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康有为

康有为

康有为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2年内共计41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41篇、会议论文21篇、专利文献72篇;相关期刊1355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等;康有为的相关文献由3178位作者贡献,包括魏义霞、干春松、马洪林等。

康有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41 占比:97.80%

会议论文>

论文:21 占比:0.50%

专利文献>

论文:72 占比:1.70%

总计:4234篇

康有为—发文趋势图

康有为

-研究学者

  • 魏义霞
  • 干春松
  • 马洪林
  • 汤志钧
  • 孔祥吉
  • 茅海建
  • 宋德华
  • 马勇
  • 刘星
  • 李强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文健
    • 摘要: 梁启超学习了康有为的书法理论,但又与之相区别。他提倡高古浑厚的六朝碑,细化了北魏书法的分期,谈到了康书未曾细究的东魏、北齐与北周书法,还进一步运用时势造书风的规律从事书法史的研究,并对阮元《南北书派论》予以认可。此外,梁启超在奉行康有为以形式为主的审美的同时,还对传统的“个性的表现”予以认同。其所谓“线的美”“力的美”“光的美”则显然受到了西方艺术创作与理论的启发,预示着新的书法美学理论的诞生。
    • 谢丽萍; 郭台辉
    • 摘要: 近代中国政治身份的观念构建,可以通过与“民”相关的概念集群来考察。既定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研究主要基于外来观念框架,只关注“国民/公民”作为政治身份构建的基本概念;而“天民”作为本土性的身份概念,更富有传统伦理层面的基础性意义,为晚清士人熟知却被后人所忽略。其实,在康有为对“大同至公”理念的论述中,“天民”与“国民/公民”只是同一身份观念的不同表述,天民观念以男女夫妇为逻辑起点,依照人伦秩序逐层展开“独立”与“平等”的价值讨论:“独立”运用于“人道”语境,并非论及个体理性,而是重申合乎公理的“人欲”;“平等”运用于“人伦”语境,并非讨论自然权利,而是抹平等级差异的家国天下关系重构,由此呈现的逻辑顺位是,“民”首先是道德主体,其次才是政治主体。以康有为的“天民”论述为中心,回到晚清政治反思与伦理重塑的问题域,发见近代政治身份观念构建过程中的伦理基础,及其在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作用,自有其必要。
    • 丁少帅
    • 摘要: 正如王伯恭所言“道光以来,盛行六朝书法。包慎伯首开其先,自任为坛坫之主,门人吴让之、吴礼北辈益衍其绪。”包世臣显已独成一派。梁启超说:“包世臣一派专讲书势,则美术的研究也。”据梁氏所言明显以包氏为宗,又不称阮元。须知阮氏“二论”写成时间要早于包世臣六年,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阮元并未形成一个可以足够影响后继学者的书法团体。但“几近同时”的包世臣却做到以其为中心点,上启邓石如,下至康有为等人,足以贯穿整个晚清书法家群体。若认为这还不够,那么受他影响或者说与他相关的“阳湖—桐城派”书法家团体,则是真正以地方为基础,变成了晚清书坛发展的中流砥柱。
    • 孙雪雷
    • 摘要: 张之洞与康有为作为晚清儒学的代表人物,均感于时代之艰对儒学作出了实质性的转型努力。将二人的儒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人均重视对儒家道的阐发,强调变法的重要,关注中学与西学的关系,却在选择时代危局的解决径路时,因时代解读和政治理想的不同,由寻求合作走向了最终的决裂。在比较中,可以厘清他们儒学思想体系中的问题意识,廓清二人在近代儒学转型过程中的作用,理解他们的为人为学和时代精神,也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当下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
    • 杨艳辉; 孙建霞
    • 摘要: 刘星教授新书《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研究》已于2021年9月出版,该书立足于儒学史、经学史和思想史的维度,以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文本为对象,梳理了康有为《论语注》《中庸注》《孟子微》《大同书》等代表作,侧重对康有为儒家经典的诠释进行系统研究。康有为儒家经典诠释涵泳了其所建构的进化思想、科学思想、民主思想、自由平等思想以及近代经济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蒋明
    • 摘要: 从万木草堂到时务学堂的《四书》教学变迁,是理学与西学碰撞下传统知识转型的一个缩影。康有为在万木草堂早期的教学以科举为重心,以《四书》为授徒的核心文本,并承接了宋明儒提倡修身、经世的理学宗旨。癸巳恩科后,康试图打破朱子建构的道统谱系,沿着“违朱注”的方向,以公羊改制义取代《四书》中的宋学义理。康有为处处针对宋儒发论,恰可见科举时代其学理视域始终不能脱离《四书》的范囿。甲午以后,在西学冲击下《四书》地位受到动摇。梁启超及其同门在时务学堂的《四书》教学中独重《孟子》,借《孟子》的民本思想接引民权学说,以西学代理学,走向完全破除程朱义理的道路。康梁“借西学以存《四书》”的理路,最终指向于对《四书》文本架构的瓦解。时务学堂的《四书》教学引起时人截然相异的反响,说明转型时代下士人既有观念和价值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原声,绝非简单的“汉宋”“今古”“新旧”等概念可以完全遮蔽。
    • 吴声和
    • 摘要: 研究张謇的学者众多,成果丰硕,罗一民先生的《开路先锋:张謇》却让我耳目一新。作者通过不一样的研究,给我们还原了一位了不起的张謇的鲜活形象。一、了不起的张謇回望中国历史,每个时代都出现一批觉醒者,而最能凸显觉醒者精神的往往是在社会大突变的年代,比如终结皇权统治向共和政体转化过渡时期,孙中山、黄兴、康有为、梁启超、张謇……张謇的伟大在于他是跨时代的先锋,中国的、世界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他饱览在目,个中经纬流脉谙熟于心,拯救治理天下大志在胸。
    • 王旭州; 刘卫武
    • 摘要: 1889年秋,屠仁守向康有为索诗为别。本文以西北大学档案馆藏屠仁守有关档案为依据,从数量、顺序、内容、意义等方面,考察了档案中的赠诗与现在流行版本中的赠诗之间的差异。为了避免以讹传讹,也为了方便大家研究,对档案中的赠诗进行了整理并予以公布。
    • 唐慧丽
    • 摘要: 辜鸿铭对康有为的文化批判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是物质主义;二是激进主义。他的批判,切中康有为思想学说的弊病。把康有为与罗伯斯庇尔进行对比,分析二人个性人格与思想主张的相似,更是从批判方法上别出一格,从而把中国文化语境内的现代性反思纳入世界范畴的反现代化思潮,辜氏代表了中国范围内现代性反思的开端,其文化批判也具有世界文化史的意义。
    • 张桂兰
    • 摘要: 康有为开启了中国“政治家办报”传统。他指导弟子创办报刊,规划报业,是出于对现实政治形势的关切。身处不同的政治情境中,康有为的报业认知有很大的不同。不过,以报刊为实现其政治目标的工具是他报业认知的核心诉求。康有为理性地利用报刊,与他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是分不开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