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
殷墟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51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文物考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4篇、会议论文27篇、相关期刊247种,包括文史哲、殷都学刊、南方文物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殷墟的相关文献由469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毓灵、岳洪彬、何毓灵1等。
殷墟
-研究学者
- 何毓灵
- 岳洪彬
- 何毓灵1
- 岳占伟
- 岳洪彬1
- 唐际根
- 岳占伟1
- 黄天树
- 李学勤
- 王宇信
- 王秀萍
- (Missing)
- 刘一曼
- 刘一曼1
- 曹定云
- 胡洪琼
- 荆志淳
- 刘煜
- 孔德铭
- 李志鹏
- 杜久明
- 杨军会
- 袁靖
- 许清海
- 赵俊杰
- 赵娜
- James B.Stoltman
- Jonathan Mark Kenoyer
- 于浩
- 何会
- 何會
- 何毓靈1
- 侯力丹
- 刘风华
- 吴娜
- 吴盛亞
- 吴进甫
- 唐际根1
- 唐際根1
- 孙玲
- 张伟
- 张怡
- 张振卿
- 徐慧根1
- 曹定雲1
- 朱光华
- 朱彦民
- 李先登
- 李文静
- 李月丛
-
-
杜金鹏
-
-
摘要:
多种证据表明,殷墟是商代晚期都邑遗址。古代文献和甲骨卜辞都证明商族首领可分为夏代时期的先公和商王朝时期执政的先王两类,商汤则是跨越夏、商两朝的界标人物。对此殷墟的宗庙建筑遗址也可印证。夏文化探索是从殷墟的文化分期与断代入手,逐步推定出更早的商文化——中商文化、早商文化、先商文化,最终锁定夏文化对象。殷墟包含了先商文化、中商文化和晚商文化,形成了完整的商文化链条。因而在夏文化探索中,具有特别的重要价值。
-
-
郑丽娟
-
-
摘要:
殷墟1004号大墓出土的牛方鼎和鹿方鼎,铸造精美,纹饰瑰丽,铭文独特,为王室重器的典型代表。器表装饰的动物纹是巫觋沟通天地人神的媒介,成双成对地布局与商王室分为两大组并且隔代轮流执政的商王继承制度密切相关;两大方鼎上副题纹饰不同的朝向或许也是这种商王继承制度在青铜器上的表现。
-
-
刘源
-
-
摘要:
殷墟邵家棚遗址出土的青铜觥盖,铭文内容较为重要,记载箙官给其臣赐贝之事,是反映殷王朝赐贝制度的新材料。此觥盖与仲子发觥形制相近,可据以考察其纹饰和时代。此觥盖铭文12字,在殷代觥铭中是较长篇的,本文已绘制摹本。此觥盖作器者人名,是一个以前未见的新字,其祖先日名与族徽,由于铜器空间所限没有写出来,希望今后的考古工作能找到其器身,补全相关信息。
-
-
李玮涓
-
-
摘要:
有领璧环是商周时期一类独具特色且流布广泛的玉器。安阳殷墟是商代有领璧环的主要发现地之一,在有领璧环发展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全面收集了殷墟出土的有领璧环,对其进行了类型划分,发现这类玉器集中出现于殷墟二期,其造型可能直接来源于盘龙城等长江流域的商文化。根据有领璧环在墓葬中的出土位置可以判断其功能并非仅限于装饰品,或有丧葬礼器、祭祀法器之用。殷墟有领璧环与墓葬等级存在很强的相关性,据此推测有领璧环在商代是一种重要的玉礼器。
-
-
杨宽;
赵俊杰;
何毓灵
-
-
摘要:
本文以王裕口南地出土的磨石(A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观察与工艺设计分析,了解到该类型磨石的选料主要为粗糙的砾石,多为砂岩与石英岩。该类型磨石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便于手持把握,二是有相对较平的工作面,用平滑后废弃。资源域调查表明,磨石的原料最近可能来自距王裕口遗址4公里左右的洹河,资源较为丰富。通过打制实验,表明打制方法因原料体积大小而有所区别,10厘米左右的砾石以锤击法为主,15厘米以上的砾石比较适合摔击法;通过磨制骨器与石器的使用实验,表明此种磨石都能较好地完成初级磨制定型工作,而在本遗址内,主要用于磨制骨器。对比此遗址内殷墟各时期磨石数量,推测在殷墟文化3期与4期时,遗址内的制骨行业有所增加,其生产性质可能是利用生产空隙时间从事家庭手工业生产。以磨石的高利用率情况,推断当时统治阶级可能对洹河及其石料等资源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
-
-
牛世山(文/图)
-
-
摘要:
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殷墟保护和宣传的力度进一步加强,民众的关注热度也明显增高。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殷墟考古工作和研究,以构建包括商王国在内的上古史,阐释中国辉煌的古典文明。安阳市如何把殷墟这个代表中国古典文明高度的绝佳名片,打造、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做强文旅产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也成了政府和本地民众绕不过去的话题。
-
-
蔡友振;
龙莎莎;
王庆铸;
郭俊峰
-
-
摘要:
山东济南刘家庄遗址发掘出土一批带有铭文族徽的商代青铜器,其形制多与殷墟同类器物极为相似,表明晚商时期刘家庄地区居住着一支与商都殷墟有密切关系的氏族。针对该遗址出土动植物遗存、铜器铅同位素等方面已有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针对这批青铜器制作工艺、合金技术及矿料特征等科技分析数据偏少,与商都殷墟遗存的关系尚待进一步讨论分析。
-
-
李金霞
-
-
摘要:
我国出土的陶器文物数量众多,品类繁盛,每一件陶器文物都是一段灿烂的历史文化篇章,见证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变化,具有非常高的考古研究价值。殷墟作为中华民族考古胜地,在90年的考古历程中,出土了非常多的陶器文物,且这些文物大多为商代后期日常生活、手工业生产及墓葬用具。本文以殷墟考古90年为例,重点分析研究陶器的重要意义,殷墟陶器的分类、装饰、文字与符号、殷墟陶器的制作工艺,以及殷墟陶器的文化内涵,以从出土的殷墟陶器文物中探寻更多殷商文化的奥秘。
-
-
汪修荣
-
-
摘要:
提起清华国学院,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是公认的“清华四大导师”。当时清华国学院聘请的,除了这四位导师外,还有李济,故另有一说,即“清华五大导师”。当时李济只是一个特约讲师,还不是教授,而且教的是人类学(属于冷门专业),因此不太为人所知。让李济真正出名的并不是清华,而是后来加入史语所考古组到河南安阳进行的十五次考古发掘,随着考古发掘的巨大成功,李济--时蜚声中外,被誉为“中国现代考古之父”。
-
-
-
-
摘要:
在我国,书信滥觞于商代。殷墟出土的第五百一十三片甲骨,就是一封由殷的边境传至京都的“边报”。考古学家吴汝浩和潘悠两位先生在考证后断言,这是“侯伯和大将军报告方国入侵的”。可见,从殷商时代起,我国就开始以文字的形式来传递军事信息,这也揭开了我国书信发展的辉煌篇章。两千多年以后,我们能读到的历代书信,无论公函、私信、家书,都直接或间接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政治人文、民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