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王弼

王弼

王弼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47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6篇、会议论文6篇、相关期刊277种,包括现代哲学、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2013·国际经学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等;王弼的相关文献由399位作者贡献,包括韩国良、刘季冬、王晓毅等。

王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6 占比:98.7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1.27%

总计:472篇

王弼—发文趋势图

王弼

-研究学者

  • 韩国良
  • 刘季冬
  • 王晓毅
  • 丁虎
  • 杨鉴生
  • 丁怀超
  • 丁怀轸
  • 朱汉民
  • 李兰芬
  • 王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忠伟
    • 摘要: 历经汉末战乱而苟活于世的凡人焦先,在曹魏末期却成为一场持续数十年之久的造神运动的主角。这一偶像化运动,先是将其隐者化,以凸显某种“老学”和“易学”的旨趣:以焦先谦卑不言的行迹安顿“老学”的人生理想,以他幽通知远的先见之明神化其思想境界,甚至将他塑造为人间治乱的预言者。这一现象折射出曹魏士人试图围绕“老学”重建政治、人生与文化三位一体和谐秩序的底层意态。“正始改制”失败和魏晋禅代之后,隐士焦先的偶像化内涵,逐步从外在的“不言之教”转向对养生之道的寄托。这一形象的切换,实与正始时期重“老”“易”的事功玄学向西晋前期注重“庄子”的新玄风转型同步。
    • 潘忠伟
    • 摘要: 历经汉末战乱而苟活于世的凡人焦先,在曹魏末期却成为一场持续数十年之久的造神运动的主角。这一偶像化运动,先是将其隐者化,以凸显某种“老学”和“易学”的旨趣:以焦先谦卑不言的行迹安顿“老学”的人生理想,以他幽通知远的先见之明神化其思想境界,甚至将他塑造为人间治乱的预言者。这一现象折射出曹魏士人试图围绕“老学”重建政治、人生与文化三位一体和谐秩序的底层意态。“正始改制”失败和魏晋禅代之后,隐士焦先的偶像化内涵,逐步从外在的“不言之教”转向对养生之道的寄托。这一形象的切换,实与正始时期重“老”“易”的事功玄学向西晋前期注重“庄子”的新玄风转型同步。
    • 喻中
    • 摘要: 王弼是正始玄学的主要奠基人,同时也是魏晋时期华夏法理学的主要代表。王弼法理学的主题是寻求善治。根据王弼的叙述,在通往善治的道路上,既要坚持“以道治国”,也要坚持“以正治国”。其中,“以道治国”需要遵循的规范主要是“无为”与“不言”;“以正治国”需要遵循的规范主要是仁、礼、法、制。在“以道治国”与“以正治国”之间,具有本与末的关系:“以道治国”是善治之本,“以正治国”是善治之末。为了寻求善治,应当“崇本举末”。这样的善治方略表明,王弼试图融会道家与儒家,他的法理憧憬体现了对道家与儒家两种思想传统的兼收并蓄。
    • 邓晓芒
    • 摘要: 王弼本着道家特别是庄子的精神对儒家的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深化改造,与其说是“援道入儒”,不如说是“以道解儒”。在深入把握道家形而上学精髓和实质的基础上,王弼以概念思辨的方式理清了“伦理学”和“伦理学之后”的关系,制定了以“体用”“本末”为基本骨架的解释策略,建立起了一个从“崇本息末”上升到“崇本举末”、以形而上之道带动形而下之器的、最显理论深度同时又具备最大理论包容性的道家实践哲学体系。他的“以无为本”的模型论以及在此之上所阐发的“言、象、意”之辨,使道家哲学超越了老子式的警句格言和庄子式的寓言故事,可以视为道家本无论在语言观上的新发展。这种成就不但是在他之前的玄学家们无人达到的,也是在他之后的玄学家所不可企及的。
