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古文献

古文献

古文献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51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5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116篇;相关期刊359种,包括江汉论坛、文史哲、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2016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医史文化分会年会、第十三次全国民族地区图书馆学术研讨会、2013北京高校科技信息服务研究会学术年会等;古文献的相关文献由566位作者贡献,包括姚伯岳、张忠林、林佳等。

古文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5 占比:29.83%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1.54%

专利文献>

论文:1116 占比:68.63%

总计:1626篇

古文献—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姣姣; 李玉虎
    • 摘要: 我国各地的档案馆、图书馆、纪念馆等机构收藏的部分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珍贵报纸、期刊等双面有字档案,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利用价值。由于这些报纸、期刊等采用的是在制造过程中未分离木质素的新闻纸印刷制作,保存至今多已出现严重酸化、脆化、糟朽、破损、掉渣、一触即碎的情况(如图1所示)。由于这些双面字档案不适用传统托裱修复,在欧洲曾有档案保护专家使用高分子薄膜对纸张进行封护。研究发现,纸张自然老化降解会释放醋酸、甲酸乙酯、呋喃、甲醛等12~80种复杂气体,如用高分子薄膜封护,会导致有害气体挥发不出而不断富集,产生加速纸张衰变的风险。
    • 本刊编辑部(整理)
    • 摘要: 一、件臼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以“杵臼”为最古,关于杵臼的古文献记载有《周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闩杵之利,万民以济。”农史考古学家陈文华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杵”就是一根粗木棍,最原始的“臼”就是在地上简单地挖个坑。
    • 高元; 王树声; 李小龙; 逯倩倩
    • 摘要: 1.何谓“四时之景”中国本土城乡规划历来注重与自然天地万物的循环往复之道相结合,通过访察地方风物、遍览四时地景变幻、体察农事乡俗,借时节之宜巧营人工建设,因时节之异寓情于景,创造感知时节变化的风景体系,由此累代形成“四时之景”的风景营造理念。古代“四时之景”在城乡旷域层出叠见,同一城镇、乡村、场所,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亦有不同景象,所谓“四时之景不同”“四时景物皆成趣”。古文献中记载的“四时万景,纷翠毕陈”“江山之景,四时朝暮,变化无穷”“品四时之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度乎人事”“踞一城之胜,收四时之景”等,皆表此意。
    • 王晓芳; 张晓朦; 张冰; 林志健; 韦昌策
    • 摘要: 目的挖掘儿科古文献中儿童安全用药认识,为儿童特殊人群的用药警戒与药学服务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学方法,从《颅囟经》《小儿药证直决》《幼幼新书》《活幼心书》《幼科发挥》《幼幼集成》《幼科释谜》7部代表性儿科古文献中提取“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相关警戒内容和表述。结果儿科古籍重视小儿用药安全,药物警戒认识较为系统、全面,用药以平和为旨,多从脾胃论治,从剂型、剂量、疗程、炮制、配伍等方面提升疗效,防范不良反应。结论面对临床不合理用药现象,儿科传统古籍为现代儿科开展用药警戒提供依据,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为药学服务开展提供方向。
    • 张青青; 王敏; 刘午阳; 李承贤; 张炬; 王上; 袁卫玲
    • 摘要: 目的:总结从火热论治鼻鼽的古文献用药规律。方法:收集《中华医典》和《中医方剂大辞典》中从火热论治鼻鼽的方药,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使用频次、常用药对、中药组合及新处方组合。结果: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方剂61首共涉及117味中药,药物以辛温为主,集中于肺胃脾心四经,使用频率位于前五位的中药为甘草、黄芩、栀子、薄荷、桔梗,常用中药组合为“黄芩-甘草”“栀子-甘草”“黄芩-栀子”等,黄芩、防风、栀子、连翘、薄荷、桔梗、川芎、荆芥、甘草9味药是药物的核心组方。结论:古文献药物归经以肺、胃、脾为主,用药以清肺泻火、补益脾胃为先,肺胃郁热、脾胃虚弱为鼻鼽的主要病机,古文献鼻鼽用药特色对现代中医防治过敏性鼻炎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罗贵业; 蔡玲
    • 摘要: “鲊”类食品作为中国传统食品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古至今已经开发演化出了几十种类食品的制作方法,制作技艺也是五花八门,例如,贵州遵义的辣椒、云南的小米、湖南和湖北的鱼等,都是类食物的代表。本文从古代的文献中找出类食物的制作工艺,重点从《齐民要术》等典籍中寻找类食物的制作工艺,并进行了整理。
    • 秦克霄
    • 摘要: 四库系列丛书是中国古代最浩瀚的文化工程,汇集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经典著述,涵盖了各领域的优秀典籍,呈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欲在此浩瀚书海中寻找所需之书难度何其之大。本文通过对《四库全书》及其系列丛书的源流和内容的考察,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尝试为读者提供阅览四库系列古文献的导读设计,帮助读者快速找到进入四库系列文献的途径,为古籍的传承与利用抛砖引玉。
    • 王金环; 何丹迪
    • 摘要: 基于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猖獗之势,从古文献中提取并总结中医抗疫的认知与辨诊治疗思维。中医对疫病的记载始于殷商,《黄帝内经》的记载提示此时中医药诊疗疫病已初具雏形,《伤寒论》奠定了“寒疫”的诊疗思路,随着时间的推演,明清时期的《瘟疫论》与温病学说进一步完善了疫疠的中医辨证论治系统。结合现今中国以及中医药海外的抗疫现实,揭示中医药指导治疗传染流行性疾病的指导意义,为中医药的进一步发扬传承提供古今依据与支持。
    • 日高田时雄; 范丽雅(译)
    • 摘要: 伯希和与内藤湖南是两位在20世纪东洋史研究中留下诸多业绩的汉学界泰斗,对敦煌学研究的贡献尤为卓著。从很早开始,他们便对彼此有所耳闻,但直到1924年夏,内藤赴欧视察访书之际,两人才终于碰面,并建立了密切的学术交流关系。本文依据法、日两国收藏的第一手史料及大量珍贵照片,在追寻连接两位学者共同点的同时,亦考察围绕敦煌古文献的研究,他们之间所展开的互动关系。
    • 摘要: 后羿射日的故事是我国古代经典的神话传说。根据《山海经》等古文献描述:远古时期,天空出现了10个太阳,一字排开并列而过,所到之处庄稼和草木皆成灰烬,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灾难,战神后羿用弓箭射落9个太阳,拯救天下黎民苍生。千百年来,历朝历代都认为这只是虚构的传说。但1979年,考古学家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将军崖,发现了距今6100年前石器时代的岩画,它证明了后羿射日是远古发生过的真实事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