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
农具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3年内共计149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农业经济、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15篇;相关期刊394种,包括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散文百家、农业技术与装备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5学术年会、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第十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等;农具的相关文献由1657位作者贡献,包括吕淼英、周昕、顾林男等。
农具
-研究学者
- 吕淼英
- 周昕
- 顾林男
- 席文杰
- 张培斌
- 武顺
- 史晓雷
- 罗伯特·T·卡斯帕
- 刘建武
- 李涛涛
- 肖占勇
- 褚云青
- 于丽
- 代正臣
- 何峥晖
- 刘洋
- 张青苗
- 杨飙
- 耿晨
- 苏安萍
- 郑凯
- 隋英浩
- 高峰
- 高群
- 不公告发明人
- 商高高
- 夏长高
- 彭增军
- 理查德·J·康奈尔
- 赵艮权
- 迟子建
- 韩江义
- 万信超
- 于江
-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 刘国平
- 吴永海
- 周星星
- 唐昌松
- 孔祥群
- 尼古拉斯·杰布
- 张炯
- 曾国平
- 李锐
- 杨宏图
- 梁晓剑
- 梁玉成
- 王喜龙
- 皮特·韦恩
- 程宏文
-
-
郑水富
-
-
摘要:
父亲是一个地道和传统的农民,小农意识和“以粮为纲”的理念根深蒂固。说他是“传统”农民感觉还说不到位,父亲更准确的定义是一个不知变通的近似古董的农民更为合适。父亲对农具有天然的敬重和爱护,每次劳动结束了,父亲总是要把锄头、畚箕、镰刀、木桶等洗得干干净净。到家后,分门别类挂在墙上晾干,因此,父亲的锄头、镰刀之类的农具很少生锈。
-
-
本刊编辑部(整理)
-
-
摘要:
一、件臼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以“杵臼”为最古,关于杵臼的古文献记载有《周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为臼,闩杵之利,万民以济。”农史考古学家陈文华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杵”就是一根粗木棍,最原始的“臼”就是在地上简单地挖个坑。
-
-
杨福增;
牛瀚麟;
孙景彬;
刘志杰;
李轶林;
褚宏丽
-
-
摘要:
针对山地履带拖拉机(简称山地拖拉机)等高线作业时,车身调平和农具仿形作业不同的姿态调整需求,在建立车身及农具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之上,构建了整个系统的控制策略,设计了车身与农具姿态协同控制系统,其中,对车身和农具的控制分别采用PID算法和双闭环模糊PID算法。基于Simulink对控制算法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PID算法实现车身调平可以满足其基本调平要求;采用双闭环模糊PID算法实现农具姿态调整的控制效果优于PID算法。最后,进行了机组姿态协同调整的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所设计的姿态协同控制系统:在坡度±15°的坡地上静态调整时,车身横向倾角最大误差为1.10°,农具横向倾角最大误差为0.46°;在坡度14°~16°的坡地上动态作业时,车身横向倾角最大误差为1.90°,农具横向倾角最大误差为0.93°。该姿态协同控制系统精度和稳定性能够满足丘陵山区坡地等高线作业需求。
-
-
贾璇
-
-
摘要:
粮食稳,天下安。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科技是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增产增收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逐年提高。纵观大江南北,北斗卫星导航农机等硬核科技装备逐渐成为农业利器;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被大规模应用,手机成为“新农具”……
-
-
-
-
摘要:
陕西延安手机成为“新农具”从2014年起,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发展起山地苹果和樱桃,几年下来颇具规模。随着通信条件改善,包村干部张光红灵机一动,尝试用手机直播村里的美景,销售村里的农货。“我几乎每天都发短视频,很多人由此认识了我们村,认养了我们的果树,客户里还有外国人呢!”如今,张光红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
-
-
雷明霞
-
-
摘要:
蜂巢是蜜蜂的房子,从野生蜜蜂到家养蜜蜂,蜂巢经历了原始土洞、树洞、各种农具(背篓、竹篮、竹筐等)、棒棒巢到标准蜂箱的演变。就像我们人类的房子一样,从原始社会的土窑洞、草棚子到现代的砖房、高楼,经历了原始到文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不同地区因气候、温湿度、蜜源花季、地理地貌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的蜂房,现就甘肃境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蜂巢房做简单介绍。
-
-
李拴伍
-
-
摘要:
架子车是农具中的“拉运将军”。生产队时期,凡是需要运输的农活几乎都是它的功劳。使用架子车的那个年代,农村女人的一个荣耀是坐着男人拉的架子车去县城赶大集,孩子们坐在架子车上,也会从心里高兴到脸上,乐得手舞足蹈。记忆之中,最早是父亲和叔叔们拉着架子车去八十里外的市区造纸厂卖麦秸草,来回要走两天一夜。先一天,队长组织人将麦秸草捆成一抱粗的捆,然后装上检修好的架子车,每个车装一千多斤。
-
-
王爱民
-
-
摘要:
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时代农具主要为石质农具和青铜农具,依据功能可分为耕作农具、收割农具两类。因为文化属性不同,农具的型式存在一定区域差异。与邻近的宁镇、太湖及江淮地区比较,皖南出土农具数量偏少,收割类农具比例较低,犁耕尚未出现,表明皖南农业生产较周边地区落后。在不同时期,皖南农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各不相同。夏商时期,皖南处于文化边缘区,人口少而分散,造成农业发展缓慢。西周以后,因为铜矿资源开采导致的生业形态的转变,是皖南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
-
冯延青
-
-
摘要:
中国具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古代先民在农耕活动中创造出无数功能各异的工具,工具的不断完备也使农耕变得更加有效率,生产力不断提高。以“绳拘子”这一简单农具为例,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造物智慧。
-
-
刘彦甫;
李强;
朱跃明
-
-
摘要:
一、发病情况牛创伤性网胃(心包)炎死淘率高,给养牛生产带来一定的损失。笔者对23个养殖户饲养的489头牛进行调查,确诊该病13头,占调查总数的2.66%。其中16户饲养牛107头,饲养管理粗放,草料与农具、金属制品及其他杂物混在一起,发生该病9头,占107头的8.41%,占489头的1.84%;而7户饲养牛382头。
-
-
周昕
- 《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2015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汉画像石是汉代在墓室、祠堂、墓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古代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石刻艺术.汉画像石在山东分布广泛,可以说在山东各地都有发现,不论是画像石墓的数量,分布范围,还是画像石出土的数量和精美程度,都在全国可谓首屈一指.山东地区汉画像石内容广泛,主要包含:历史故事;浪漫缥缈的精神世界;乐舞百戏等等,除此之外也有诸如犁耕耘锄、狩猎捕鱼,冶铁造剑、织布调丝、农妇采桑、工匠造车等等场面.其中有许多反映传统农具及其耕作的场面,为人们研究传统农具提供了大量的可贵资料.本文以山东各地现已发现的农具画像石进行了全方位研究,认为:在山东地区已发现的汉画像石中,竟然保存了如此丰富的汉代传统农耕文化的信息,绝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正是汉代山东地区的农业和农具水平,山东地区的经济、文化及文学艺术水平高度发展的历史见证.
-
-
-
- 《吉林省博物馆协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1997年吉林市博物馆征集到了五件农具,本文依据相关资料认为:其中四件器物可以组成两组器物范.也就是说,实际上这四件铜质器具为两组铜锌合金,即黄铜农具范:一组为铜犁镜范,另一组为铜蹚头范.充分印证了历年来史学家对东北地区的农业文化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