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辞

文辞

文辞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30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0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229种,包括殷都学刊、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文辞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溶、朱广成、牟世金等。

文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0 占比:99.67%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33%

总计:301篇

文辞—发文趋势图

文辞

-研究学者

  • 刘溶
  • 朱广成
  • 牟世金
  • 付强
  • 唐雯
  • 张丽丽
  • 张会恩
  • 张正明
  • 彭友茂
  • 徐承禄1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申前程
    • 摘要: 楚辞作品“瑰丽窈冥,无可端倪”,其研究历经千年而仍未停止。本文立足于楚辞作品的文本内容,从辞藻、修辞以及结构三个角度阐析楚辞文辞之美,其辞藻包含色彩之美、炼化之美和象征之美,其修辞多夸张恣意且充满移情象征之法,其结构句式灵活多变、时空组合奇谲,开俪体之先声。对其文辞之美的研究,再现其美学价值,对楚辞学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 王明强
    • 摘要: 古代文章一禀宗经法古之宗旨,但基于中国文化本身蕴涵的创新通变基因,历代文章家致力于文法创新。唐宋时期,主要着眼于文辞创新,韩愈明确提出"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求创作时"惟陈言之务去";针对自铸伟辞所导致的艰深奥涩流弊,黄庭坚提出融化前人陈言的"点铁成金"之法。明清时期,文法理论由文辞创新转入篇章行文之法的求变,明代秦汉派对秦汉文章创作内在规律有所关注,唐宋派则师法偏重篇章布置之法的唐宋古文,唐顺之"本色论"从"心源"上寻求文法来源,在破除死法的同时也隐藏着师心自任的危险;清代则多以识量破死法,在熟稔古法的基础上,以异识卓见融古法于自我,在创作时实现我与法之间的融通无碍。
    • 胡玉兰
    • 摘要: 《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文学的重要内容。《周易》虽为占筮之书,但其卦辞、爻辞、传辞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周易》的文学性,对其象文并构的文本进行分析,程式化的文辞特点进行归纳,进而探讨《周易》在后世史学、文学理论作品中被接受、被应用和演绎的表现,有利于学生掌握《周易》。
    • 詹丹
    • 摘要: 古人说,“修辞立其诚”。也许,对文辞的“修饰”,会让人想到“诚”的反面。其实不然。因为先于“我”存在的语言规则和习惯,使我们总是在揣摩别人、模仿别人文字的过程中开始语言工具的使用,并通过修饰文辞、锤炼思想,慢慢找到表达自我的准确方式,做到所谓的“词能达意”。
    • 刘钊
    • 摘要: 《山海经》历来被称为“千古奇书”,其内容离奇怪诞,文辞生僻古奥,加上辗转翻刻和传抄,留下很多有待解决的难题。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面世,我们发现其中有很多可以跟《山海经》相对照的资料。《山海经》的文本性质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 斯日
    • 摘要: 刘知幾在《史通·内篇·叙事》中开篇即说:"夫史之称美者,以叙事为先。"关于黄河的历史,自古以来,历代先贤们留下了诸多文辞斐然而意旨深远的叙事作品。这些作品善于运用文辞叙述关于黄河的神话或史事,"微显阐幽,婉而成章",将黄河这条中华母亲河的前世今生呈现得波澜壮阔,气贯长虹,"昭昭然若日月之代明",成为历代文化典籍中的冠冕之作。
    • 马伯庸
    • 摘要: 《木兰诗》的美,和别的作品是不一样的。它美不在文辞,不在意境,而在于动态节奏。就像一组组极富动感、自带音乐的电影片段。第一句“唧唧复唧唧”,是声音。想象剧场里一片漆黑,有织布机的声音一下一下传出来。随即整个屏幕徐徐亮起,我们看到了一幅画面:“木兰当户织。”
    • 段彩艳
    • 摘要: 刘勰“风骨”内涵由于其重要意义引起学界热烈的讨论。本文在评说十种不同解说的基础上,力图从原文中还原《风骨》篇原有的逻辑思路,以接近刘勰的原旨。认为刘勰“风骨”是指文章作品在文意、文辞方面的要求,文意要充实饱满,文辞要精炼准确,表现出阳刚清壮的力量美,表现为文章作品完整精神风貌美的规范。“风骨”与风格、气并不完全相同,指的是清刚一类化在作品中的体现,同时对于刘勰批判当时骈文流行、文风淫滥的文学现状思想有更深刻的体会。
    • 朱韵成; 冯乾(图)
    • 摘要: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文字狱盛行,无数文人噤若寒蝉,索性一头扎入故纸堆,做起了考据的工作,一时大家辈出,比如著名史学家赵翼。他不仅擅长文辞,在政治、军事方面也很有才能,多次为乾隆出谋划策.立下不少功绩。如此全面发展的人才,却在当年科举中与状元失之交臂。
    • 文苑
    • 摘要: 唐朝虽然没有稿费制度,大部分作家并不能拿作品去换钱,但是,那个时代确实有一批作家是通过创作活动,得到了大量钱财的。他们钱财的来源,不是稿费版税,而是他人的谢礼、馈赠。根据文献记载,唐朝至少出现过下列因写作致巨富的作家:名列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很善于写文章,不但写得快,而且文辞华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