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正统论

正统论

正统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史学理论、中国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求索、齐鲁学刊、社会科学研究等; 正统论的相关文献由116位作者贡献,包括乔治忠、曹鹏程、杨凯等。

正统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99.19%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81%

总计:123篇

正统论—发文趋势图

正统论

-研究学者

  • 乔治忠
  • 曹鹏程
  • 杨凯
  • 杨念群
  • 向燕南
  • 张亚辉
  • 张强
  • 林木子
  • 江湄
  • 汪文学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梓茜; 唐燮军
    • 摘要: 以迥异于魏收《魏书》的笔法和框架重新书写拓跋魏的国史,是隋初史官魏澹受诏编纂《后魏书》的缘起和目标。尽管《后魏书》在帝纪编列、史论设置等方面,较诸《魏书》确实多有不同,但两书对于同一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的记载或评论,绝不可能截然相反,《后魏书》也因此曾被用于弥补《魏书》之佚失。事实上,《后魏书》不但有助于补阙,而且该书以西魏为正统的政治立场、叙事结构及其史论设置原则又给《西魏书》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 陈侃理
    • 摘要: “正统”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历史叙述中表现为正统论正统论将政权划分为正统与非正统,将历史进程叙述为正统王朝的单线更迭。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还往往起着确立本朝在历史中的位置、说明统治合法性来源的作用。一个政权被论定为正统王朝,通常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标准:一是唯一性,即独享“天下”的最高统治权;二是连续性,即与此前的正统王朝在时间上前后衔接,或在法统上存在连结;三是正当性,即其建立和统治都应该合乎道义。由于历史上并不是总能找到同时符合三个标准的政权,在认定某个政权是否属于“正统”王朝时常常出现争议。本文聚焦秦和西汉时期,旨在正本清源,探讨三者兼备的正统观念是如何形成,如何被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以及如何被普遍接受的。
    • 林岗
    • 摘要: 正统论虽被今人看作“纯属荒诞”,但在古代却是渊源深厚又生气勃勃。它作为解释中国人历史活动的史学观念,能完整地包容分裂和统一时期两面的史实,既照顾到互不统属的各分治政权的历史活动,又将它们纳入一个终究是属于一体的“天下”之中。它是唯一能处理这种复杂历史现象的史学叙述和国家认同的观念框架。国别史的视野以政权/国家为唯一的叙述对象,这种视野驾驭不了中国史统一与分裂共存的复杂性。悠久的大一统观念是支撑古代国家由分裂重归统一的“人心之公”。但古代时期中国的国家认同也存在二重性的现象,既有占主流地位的大一统价值认同,又有地域性的价值认同。这种复杂性的存在说明完成现代的国家认同尚是任重道远。
    • 时培磊
    • 摘要: “国可灭,史不可灭”理念产生于宋元之际,其形成既与传统史学观念的积淀有关,又与少数民族政权史学意识的增强密不可分。从逻辑上观察,该理念所强调的是:无论什么样的“国”,其史籍、史事也不可灭,树立了无条件存史的信念。“国可灭,史不可灭”理念确立之后,对于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于求真与致用的矛盾冲突,在正史纂修与正统论的调适等方面都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解决路径。
    • 杨凯
    • 摘要: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享誉国内学界,但真正对其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其实很少.本文认为这一理论文本,内在于当代的民族国家与历史中国的"天下"这一双重语境,一显一隐的复合语境深刻地形塑了这一经典文本.通过对文本中的"天下""过时"论断所隐含的多面性的释读,文本中的农牧共生的内亚面相得以突出.尤其,文本中的隐伏而变迁的天下语境,有力地将农牧共生塑造的多元性框架于一个"中国王朝"的正统谱系之内,为该文本着力构建的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同时,与此前呼应的对民族融合的种族与文化层面的递进展开,对汉族的文化(政治)的"串联"作用及对儒家天下观协调机能的再认识,使得该文本成为一个超越族裔民族主义的复合民族主义文本.无疑,对"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复合性的阐释,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杨凯
    • 摘要: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享誉国内学界,但真正对其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其实很少。本文认为这一理论文本,内在于当代的民族国家与历史中国的"天下"这一双重语境,一显一隐的复合语境深刻地形塑了这一经典文本。通过对文本中的"天下""过时"论断所隐含的多面性的释读,文本中的农牧共生的内亚面相得以突出。尤其,文本中的隐伏而变迁的天下语境,有力地将农牧共生塑造的多元性框架于一个"中国王朝"的正统谱系之内,为该文本着力构建的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同时,与此前呼应的对民族融合的种族与文化层面的递进展开,对汉族的文化(政治)的"串联"作用及对儒家天下观协调机能的再认识,使得该文本成为一个超越族裔民族主义的复合民族主义文本。无疑,对"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复合性的阐释,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杨凯
    • 摘要: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享誉国内学界,但真正对其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其实很少。本文认为这一理论文本,内在于当代的民族国家与历史中国的"天下"这一双重语境,一显一隐的复合语境深刻地形塑了这一经典文本。通过对文本中的"天下""过时"论断所隐含的多面性的释读,文本中的农牧共生的内亚面相得以突出。尤其,文本中的隐伏而变迁的天下语境,有力地将农牧共生塑造的多元性框架于一个"中国王朝"的正统谱系之内,为该文本着力构建的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同时,与此前呼应的对民族融合的种族与文化层面的递进展开,对汉族的文化(政治)的"串联"作用及对儒家天下观协调机能的再认识,使得该文本成为一个超越族裔民族主义的复合民族主义文本。无疑,对"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复合性的阐释,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王灿
    • 摘要: "元修三史"修史前后,对宋、金、辽三个并立时间较长的朝代的正统性如何处理,由于涉及正统性、夷夏观等等在内的重要问题,争论较大.最终,元廷采取了"各与正统"的立场,在正史中平等给予历史上并存的各个政权以正统地位,具有标志性意义.这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演变中既坚持原则性又能与时俱进,但总体上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平主义底色."元修三史"论赞对君臣大义的坚守,亦超越了族群畛域之见.
    • 彭华
    • 摘要: "商周鼎革"之后周人关于"政权合法性"与"王朝正统论"的言说,集中体现在天(天命)、 地(地理)、 人(血统)三端,是为"三才"之道.在"天命"论上,周人将商人的"天命不变"论改造为"天命转移"论,并申说"天命"已由商人转移至周人,故"周革商命"为"顺天革命".为了保有"天命",周人又创造性地提出了"敬德"说,并由此发展出"保民论""民本论".与夏人、 商人一样,周人的祖先也是古帝王的后裔,因在"血统"上并不具有独到的优势,周人后来扬弃了"血统论",转而宣扬"敬德""保民".而西周初年,周人之所以要营建洛邑,是因为洛邑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中",故而周人要"宅兹中国".周人在天、 地、 人"三才"之道上的言说与作为,影响了后来的王朝与政权.就"合法性"(或"正当性")论题而言,古中国的"三才之道"说比韦伯的三种"理想类型"说更具有说服力.
    • 姚季冬
    • 摘要: 北宋正统论是一种规范性政治正当性理论.在欧阳修创立的范式中,"居正"和"一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判断标准:"居正"从权力取得方式立论,包括禅让、世袭、革命、被限制的力夺四种方式;"一统"实质上是对实际统治权力的认可,并不具备规范性.欧阳修倾向于以"一统"为标准.此后,苏轼、司马光等进一步引入"天下有君"的优越性作为预设前提,以补充"一统"的规范性.理论上,侧重"一统"的正统论是一种不成功的理论建构,"居正"指引了正统论的发展方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