    • 廖海华
    • 摘要: 与汉易重视“天道”“天象”不同,王弼易学的重点在于“人事”。王弼之所以能够对《周易》卦爻辞的“人事”做出新的诠释,得力于其对“情志”概念的灵活运用。根据其“情志”论,卦爻辞中关于人之行为活动的诸项内容被还原到主体情志的层面,获得了内在性的理解。尤其是卦爻辞中所包含的告诫之辞被转化为关于主体如何根据义理来改变自身情志或顺应他者情志的引导,从而具有工夫论意义。在王弼易学中,“情志”论是贯通卦爻系统与卦爻辞的关键环节,为卦爻辞中的“人事”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理论纵深,具有极高的易学史价值。
    • 加林理彰; 李卫华(译)
    • 摘要: 王弼的著作《老子注》《老子微指例略》《周易注》《周易略例》,是刘勰使用的许多概念、术语、认识论和修辞模式的重要来源。二人都关注“言”—“象”—“意”之间的关系,并试图由此达致最为根本的“道”。二者的区别是,在王弼看来,言不尽象,象不尽意,而“道”则更是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境界。而刘勰声称,在“隐”的写作模式中,作家可以通过巧妙地使用含蓄的语言,进入一个超越文字的无障碍境界。因此,《文心雕龙》中的“文”,其地位远高于王弼笔下的“言”。
    • 边家珍
    • 摘要: 《道藏》中的《道德真经注》四卷本(简称“道藏本”)与武英殿本所据张之象本相异之处颇多,同时,对校道藏本与武英殿所依《永乐大典》本,发现二者也有相当明显的差异。较之张之象本,道藏本脱讹较少;道藏本不分《道经》《德经》,不分篇章,亦合乎宋晁说之等所言王注本旧貌。通过源流考述与版本对比可知,道藏本是重要的王弼《道德经注》善本,较之他本更具文献价值。遗憾的是,此本一直未能引起研究王弼《道德经注》者足够的重视。
    • 張永路
    • 摘要: 魏晉時期,玄學思潮的興起推動了儒道思想之間的會通。這種會通很多時候是以經學注解的方式呈現的,在這一時期的經學注解中,便有很多透徹着玄學的理論,其中重要代表就是王弼的《論語釋疑》。在注解中,王弼試圖以“自然”解“情”釋“孝”,這種解釋並非無中生有,而是與孔子思想有切實相通處。在孔子思想體系中,具有與“自然”相似表述意義的概念是“直”。孔子非常重視“直”,並以其作爲“仁”的重要内涵。由此,“直”與“自然”的相通就成爲王弼在《論語釋疑》中會通儒道思想的詮釋節點。這種詮釋力圖尋找出儒道兩家思想相通處,從孔子思想的基點對接道家思想,因此可以説王弼的注解仍然是處於詮釋的限度中。這無疑就是魏晉時期經學詮釋的新發展,也是正始時代儒道會通的新表徵。
    • 杜保瑞
    • 摘要: 牟宗三《才性与玄理》以郭象无道体的哲学立场诠释庄子之学,并及于王弼、老子之学,关键在于撤销了道家有实体义的哲学立场,并认为王弼讲圣人体无,是高孔子于老子,又以郭象的迹本之论,汇入儒家的境界之中,认为儒家的圣王,表面之辛劳是迹,而神仙意境方是其本,既吸收魏晋道家有用于儒家的理论,又以此高儒贬道.就此而言,既曲解了道家老庄、王弼之学,也对儒道对比的问题,有了失当的理解.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与反省.
    • 罗彩
    • 摘要: 王弼用宇宙生成论层面的"以无为本"重溯礼之本根,将自然风俗人情之"无"视为礼之来源;以宇宙本体论层面的"以无为用"阐发礼之功用,发挥"无"本体——礼质之性的决定性作用,将性、情相符视为礼完全呈现自身价值的理想状态.王弼通过"贵无"以"全有"的"以反求成"思维建构起礼质(无)与礼文(有)相统一的礼学范畴,企图为实现"君主无为、臣民自化"的礼序有等理想政治提供理论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