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
商王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管子学刊、黄河.黄土.黄种人、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商王的相关文献由13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滨、张越、陈炜湛等。
商王
-研究学者
- 王滨
- 张越
- 陈炜湛
- 刘甫
- 巫称喜
- 曹福顺
- 林沄
- 蒋南华
- 陈双新
- 一本正经说历史
- 一舟
- 万物
- 东篱子
- 严志豪
- 么彬
- 何山
- 何有湖
- 何毓灵
- 倪合一
- 倪建林
- 傅俊霖
- 傅炳熙
- 兔透射
- 具隆会
- 刘
- 刘兴林
- 刘勃
- 周剑生(摄影)
- 大伟
- 姚政
- 孔繁芝
- 孙全满
- 孫亞冰
- 富安兴
- 左勇
- 常江
- 康进昌
- 张冲
- 张凤
- 张富祥
- 张惟捷
- 张文书
- 张文刚
- 张永山
- 张珊
- 张翠华
- 张迪
- 張怡
- 彭东航
- 彭明瀚
-
-
王芬
-
-
摘要: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学科。如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遗存,证明了传世文献的可靠性以及商王的世系;作为我校考古学科起源的龙山城子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华夏大地在史前社会已经进入了早期文明阶段。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类遗迹和遗物,也包括与人类生存发展有关的各类非人工遗存。
-
-
朱月宁
-
-
摘要:
1992年,在临淄区商王村一号战国墓出土了一颗琉璃料珠。珠子为圆形体,直径4.21cm,中间有圆孔,呈蓝绿色,光素无纹,晶莹透明,表面有白色杂质,为铅钡配方。琉璃珠在当今被认为是古代的“夜明珠”。夜明珠最初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珍宝“随侯珠”,在当时与“和氏璧”并称“随和二宝”。梳爬史料,战国时期对随侯珠只有零星记载。
-
-
牛世山(文/图)
-
-
摘要:
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殷墟保护和宣传的力度进一步加强,民众的关注热度也明显增高。这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好殷墟考古工作和研究,以构建包括商王国在内的上古史,阐释中国辉煌的古典文明。安阳市如何把殷墟这个代表中国古典文明高度的绝佳名片,打造、建设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做强文旅产业,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也成了政府和本地民众绕不过去的话题。
-
-
张翠华
-
-
摘要:
三千多年前的一天,一位商王来到今天漯河临颍与郾城交界处,在一条清澈的小河边停下脚步。他不知道,因为他的到来,这条河后来被命名为“小商河”。关于小商河名字的来历,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一说此河叫作“溵河”“颍河”,《郑氏通志》说溵水出自阳城东,至西华、汝阳与颍水合流,古人将其并称为“小商河”;一说颍河故道经此,且为水陆交通要道,商务频繁,故称“小商河”。
-
-
何山
-
-
摘要:
牛是辟地的功臣,也是镇煞的神兽。在人间,它是商王的高级祭品,也是农家须臾不离的助手。十二生肖中,牛列次席,却自带牛气。做个“牛人”十二生肖中,提起牛气,肯定以属牛人为先,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是“牛人”,就像右页图中,捧着酒坛的这位牛侠客一样霸气十足。
-
-
万物
-
-
摘要:
商人喜欢以干支命名近代以来,通过对古文献和殷墟甲骨文的研究发现,商代帝王,包括一部分臣民多用干支命名,如天乙、太丁、外丙、中壬……这种以甲、乙、丙、丁等为名号的商王有31人之多。有研究者指出,这种天干地支数可能是他们的生日,也可能是他们的去世日。学者们推测,商人以干支取名,反映了当时一种文雅的文化心理。
-
-
王立群(文/图)
-
-
摘要:
1982年7月,在淄博市临淄区商王村的一处砖窑厂内,齐中华正带着5名村民挖取做砖坯用的沙土。取土的坑已经挖到地下近3米深,这里的土没有杂质,是烧砖的好材料。可挖着挖着,突然出现了厚厚的石子层,齐中华等几人很不高兴。他们必须把这些带有杂质的土运走,用这样的土烧出来的砖是要"粉"的。村民齐中波生气地往坑里砸了一镢头,没想到这一镢头下去,就砸出了一件宝贝——错金银战国镶嵌铜牺尊(后简称"牺尊")。自1982年牺尊进入齐文化博物院起,它就成为镇馆之宝,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无数文物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被挖掘、被收藏,牺尊镇馆之宝的地位却从未被撼动。
-
-
张冲;
么彬;
王滨
-
-
摘要:
淄博市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展"中有一组文物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出土于山东临淄商王墓地的一对金耳坠。虽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雨雪,金耳坠依旧金光闪闪、熠熠生辉,连同耳坠上镶嵌的绿松石、珍珠、骨珠,一起向我们诉说着一段战国时期的"金玉良缘"。惊艳世人的战国金耳坠先来看看金耳坠的"妆容"吧。两件金耳坠形制大小相同,通高7.3厘米,整体由四部分组成。
-
-
-
林勇
-
-
摘要: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殷都区,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文卜辞中又称为"大邑商""邑商"。它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距今有3300年的历史。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殷。在255年间,这里一直是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商灭亡后沦为废墟。殷墟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被认为是首次由中国政府独立组织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田野考古发掘活动,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开端,并直接催生了20世纪中国四大显学之一——甲骨学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