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十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
第十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

第十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

  • 召开年:2004
  • 召开地:哈尔滨
  • 出版时间: 2004-08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哈尔滨工业大学

会议文集:第十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地方科学技术史是全国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地方科技史不仅对地方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且对全国科技史的发展也有不可或缺的学术贡献。本文着重考察地方科技史的研究对象、特点和方法,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试图对地方科技史的理论框架作一初步探索。
  • 摘要:在回顾了中国数学的辉煌历史之后,以“数学教育与科举制度”、“尊孔崇理”及“明初暴政”这三个主要方面的大量史实,引证出了文中的结论。文末,笔者为21世纪中国的数学教育与数学发展大声疾呼。
  • 摘要:科学技术史研究具有认识和改造自然界以及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最基本的二元价值,并由这最基本的二元价值衍生出了器物层次的、理论层次的、教育层次的、制度层次的、伦理层次的、精神层次的多种不同层次的多元价值。目前,尽管科学技术史研究从最外层的器物价值层次到最核心的科学精神价值层次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出现了较强的发展趋势,但从最核心的科学精神价值层次一直到最外层的器物价值层次,也即从最高的哲学精神层次到最基本的物的需求层次的还原的进展是并不令人满意的,它已成为制约全面实现科学技术史研究价值的重要环节。为较全面地实现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价值,有必要解决好以下问题:rn (1)更新观念,从目前的实际出发,重新认识科学技术史研究在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具有的地位,扩大其应用范围和增强其器物层次价值的功能rn (2)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方法本身进行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对科学技术史应用型方法的研究,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史研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rn (3)在重视了科学技术史研究所具有的自然属性方面的功能和价值的同时,发挥好科学技术史文化功能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科学技术史研究在旅游业和其他文化产业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功能来。rn (4)重视科学技术史研究在历史文物保护和开发中的作用,使其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为保护和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rn (5)在资源保护及其利用中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史的独特作用,促进科学技术史研究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在合理开发各类资源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好作用,使其器物层次的价值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rn (6)科学技术史研究应在社会经济和科技进步以及社会发展中发挥好作用,充分发挥其综合学科的特点,在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中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来。
  • 摘要:透视李约瑟问题是多维的,其中人的因素、经济的因素是科学发展的基点,这也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点。政治的、文化的因素是由这两方面的基点所导引并共同作用的,传统的农业中国形成了一个制约中国科学发展多维的网,使得中国最终没有走向世界。
  • 摘要:中国传统医药学是中国各民族人民长期的劳动创造,汇集了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中的珍宝,在国际科学文化交流中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优势之一,而其中药物学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古代医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在现代医药文明中,中医学的优势地位已经让位于西方医学,但是人们依然看到很多中药发挥的奇特疗效。本文从西医的视角试图总结出一些有关中药学发展的独特规律,以便更好地挖掘中医药的作用,使中医药为维护人类的健康发挥出最佳效果。
  • 摘要: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n,1871~1945年)是20世纪初叶世界著名的生理学家,也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于1935年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担任访问教授,对中国的生理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与中国生理学先驱、协和生理系主任林可胜建立了深厚友谊。抗日战争爆发后,坎农积极投身对华医药援助的工作。对林可胜领导建立的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总队的工作和林可胜本人给予了大量的物质支援和精神鼓励。
  • 摘要:自从1910年Flexner报告发表以后,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在美国逐渐确立起来。医学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已经有了迅速的发展。二战的爆发成为历史上影响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二战给予美国医学教育的影响进行着重分析,并对二战前后医学教育发展概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目的是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 摘要:目前,中国的环境科学正蓬勃地发展。然而,如果研究环境科学发展的历史,就会产生一个疑问,即环境科学在中国的兴起,除了我们常提到的国际大环境的推动外,是否还有其他更深远的背景或因素呢?本文认为,应根据中国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去探讨环境科学兴起的更深刻的渊源。陶葆楷先生不仅是中国环境科学事业的一位重要的领导者,而且也是20世纪中国科学事业最早的参与者之一。因此,研究他的科学生涯,可以为我们提供一条有启发性的线索,从而有助于理解中国的环境科学究竟是如何逐步发展到今天的水平的。
