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史通》

《史通》

《史通》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2年内共计512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1970篇;相关期刊294种,包括江汉论坛、齐鲁学刊、思想战线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走向世界的中国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史通》的相关文献由399位作者贡献,包括瞿林东、杨绪敏、许凌云等。

《史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1 占比:0.8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1970 占比:99.18%

总计:62482篇

《史通》—发文趋势图

《史通》

-研究学者

  • 瞿林东
  • 杨绪敏
  • 许凌云
  • 王嘉川
  • 仓修良
  • 代继华
  • 吕海龙
  • 张新民
  • 曾凡英
  • 赵海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戚良德; 秦元元
    • 摘要: 《文心雕龙》是文论,《史通》是史学,何以一部文论作品会对一部史学著作产生深刻影响?其具体影响又是什么呢?刘知幾在认真分析《文心雕龙》何以产生的基础上,第一次大量引用《文心雕龙》、并明确标注刘勰之名及其著作。实际上,并非《文心雕龙·史传》篇,而是刘勰对"文"的基本观念,使得刘知幾找到了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所,找到了可以一显身手的天地。《文心雕龙》所谓"文之为德也大矣"的理念,被刘知幾贯彻到史学观念之中,其"远矣大矣"的"文"正相当于"史";刘勰对晋宋以来"文体解散"的批判则成了刘知幾的理论武器,被他巧妙地运用到了史学理论的建树上,形成"文之将史,其流一焉"的观念。刘知幾是一个相当高明的学生,他大量采择刘勰的文词,运用刘勰的思想理论,却完成了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史学著作。《文心雕龙》的文章观念笼罩《史通》,却并未将其淹没,而是最终成就了文史双美的佳话,这正是中国文论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 温玉春
    • 摘要: 刘知几《史通·六家》将“诸史”的体例划分为了六家,贡献巨大,但不足也很多、很明显,我们对它的认识亦应清晰准确。首先,其划分对象是“国史(正史)”,但是已有还是可有,较为模糊。其次,其划分并非一次,而应是三次。最后,其划分结果有划分不充分、划分结果有遗漏、对本质概括不足的弊病。
    • 陈云樵
    • 摘要: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学名著《史通》中提出了史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三种素养:一曰“史才”,二曰“史学”,三曰“史识”。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才、学、识又必须与时俱进,赋予更新的内容和标准。上海近二十余年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在把握课程内容主旨、落实史学思想方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教师在历史教学叙事中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在此以期与大家共同分析解决。
    • 斯日
    • 摘要: 刘知幾在《史通·内篇·叙事》中开篇即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关于黄河的历史,自古以来,历代先贤们留下了诸多文辞斐然而意旨深远的叙事作品。这些作品善于运用文辞叙述关于黄河的神话或史事,"微显阐幽,婉而成章",将黄河这条中华母亲河的前世今生呈现得波澜壮阔,气贯长虹,"昭昭然若日月之代明",成为历代文化典籍中的冠冕之作。
    • 吴荣政
    • 摘要: 《史通》为刘知几树立起一座永久的丰碑.它体现了知几进步的历史观,反对命定论,宣扬人事决定论.知几进步的文献观表现在反对曲笔,力主直书.这些说明知几史识卓越,史德高尚.再者,知几论人论书全面,《史通》对史学、文学影响重大深远.
    • 王士俊
    • 摘要: 远古传说的尧舜禅让,是先秦儒墨两家讴歌的理想。但这并不能消弭传说引发的争议。两千多年来,认传说为史实的除儒墨外,代有其人。及至近代郭沫若、范文澜等史家不仅肯定传说,而且将其释读为部落联盟时代的民主选举制度。与儒墨及后人对传说的肯定相反,先秦的荀子、韩非持质疑尧舜禅让说的立场。荀子认为,尧舜禅让"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唐刘知几在《史通》中持与荀韩相同的看法。清代崔述、康有为也不信尧舜禅让之说。
    • 桂娟
    • 摘要: 中国古代史学家编纂史书时推崇秉笔直书,但曲笔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刘知幾在《史通》中专设《直书》《曲笔》,指出曲笔之所以产生,在于受到时代、史学家个人品德、“春秋笔法”等原因地影响。由于个人思想的局限性,他一方面认为直书与曲笔为对立关系,但同时又承认曲笔存在的合理性。分析刘知幾对直书曲笔的看法,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刘知幾的撰史思想。
    • 方啸天
    • 摘要: 翦伯赞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他对《史记》和《史通》都做过研究.刘知几《史通》中针对《史记》诸体例提出过一系列的批评与意见,翦伯赞在《论司马迁的历史学》和《论刘知几的历史学》两篇文章中对刘氏所提诸问题均有讨论,前者没有直接联系《史通》中诸批判,而是试图论证《史记》体例安排的合理性及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史书书写方式在中国史学发展上的重要意义;后者则试图从刘知几撰写《史通》的自身逻辑中寻找矛盾.两篇文章在论证方式上的区别可见翦伯赞对司马迁、刘知几两位史家的态度以及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家颇具独特个性的治史风格.这些论证及差别,背后又隐藏着一系列的塑成因素,值得从中进行深度发掘.
    • 方啸天; 王嘉川
    • 摘要: 《史通》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对中国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也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扬州大学王嘉川教授勤于《史通》研究,在这一领域多有建树,他的《史通》(解读)一书被列入“中国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丛书中,央视等权威媒体也对此进行了详细采访报道。2020年5月,方啸天对王嘉川教授进行了采访,王老师从自己青年治学之路、对《史通》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以及对青年学子研史治学的建议等几个方面作出了解答。今将访谈记录整理成文。
    • 丁文
    • 摘要: 刘知幾在《史通》中多处探讨华夷问题,其华夷观主要体现在对十六国史书的评价上。他认为“华夷无别”,具体表现为反对夷夏之防,泯灭华夷之别,这一主张与当时整个唐王朝的社会主流思潮关系密切。刘知幾对少数民族史籍进行评论,主张史家修史要注意区分史书里的鄙俗俚语,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其华夷观也存在矛盾之处,他一方面有华夷无别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有浓厚的正统意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