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地万物

天地万物

天地万物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54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1篇、专利文献947173篇;相关期刊346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中国天主教、贵州社会科学等; 天地万物的相关文献由50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路平、张岱年、张立文等。

天地万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1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947173 占比:99.94%

总计:947714篇

天地万物—发文趋势图

天地万物

-研究学者

  • 王路平
  • 张岱年
  • 张立文
  • 王德有
  • 郑万耕
  • 陈奇
  • 刘宗贤
  • 吴雁南
  • 毕淑敏
  • 王德裕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迪安
    • 摘要: 依蒋志鑫的艺术经历,他是一位奇侠。许多年里,他独步天涯,千里单骑,从西部到北国,从黄河到昆仑,从戈壁到草原,以顽强的毅力去做一次次孤独的行旅。我以为,与古人那种主要以散淡悠游之心走向自然的方式不同,他更多是以一个现代人自我放逐的情怀和炼狱者般的意志投身自然,真正在大自然面前敞开胸襟,将自己肉身的生命融入大自然的博大躯体,从而获得灵魂的洗礼、精神的升华,在与天地万物吐纳呼吸合一共振的过程中。
    • 刘兆伟
    • 摘要: 《易》以象示,涵蕴恒变,变以适道。《易》道阴阳。阴阳互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生生不息。《易》以垂教施化而生,非为卜筮而创。先秦卜筮多为圆融主流社会决策与推教摧化;汉代焦赣、京房等以《易》为罩,偏行数术阴阳、神秘诡谲卜占之术,蛊惑广远。《易》本经书之源头,中华道统之滥觞;《易》乃圣贤诲人趋善之大道。尽管得卦不同,卦爻辞不同,皆可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化人、导人。
    • 常静
    • 摘要: 自先秦时期起,古人就对天地万物及其运行规律进行了思考和探索。古人探索出的成果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建筑、服饰、器物、音乐、书画等。由长北著、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传统艺术与文化传统》一书,便是作者在长期教学、案头钻研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的成果。作者以当代人的文化批判眼光,对中华传统艺术的内涵、审美及其与文化传统的关系展开了生动阐释与提炼升华,既体现出作者对传统的细致体察,也展现了其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 寒江雪
    • 摘要: 春天,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热爱表现的题材。人们总是不吝于将最华美的辞藻、最瑰丽的想象,赋予四月的旖旎春光。“人间四月天”,就是世间美好的代名词。四月天的美,在"贵如油"的春雨中飘洒。不似冬雨的刺骨,不似夏雨的酣畅,春雨是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如丝如线,更婉约、含蓄。在丝丝缕缕的春雨编织而成的网中,天地万物等待着来自自然的洗涤。蒙蒙的春雨轻轻地扫去冬日的厚重,涤荡世间的阴霾,衬托出清新与生机。一如李可染的《蜀山春雨图》,水汽淋漓的墨色渲染出湿漉漉的山石,相比之下,春雨中的桃花显得分外娇艳,正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在霏霏春雨笼罩之下,山、树、屋愈显寂静空灵。
    • 多庆巴珠
    • 摘要: 众所周知,藏族是一个文化底蕴极其厚重的民族。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严苛,世居于此的藏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一种对自然无限虔敬的民族秉性,这种对天地万物全身心的膜拜以及藏民族曲折多变的文化探索造就了藏族传统建筑文化宗教多元性、自然生态性等诸多特点,使其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文化领域独树一帜。
    • 秦璐
    • 摘要: 你一定见过它。在日光行将铺陈,曙霞露出端倪的短暂瞬间,在深山幽涧间的如缕泉边,在葳蕤丛林后的晴明云天,在不绝江流上的潋滟波光中……它,是青绿。在中国传统色彩理论中,“青、赤、黄、白、黑”五色渲染出了一套属于中国人的完整世界。天地万物,都在五色中沾染。翻开传统色谱,你会讶异,居五色其一的青有着众多美好而贴切的名称--玄青、黛青、碧青、花青、石青、霁青、海青、钢青、玄青、雀头青、石绿、孔雀绿、铜绿、翠绿、葱绿、蔻梢绿、宝石绿、松霜绿、水绿、艾绿、靛青、碧.
    • 杨伟朋
    • 摘要: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地取材制作石器工具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了一些温润而有光泽的石头,遂产生了“美石为玉”的观念,辨别出“石之似玉”者、“石之次玉”者,使玉的概念渐臻现今真玉范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玉器的制作方法和形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玉从“美”的象征成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具有特殊的意义。《周礼》中将不同形制的玉器与天地万物和人事进行类比,以此来寄托周代统治者的宗教观念、政治理念以及礼仪道德。
    • 高元; 王树声; 李小龙; 逯倩倩
    • 摘要: 1.何谓“四时之景”中国本土城乡规划历来注重与自然天地万物的循环往复之道相结合,通过访察地方风物、遍览四时地景变幻、体察农事乡俗,借时节之宜巧营人工建设,因时节之异寓情于景,创造感知时节变化的风景体系,由此累代形成“四时之景”的风景营造理念。古代“四时之景”在城乡旷域层出叠见,同一城镇、乡村、场所,不同季节、不同时段亦有不同景象,所谓“四时之景不同”“四时景物皆成趣”。古文献中记载的“四时万景,纷翠毕陈”“江山之景,四时朝暮,变化无穷”“品四时之景物,务要明乎物理度乎人事”“踞一城之胜,收四时之景”等,皆表此意。
    • 田爱华
    • 摘要: 山水自古备受文人尊崇喜爱,这种文化心理最初表现为远古人们对天地万物的自然崇拜。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识由愚昧到逐渐清晰,对于自然山水孕育生命的奇迹也被人们礼赞。于是,我国的原始农业在七千多年前开始形成,并且出现了大量与农业生产及农事相关的文化艺术作品,例如《诗经》中描绘的与农业生产及农事相关的诗歌,画像石、画像砖上的农业生产图案等。
    • 西门杏庵
    • 摘要: 今年开春,无论是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河南卫视的《国色天香》,还是河南卫视晚间黄金时间播出的中医药文化题材的电视剧《医圣》,无不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再一次刷新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电视剧《医圣》通过回顾中医药奠基人张仲景的生平,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中和之美。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