  • 摘要:“耙”及(耒罷)、(金罷)、(金罢)、(金羆)、耙、杷、钯、捌、朳、扒、(耒八)、爬等诸字,都具有表示某一种农具的含义,有的还是表示某一种农具的专用字,这些字的读音又十分相近,各自所代表的农具形体乃至某些功能也有许多相似,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字中的某些字还可以互相通用或假借,不仔细分辨常常容易混淆,为了尽量分辨清楚这些字和它们所表示的农具,本文试作如下考辨。
  • 摘要:在科学史研究的不同阶段,由于理论基础和研究视角的不同,使得科学史的研究不断以新的形武,体现出新的内容、新的视野、新的解释、新的题材以及新的寓意。科学史学科也正是因此而得以不断发展。许多本是来自其他领域的思潮、学说和观点,也因此而影响到科学史的研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在国际背景中。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都是近些年来颇有影响而且发展迅速的学术思潮,并在包括科学史在内的许多领域中表现出一定的生命力。但就中国科学史的研究来说,虽然已有少数相关的研究,但仍远未成为学术的主流。本文将从编史学的立场,以历史观和史学方法论的角度,就这些思潮对于中国科学史研究可能会带来的影响与意义进行一种理论性的探讨。
  • 摘要:本文从古代急性传染病病名、著作、病因、预防、治疗及传染病对人类带来的灾害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旨在总结回顾古代医家的防治经验,继承古代医家的学术精华,挖掘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有效方药和研究思路,提高应对突发疫情的防治水平,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古为今用,对防治SARS等病有着积极的作用。
  • 摘要:本文将李迪、查永平的《中国历史科技人物生卒年表》和杜石然主编的《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中所收公元900~1400年间的人物分为“一般”和“精英”级别,以1150年(即朱熹“弱冠”之年)为分界点,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前后两段的人数相等,宏观上认为理学对科学技术人才“产出”数量没有明显影响。并考察科学家接受理学的情况,特别是与理学“(河)图(洛)书派”象数学的关系。最后评析理学“格物致知”、“穷理”之说,认为其对精英层的科技哲学观和认识论方法论乃至科技成果的提升,既有积极作用,也埋伏着消极的因素。
  • 摘要:本文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以往完成的古代青铜器化学成分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中国古代青铜合金成分随着时代递进而发生的演变,研究表明,青铜器的合金成分是随着历史进程的演变而变化的,但是这种转变,即使是由于朝代的更换而发生的,也并不与历史朝代的变迁完全同步,而且不同地域青铜合金演变的速率不同,表现出各时代青铜合金发展的不平衡性,即使在同一地区,由于时代的变迁,青铜合金的发展也呈现出从发生、发展、兴盛以致衰落的历史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出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不但反映出矿藏的丰富与枯竭、青铜技术的发展和衰落、手工业发展规模不均衡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且也揭示出每个时代的文化理念的差别。
  • 摘要:刘仙洲先生(1890~1975年)是中国著名机械工程学家和工程教育家,也是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发明史研究的开拓者。他发表了18篇有关机械工程发明史的论文,出版了2部专著。特别是在1962年出版的《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一编,成为研究中国机械史的奠基之作,在科技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在清华大学设立“中国工程发明史编辑委员会”,在图书馆组织专人,从21 100多种古籍中抄录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资料卡片12 000多张、抄件3900多份,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便利。刘仙洲先生还创立了一套研究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的科学方法:一是把古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结合起来研究,以揭示古代机械工程发明的真实历史;二是根据古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复原古代机械;三是按照近代机械工程的科学体系、分类方法和研究方法,归纳、分析和研究中国古代各类机械工程发明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刘仙洲先生在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发明史领域所做的研究工作,为清华大学科技史研究的建制化奠定了基础。他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经验在清华大学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并在高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 摘要:20世纪50年代,苏联承担全部设计,提供成套设备和部分材料,派出不同层次的专家,援助中国建成了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国方面掌握了解放牌中型载货汽车的设计和制造工艺,实现了一次成功的技术转移。后来,一汽不仅对产品做了局部改进,而且还与钢铁厂合作解决了汽车用钢材自给的问题。
  • 摘要:对现存传统弓箭制作工艺的调查,以及对弓匠、箭匠认识和解决具体的实践力学知识方法的考察,结合相关原始文献,联系笔者练习射箭的经验,对中国传统箭矢的制作及使用中的实践力学知识进行了探讨。解析了前人在理解与“射箭术佯谬”相关问题时存在的错误;总结了古人的射箭瞄准方式及其反映出的古人对抛体运动的经验认识。对弓箭制作及使用的相关力学知识的分析还可以有效地为恢复和保护中国的传统射艺提供技术支持。
  • 摘要:在中国史学打破政治史和经济史一统天下的重构中,文化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等都得到强化,而技术史却依旧相对薄弱,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西航的比较研究即是突出实例。剖析并反思该实例,有助于理解史学研究中技术史缺失的危险,即强化史学研究的有限性和非整体性而弱化研究成果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史学研究者“文本解释学技术”的成熟程度,直接取决于对客观性要素挖掘的深度、信息对称程度和理论的科学程度。技术史能够弥补政治史和经济史等线性研究之不足,是真历史和全面历史的必要支撑。强化技术史研究,有助于回归事物的整体性与关联性及史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鉴于历史从业者技术史基础的相对薄弱与有限,在强化“问题意识”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回溯”与“添加”,对技术本身及其相关问题做出有历史学特色的研究,应该是可行而有效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