要: 宋代的金石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自清末以来,人们对于宋代金石学形成的原因做过不少探讨和总结。近几十年来,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不少可与宋代学者著录的青铜器铭文相比照的新材料,使得宋代著录的青铜器越来越成为研究热点,但是囿于时代、资料、考释方法,宋人考释金文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本文在全面考察宋代人对金文考释情况的基础上,从六个方面分析宋代人考释金文出现错误的原因。
    • 任荷; 蒋文
    • 摘要: 清华简《四告》每告之末均有"宜尔祜(嘏)福"一句,其中的"宜"如何理解尚未落实。本文以语言学的眼光对上古传世文献中"宜"的用例作了穷尽性的考察,揭示出上古汉语中及物状态动词"宜"的真正语义是"适配",具体表述为"主体能满足‘与客体适配’的要求",在句中可翻译为"适合……、与……相配"。以此认识为基础,本文指出《四告》"宜尔祜(嘏)福"之"宜"应采取同样的理解,并对各告的相关诸句给出了详细的解释。本文还指出史墙盘、■钟、秦子簋盖、虢季钟铭文中的"义"所记录的也是这个"适配"义的"宜"。
    • 李春艳
    • 摘要: 西周时期,我国农业得到很大发展,粮食作物种类十分丰富,有“百谷”之称。从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看,当时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禾、稻、粱、秫、糯、稌、、秬等,多被用来赏赐、祭祀、饗宾和酿酒。
    • 刘源
    • 摘要: 殷墟邵家棚遗址出土的青铜觥盖,铭文内容较为重要,记载箙官给其臣赐贝之事,是反映殷王朝赐贝制度的新材料。此觥盖与仲子发觥形制相近,可据以考察其纹饰和时代。此觥盖铭文12字,在殷代觥铭中是较长篇的,本文已绘制摹本。此觥盖作器者人名,是一个以前未见的新字,其祖先日名与族徽,由于铜器空间所限没有写出来,希望今后的考古工作能找到其器身,补全相关信息。
    • 张草
    • 摘要: 殷商时期的金文中记载着不少的祭名。祭名是反映祭祀变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史料,通过殷商时期金文所载祭名,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概况。
    • 吴祺
    • 摘要: 汉字“劌(刿)”,音读“guì”。从刀,岁声。本义:刺伤。《说文》:“利傷也。”通“会(huì)”,聚合、汇合。查“劌”字,至今主流尚无甲骨文字的识读。考究现存的甲骨文字与文史资料,遴选甲骨刻字拾遗补缺,笔者认为,古汉字“劌”由“風”字演变延伸而来,有多个笔画演变字。
    • 张钺湫
    • 摘要: 杨沂孙是清代晚期较为著名的篆书书家,其篆书得法于邓石如、邓传密父子,而在其学习、取法的过程中又形成了迥异于同样师承邓氏、受邓氏影响的吴让之、赵之谦等人的书风,这与其在邓氏之外的取法不无关系,此外,还与其对于理论的研究,尤其对于文字学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本文从杨氏的学书经历、取法范围等角度出发,探讨了杨氏篆书的风格特征,以及其给当时和后世带来的影响,并进行了简要梳理。
    • 范常喜
    • 摘要: 清末出土的徐沈尹钲铖铭文是研究古代徐国的重要资料,但至今仍有数处难字悬而未决,遂致全铭无法贯通。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结合楚简、楚金文等相关内容,将关键性难句“次[虎口][少科][矛咠]”中的“[少科][矛咠]”读作“矟钑”,训为长矛与短矛,并指出此句与其后接“备至剑兵”相照应,统指将铸好的钲铖备列于矛、剑等长短兵器当中。铭文末句断读作“皿(盟)皮(彼)吉人、亯(享)士,余是尚”,其中的“亯(享)士”即献身之士,“余是尚”是指我尊尚宝有这件钲铖。经过上述疑难字句的重新疏释,整篇铭文得以通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