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夷夏之辨

夷夏之辨

夷夏之辨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944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伦理学研究、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青年学术论坛等;夷夏之辨的相关文献由134位作者贡献,包括关健英、孙健飞、杨本华等。

夷夏之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7 占比:7.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944 占比:92.93%

总计:2092篇

夷夏之辨—发文趋势图

夷夏之辨

-研究学者

  • 关健英
  • 孙健飞
  • 杨本华
  • 汪高鑫
  • 罗志田
  • 贾小叶
  • 周嘉豪
  • 崔海东
  • 张萍
  • 徐雪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郭蓉
    • 摘要: “礼”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同时它作为一种由内而外的界域秩序贯穿各个层面,也深刻影响了古代传播的传播思想和传播结构。“身”—“家”—“国”三者同构,自身的克己复礼的内向传播取向,家族鲜明的“亲亲”特征及进入国家层面的“夷夏之辨”排外思想,形成层层的信息过滤,华夏传播的内敛性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深刻的历史烙印使我们如今进行跨文化协商时如何建构一种“我们”与“他者”之间的主体间思维成为深刻命题。
    • 张宏斌
    • 摘要: 早期中国的真实形貌,从考古新材料和经典文本中可以得到有效验证。大量不同时段的文化遗址所展示的是华夏逐渐趋于一体的社会进程,而典籍文本的雅驯之言所表明的则是"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历史现实。从家国到天下一以贯之的逻辑,即是文化与政治的并重。"莫非王臣"划定了华夏的政治疆域,是家国的实践内容和实际体验;"能夏则大"则赋予了中国的文化属性,即三代因革损益所确立的政治与文化的文明体系是华夏族群长盛不衰的核心要素。偏废其一,则中国不足以成为中国。
    • 雷颐
    • 摘要: 从乾隆时代起,以英国为代表的“现代性”开始在全球扩张,这是传统中国从未遇过的时代课题。清王朝开始面临“夷夏之辨”与“满汉之别”、文化双重跨越与身份双重认同的困境:对外强调“夷夏之辨”,以“华夏”代表自居,强化、固化“华夏”认同象征体系;在“华夏”内部,又坚持不懈地强调“满汉之别”,强化、固化作为统治者合法性之一的“满洲”认同象征体系。乾隆甚至将“马步箭弓刀石”等工具作为一种神圣的符号化和纯正的意识形态化身,作为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同时必然要将“异物”作为异端的符号化、意识形态不纯正、丧失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乾隆如何面对、理解、处理这个时代课题,为近代中国定下了基调。在这种双重认同困境背景下,晚清统治者对中国近代社会面临现代性转型的反应非常迟滞,甚至连对本政权至关重要的先进武器和现代机器的引进、军事组织制度的变革等态度都非常消极,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这也是清王朝最后覆亡的重要原因。
    • 余治平
    • 摘要: 公羊家的“夷夏之辨”并不以地缘和人种差异为标准,而以文明教化为本位。《春秋》“进夷狄”,称呼夷狄有州、国、氏、人、名、字、子七等。夷狄能行中国之礼,可朝聘、称王、设大夫、纪元、遣使,但还只是起步。夷狄之君楚穆王即便再贤,最高也只能称子。夷狄虽有屈完、子玉得臣之类贤大夫,《春秋》却不称氏。对夷狄贤臣季札,称名而贬。中国夷狄化没有底线,当贬则贬,当绝则绝。夷狄中国化则有限度,夷狄之进步虽可满足礼乐文明的一个条件但并不等于满足所有条件,这并非出于地域、种族的歧视,也非夷夏之人先天禀赋就存在差异性,而是强调夷狄慕王向化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必须有所积淀。“进夷狄”的限度恰恰是“熔铸各种族为一体的一股精神力量”,它对齐桓、晋文联合诸夏中国抗击外侮,对武帝北攘匈奴、南征南越、建构中华身份认同都产生了影响。
    • 关健英
    • 摘要: 民族是理解历史的一把密钥,关乎“我”和“我们”的身份认定、文化认同以及意义确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概念史反映了历史上一直存在的连续而稳定的“中国”“中华”认同传统。中国各民族融合成为多元一体的历史是世界民族史上独特的“中国现象”。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体共同体,也是伦理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伦理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中的精神密码,整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天下一家的同根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凝聚的精神内核。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持中国立场和中国话语,传承并创新性地发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历史过程中作为精神密码的中华伦理认同。
    • 徐雪野
    •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夷夏之辨"的本质是中华文化的认同问题,即中华传统文化的伦理认同.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中华文化正统地位的认同及对传统人伦纲常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建立在对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服膺基础之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夷夏之辨"为背景衍生出的伦理认同,一方面表现为"五胡乱华"局势中汉族与内迁各族政权对正统地位的认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异质文化的交锋与交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特征影响下,这一时期凝聚成的伦理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相伴相生,使民族共同体意识愈发清晰.在此基础上,汉族与各族人民互相依存、彼此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了中国历史的整体性发展;华夏文化与各族文化之间既相互冲突又彼此影响,共同铸就了和而不同、善解能容的中华文化.
    • 田丰
    • 摘要: 王船山认为,从解经角度来看,《春秋》每个义例皆有限度,用定例概之会导致混乱,以变例去修订同样会遭际困难.君子之是非判断与流俗之异不在是非大端,而在其权衡精审.定例把圣人精意敉平为例法或教条而失去教化旨归.学者不当执着于以"常例"或"变例"来把握事件与伦常,而当投入个体事件中去体察伦常之精微,获得把握事物整全性之能力.从创制角度来看,经典必须善恶并显而察变,对经典的习读,是对复杂历史事件中正义应当如何实践的分寸感的寻觅.解经之道既不执于常例,又达乎"万世之论"的回答不是知识与方法论,而是工夫论.学者察于古今,明乎事变,通过工夫论生成心体本身.在船山《春秋》学中,它表现在对《春秋》义例如何因理势而变的历史分析.
    • 段超; 高元武
    • 摘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密不可分.经过不同历史阶段,"夷夏"观念从"夷夏之辨"演进到"华夷"一体."夷夏"观演进的主要原因包括:"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建设"大一统"王朝经略四海的推动、边疆与内地交流日益加强的影响等.传统"夷夏"观的演变对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有重要启示.
    • 关健英; 徐雪野
    • 摘要: 孝道之争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之争的核心议题,其背后是文化立场之争.儒佛孝道之争既有冲突与对抗,也有调和与融汇.面对佛教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中国固有文化虽经受冲击,但并没有被异质文化所取代,而是在碰撞中融合在冲突中发展,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以人伦道德为武器对佛教伦理进行理论清算;佛教面对儒家的诘问,则调和儒佛矛盾,以期实现佛教与儒学从外在功能的互补逐步深入到内在思想的融通.该时期儒佛孝道之争,一方面,对长于经验思维而不甚重论证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有所启迪与丰富,为宋代道德哲学的本体言说作了理论准备;另一方面,也只有经历这一磨合过程,佛教才能主动调适,由一种外来的文化逐渐适应中国文化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郭焕敏
    • 摘要: "华夷观"源于先秦时期,在之后的封建王朝中一直存在着.区分"华夷"的标准有不同的持论,本文认为以文化加以区别最为恰当.而"夷夏之辨"思想的加强与削弱都会给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个体生活与社会发展、对士人气节的塑造、对佛教传播进程三方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