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史识

史识

史识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史学理论、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2篇、专利文献2379篇;相关期刊195种,包括东方论坛、文史哲、历史教学等; 史识的相关文献由22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富仁、瞿林东、舒习龙等。

史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2 占比:9.23%

专利文献>

论文:2379 占比:90.77%

总计:2621篇

史识—发文趋势图

史识

-研究学者

  • 王富仁
  • 瞿林东
  • 舒习龙
  • 何亮
  • 吴艳玲
  • 夏祖恩
  • 孙文睿
  • 孟繁华
  • 张小丽
  • 徐赐成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中明
    • 摘要: 《桐城文派史》是第一部全面、详尽的桐城文派发展史研究专著,其特色在于紧密联系时代背景,视野开阔,旁征博引,既具有历史学家特有的史识,又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提出了诸多发人深省的崭新见解,彻底清除了桐城派曾经蒙受的“反动”污名,肯定了桐城派对近代中国的转型价值,堪称桐城派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 吴周文
    • 摘要: 鲁迅与朱自清的冷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憾事。因“兄弟失和”与“礼物”婚姻,鲁迅对朱自清的相处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只是在沉默中关注着朱自清的文学事业。朱自清因家族的联姻,出于维护家族尊严的立场,自然对作为姑父鲁迅的婚恋持有偏见,但他以其中庸哲学与学者的理智,在《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等著述中对鲁迅进行史识性的定位和学理性的评价。鲁、朱在冷峙中,各自完成了自己的“精神界战士”与“民主斗士”的人格形象。
    • 吴荣政
    • 摘要: 《史通》为刘知几树立起一座永久的丰碑.它体现了知几进步的历史观,反对命定论,宣扬人事决定论.知几进步的文献观表现在反对曲笔,力主直书.这些说明知几史识卓越,史德高尚.再者,知几论人论书全面,《史通》对史学、文学影响重大深远.
    • 刘辰硕
    • 摘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了"四史"教育,突出其在繁荣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性。"四史"教育应与当今思政课教育有机结合,从引导学生习得必要史学、养成端正史德与认同科学史识三个方面入手,使学生夯实历史知识基础、形成健康的历史评价标准、领会历史背后深刻的理论知识,从而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
    • 王张博健
    • 摘要: 顾彬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代表着欧洲这一领域的领先水平。顾彬借用现代性理论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史时缺少对中国现代性进程特殊境况的观照,现代性理论本身的矛盾在顾彬的批评实践中被进一步放大,他对"西方"和"中华民族"概念的辨析是为其总体立论服务的,他试图用静态的体系来解释动态的事实,用恒久的西方观点来解释不断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学,这种方法导致了他对以启蒙为宗旨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评价上的偏颇。在借用基督神学阐释文学史现象时,他的研究走向了一种高度依赖语义关联的纯粹个人化的"误读",其文学史话语体系中"历史学的限度"与"个人化的程度"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顾彬的研究方法是试图把审美"人义论"与审美"神义论"进行综合的方法,但其论述却时常是以后者压倒前者的方式出现的。顾彬在现代哲学和神学烛照下所凝练出的"史识"造成了其文学史研究中史料剪裁上的个人化倾向和历史景观的不完整描述以及价值判断的偏颇。顾彬是需要我们认真研读反思的一个学术大家,但不是仅凭义气就可以随便攻击的廉价的标靶。
    • 曾宪章
    • 摘要: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纪实色彩浓厚,从思想内涵、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以及语言叙事多个方面表明其真实性与诗性并存,具有较为突出的传记文学特征,可以视作小说性传记或者传记性小说。小说呈现出跨文体系统和多文本倾向,彰显出鲁迅先生卓越的史识和精妙的史笔。
    • 李和山; 余世杰
    • 摘要: "纲要"教学既要开启大学生的历史智慧,又要增强其民族精神和爱国意识.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历史方法训练,培养他们的"史识",在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同时,增强历史使命感和价值认同感.
    • 孟繁华
    • 摘要: 文学史料的研究、整理和文学史的写作都有一个重要的共性,这就是,它们不只是一个理论或观念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洪子诚文学史研究成就之所以取得领先地位,是因为他很好地处理了文学史观念与史料的关系.一方面,他对当代文学以及自己的研究,经常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另一方面,他又敢于坦言自己的"犹豫不决".他的这两则"史料"发掘,是真正具有专业感文学史家眼光的发掘,它未必一定要写进中国当代文学史,但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当代文学史发展的全部复杂性,包括国际语境,是非常重要的.
    • 张伟
    • 摘要: 吴投文的《百年新诗经典解读》,重在作品解读与赏析,但行文中显见史的意识、史的视野,在百年新诗史的坐标系中定位每一位诗人、每一首作品.吴投文选诗,不依傍前人,不依傍流俗之见,有自己的主张和准绳.吴投文是诗人,他自己写诗,所以能贴近创作,设身处地、剀切入理地评诗品诗.他积淀了关于白话新诗的丰富的审美心理图式,所以没有形成刻板的套路,而能根据每一首诗的特点,做出各具姿态的解读.这部书,不仅解读了百十首经典诗作,更教给读者解诗的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