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8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5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天中学刊、浙江学刊、黑龙江史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北京地方志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学术研讨会等;《文史通义》的相关文献由212位作者贡献,包括瞿林东、仓修良、陈其泰等。

《文史通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5 占比:89.7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1.10%

专利文献>

论文:25 占比:9.16%

总计:273篇

《文史通义》—发文趋势图

《文史通义》

-研究学者

  • 瞿林东
  • 仓修良
  • 陈其泰
  • 叶建华
  • 朱政惠
  • 杨绪敏
  • 王婵
  • 章益国
  • 单辉
  • 孟留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其泰
    • 摘要: 中国历史编纂学是正在建设的一门学科。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关键所在是不能将之视为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亟须加强对其哲理层面的思考,深入发掘史学名著的成就,认真总结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当前尤应深入探索以下四项有效的研究途径:第一,贯彻发展观点,将创始时期的特征与以后的纵向发展联系起来考察;第二,确立整体观念,深入总结史学名著所蕴涵的深邃哲理与高度审美价值;第三,贯彻“历史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克服偏颇之见;第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阐释传统史学精华在历史变局面前所具有的应变力。
    • 陈其泰
    • 摘要: 章学诚的卓著成就在乾嘉学坛上独树一帜,所著《文史通义》打通“文”“史”两大领域,从整体上考察学术史演进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同时勇于针砭时弊,倡导优良学风。通过深入探讨其中《博约》(上、中、下)和《浙东学术》《朱陆》等名篇,能够充分地领会其从学术发展出发、以辩证态度作实事求是分析的睿思卓识,在今天仍然具有宝贵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
    • 陈其泰
    • 摘要: 章学诚在近世学术史上是一位公认的名家,然则由于其所处时代环境的复杂性,其著述的内容和形式不同于流俗的强烈反差性,以及其价值观的超前性等项,使人难以究其底蕴。本文的撰述宗旨是立足于学术史演进的视角,在深入发掘材料的基础上,作全面、联系的辩证分析,在纵向上力求揭示章学诚对传统学术精华的继承和发展,在横向上考察其学术主张如何反映出社会的需要,以鲜明的批判性思维体现出其使命意识、担当精神。
    • 陈其泰
    • 摘要: 章学诚所著《文史通义》,既大力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勇于创新,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于总结其别识心裁、辩证分析的独具风格和理论新创成就尚有明显不足,由于沿袭“单纯考证尺度”而造成的认识误区尚未消除。在学术史研究领域留下的这一大缺憾早该认真补上,尤其是在当前,我们正处于创造性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掘和总结先哲们著作中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的不平凡时代,章学诚面对时代大变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理论建树、革新勇气和使命意识更显宝贵。对此深入剖析,不仅对于推进清代学术史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当下确立“文化自信”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郭露凝
    • 摘要: 日本著名中国史学者内藤湖南曾在其任教的京都帝国大学开设“中国史学史”课程,课程讲义及学生笔记经后人整理出版为《中国史学史》一书。内藤湖南授课时往往会以大量的中国史学著作作为参考书。从《中国史学史》的内容来看,内藤湖南用作参考的著作主要有《廿二史札记》《史通》《文史通义》《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提要等,可见其史学史研究深受中国古代史学的影响。但在参考和引用的同时,内藤湖南也会就上述著作及其著者阐发自己新的思考,其中亦不乏极具个人特色的创新。
    • 范军
    • 摘要: 一代编辑大家周振甫先生集"学者型编辑"和"编辑型学者"于一身.在其漫长的编辑生涯和研究历程中,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起过很重要的作用.从就读无锡国专的上世纪30年代学习此书,到80年代编校此书,再到后来展开以"部次条别之法"为特点的文史研究,周振甫以一本古代经典为依托,很好地将学习、编辑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对新时代的编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刘开军
    • 摘要: 在清末民初的史学近代化历程中,章学诚及其《文史通义》从乾嘉学术的边缘逐步走向了现代史学的中心.时至今日,《文史通义》已被公认为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史上的经典之作.罗炳良教授译注的《文史通义》就是这样一部研究经典之作的力作,吸引史学家持续不断地研究.罗译《文史通义》包括题解、注释和翻译三个方面的内容.题解短则两三百字,长则近千言,兼具导读、撮要、评点之功,也注入了罗炳良教授对乾嘉史学的理解,流露出他的真性情.《文史通义》囊括万有,若不懂得其中的人物、史事、典故、字词和术语等,阅读中自是举步维艰.罗译本小到一个字,大到整句话,都有注解,做到了细和全.《文史通义》长于说理,这要求译文不仅要从文字层面作疏通古今的工作,还要在今译中特别讲求思想的畅达.在这方面,罗译本也具有较高的水准.
    • 施阳
    • 摘要: 清代学者章学诚撰写的《文史通义》涉及到对《史记》的研究和思考。他对司马迁成一家之言及作史贵知其意的精辟论述,并由才学识关系的阐述进一步剖析太史公的史德修养,这些论述涉及了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对此进行系统的发掘,能丰富《史记》研究的具体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 杨批额; 骆锦芳
    • 摘要: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提出《楚辞》为"屈原一家之书"的论点,将历代《楚辞》居"集"而《离骚》尊"经"的焦点转移到屈原身份的讨论之上,这影响到近代学者关于屈原身份的认识.
    • 徐建委
    • 摘要: 在古代的写作中,个体性的表达是不是文本写作的主要的动因,写作者和文本之间的权属关系是否明显,这些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篇或许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进行思考。章学诚在这一篇长论中,从社会性或功能性的角度,对古代著作的“言为公”性质做了详尽的讨论,启发我们应重新认识古代著作,特别是先秦两汉时代写作的目的和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