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裴松之

裴松之

裴松之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齐鲁学刊等; 裴松之的相关文献由11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治立、刘友铸、方北辰等。

裴松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100.00%

总计:132篇

裴松之—发文趋势图

裴松之

-研究学者

  • 刘治立
  • 刘友铸
  • 方北辰
  • 李颖科
  • 伍野春
  • 冯汉镛
  • 张宇
  • 潘忠伟
  • 潘民中
  • 王佳伟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忠伟
    • 摘要: 历经汉末战乱而苟活于世的凡人焦先,在曹魏末期却成为一场持续数十年之久的造神运动的主角。这一偶像化运动,先是将其隐者化,以凸显某种“老学”和“易学”的旨趣:以焦先谦卑不言的行迹安顿“老学”的人生理想,以他幽通知远的先见之明神化其思想境界,甚至将他塑造为人间治乱的预言者。这一现象折射出曹魏士人试图围绕“老学”重建政治、人生与文化三位一体和谐秩序的底层意态。“正始改制”失败和魏晋禅代之后,隐士焦先的偶像化内涵,逐步从外在的“不言之教”转向对养生之道的寄托。这一形象的切换,实与正始时期重“老”“易”的事功玄学向西晋前期注重“庄子”的新玄风转型同步。
    • 潘忠伟
    • 摘要: 历经汉末战乱而苟活于世的凡人焦先,在曹魏末期却成为一场持续数十年之久的造神运动的主角。这一偶像化运动,先是将其隐者化,以凸显某种“老学”和“易学”的旨趣:以焦先谦卑不言的行迹安顿“老学”的人生理想,以他幽通知远的先见之明神化其思想境界,甚至将他塑造为人间治乱的预言者。这一现象折射出曹魏士人试图围绕“老学”重建政治、人生与文化三位一体和谐秩序的底层意态。“正始改制”失败和魏晋禅代之后,隐士焦先的偶像化内涵,逐步从外在的“不言之教”转向对养生之道的寄托。这一形象的切换,实与正始时期重“老”“易”的事功玄学向西晋前期注重“庄子”的新玄风转型同步。
    • 陈峰韬
    • 摘要: 裴松之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重塑,简直是大师级的带节奏之作。在《三国志》中,由于史料简略,诸葛亮只是个单薄的忠臣形象。在魏晋士人的议论和杂史中,诸葛亮则是集上帝视角、火眼金睛、主角金手指、被三国争抢等标签于一身的“妖怪”。
    • 刘勃
    • 摘要: 关羽喜欢读《春秋》这件事,《三国志·关羽传》里没提。但裴松之的注释里,已经引用《江表传》说:“羽好《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江表传》是西晋的作品,写成的年代,比《三国志》也晚不了多少,这条史料的价值,还是很高的。
    • 方北辰
    • 摘要: 在裴(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说是年轻诸葛亮还没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的三位书友,徐庶、石韬、孟建,读书方法都奉行四个字一“务于精熟”。不仅读得精,还要读得熟。用现今流行的话来形容,他们都是“精熟哥”。唯独诸葛亮却不然,他奉行的是另外四个字一“观其大略”,可以叫作“大略哥”。
    • 方北辰
    • 摘要: 在裴(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说是诸葛亮还没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特色来。他的三位书友,徐庶、石韬、孟建,读书方法都奉行四个字"务于精熟"。不仅读得精,还要读得熟。用现今流行的话来形容,他们都是"精熟哥"。
    • 潘民中
    • 摘要: 贾诩生逢汉末魏初乱世,纵观其政治生涯,虽不乏起伏曲折,却以高位高寿善终,这与其遇事奉行自全之道关系密切.陈寿在《贾诩传》中既对其自全行事如实记述,又不乏回护之词.裴松之作注则以"臣松之以为",据实批评贾诩政治品格不良,且指出陈寿之处置不当,伸张了史家正义和良心.
    • 吳金華
    • 摘要: 本文討論與陳壽《三國志》相關的四個問題:一是如何洞察《三國志》敘事的繁簡關係,二是如何理解陳壽同時代人譽《三國志》爲"實録",三是如何把握《三國志》的整體性來深刻理解其局部敘述,四是如何看待清人趙翼的"回護"説。
    • 刘治立
    • 摘要: 荀是东汉末年曹操集团的重要谋臣,由于在重大问题上违忤了曹操,最终被逼上绝路。裴松之在《三国志·荀传》注中,广泛征引材料以补阙,表达了对荀同情的理解,形成了独特的荀论。后世学者对荀的评价多因裴注而起,出现了一系列关于裴松之评论的纷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