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467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43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16907篇;相关期刊1708种,包括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滁州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三届年会等;欧阳修的相关文献由3770位作者贡献,包括洪本健、刘越峰、晏建怀等。

欧阳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43 占比:21.51%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16907 占比:78.34%

总计:21582篇

欧阳修—发文趋势图

欧阳修

-研究学者

  • 洪本健
  • 刘越峰
  • 晏建怀
  • 余敏辉
  • 刘德清
  • 卓希惠
  • 李开周
  • 欧阳修
  • 谢孟
  • 佚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关键词

    • 陈剑风
    • 摘要: 欧阳修在其经典著作《醉翁亭记》中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日常的语境当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经常被引用,而"在乎山水之间也"则更似乎是一种精神追求。这样的判断无疑是有道理的,站在作者的角度看,这是欧阳修自己说的话,人们常说言为心声,那"在乎山水之间也"自然反映的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追求;对于阅读者来说,也总会因为这句话而去寻找自己心中的那一方山水。很显然这是一个优美的意境!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作者欧阳修之意真的在于山水吗?
    • 王晶
    • 摘要: 欧阳修文风承袭冯延巳的说法,始于王国维《人间词话》。刘熙载评论道:"冯延巳词,欧阳永叔得其深"。本文拟就同一词牌名《玉楼春》为例,从艺术特色、思想内容、感情基调等三方面探讨欧词对于冯词"深"含义的继承与发展,得出以下结论:从艺术特色方面而言,由常见意象巧妙创造出多重意境,意象的逆向配置,加倍道出主人公的愁思;副词、动词的精心搭配拓宽了词的内部张力;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全词有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命忧患意识,且欧词中表达的忧愁苦闷的内涵,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感情基调方面来看,情、景、理的浑融,更多地描写人类的共情;层层递进的抒情手法,将愁绪表现得一层深似一层。欧词对冯词文风自觉传承创新的现象,值得引起注意。
    • 罗超华; 孙学堂
    • 摘要: 宋代士人以“回向三代”为治政理想,他们既希望循“圣人之迹”以井田、礼乐等三代制度解决现实困境;又尝试从“六经”中解读更深层次的“圣人之意”,修内德而治天下。在他们描绘的世界里,三代超越了私有制“家天下”社会的历史实相,成为一个“礼乐达天下”的“公天下”盛世。究考缘由,这不仅渊源于周公、孔子在经学上塑造的治政典范,同时也与唐宋思想转型过程中韩愈、欧阳修等对三代的再度美化相关联。而随着“回向三代”意识的深入人心,这种治政理想还进入了文学世界。通过文学书写,宋人在经论、史论、政论中建构的三代理想社会得到了更加鲜活立体的呈现,尤其是欧阳修、苏轼还曾融汇乡情进行图景式想象与描绘,更使之富有现实意义。
    • 明智; 明媚
    • 摘要: 北宋中后期,文坛领袖欧阳修、苏轼在不同时间任颍州知州。他们知颍时不仅关心民瘼,务实勤勉,而且开展多种文学活动,从而活跃了颍州的文化氛围,推动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他们无意之间缔造而成的文化,今人姑且名曰"欧苏文化"。他们对颍州感情深厚,留下带有地方色彩的颍州欧苏文化,今人名曰"欧苏颍风"。颍州欧苏文化是北宋颍州文化的巅峰。欧风苏韵,影响深远。颍州欧苏文化具有强大的文化效应。欧苏文化是阜阳最具标志性的历史文化资源。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要做好古为今用、当代转化工作,以超越前贤,再造辉煌。
    • 封裕琴; 袁君煊
    • 摘要: 欧阳修贬谪文学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1994年之前为第一阶段,成果主要集中在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几个名篇名作的探讨上。1994年至2006年为第二阶段,欧阳修贬谪文学研究进入自觉期,学界侧重于各贬地文学的单独研究,也开始尝试将几次贬谪经历整合研究,文献研究主要是对作品创作时间的考证与相关诗文的整理。2007年至今为第三阶段,有关欧阳修的贬谪经历及创作的论著、论文大量涌现;贬谪文学研究与地域文化研究相融合,成为欧阳修研究领域的一个新面向;整体性研究视角多样;新书简的发现、多学科多方法的融合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 赵棚鸽
    • 摘要: 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雅致、含蓄的诗的国度。在西周和春秋时期,《诗经》是源于民间对劳动生产、男女爱情、战争徭役等社会面貌的歌颂汇编而成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在朝廷更新迭代中变化发展,东汉班固提出“《诗》本义”的概念并进行文学阐释,千年后的北宋欧阳修又提出“诗本义”之说。这些理论影响深远,对近现代学者研究诗歌文本、以情解诗等内容带来重要的参考依据。
    • 姚典; 李海华(摄影)
    • 摘要: 说起牡丹,世人大抵便会下意识想到大唐、杨妃与洛阳。看花不是花,而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透过那层层姹紫嫣红,牡丹所照见的,是一个繁华的时代,亦是一个昌盛的民族。据欧阳修所言,牡丹是在唐代才逐渐芳名远扬的,在此之前,她与寻常草木并无甚差异。你可能在方正药柜间偶遇她,亦可能某日生火做饭时将她随意投入柴火堆间……造化或许就是这么难以捉摸的。浙江栽培牡丹的历史非常久远。东晋时期,南朝诗人谢灵运便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
    • 田甘
    • 摘要: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欧阳修在扬州城西蜀冈上修建了平山堂,次年,作《朝中措》,平山堂从此名扬天下,引发了文人络绎不绝地登临和书写。宋代平山堂文学书写的主题虽一直在变化,但创作却经久不衰。宋代平山堂文学书写增加了平山堂和扬州城的文化意蕴,诠释了地因人重的文化现象,又印证了文因时变的文学规律。
    • 吴增辉
    • 摘要: 欧阳修与王安石同为北宋儒学复兴的领军人物,但其经学理论已经属于儒学复兴的不同阶段。欧阳修坚守尊儒排佛的传统立场,疑传而疑经;王安石则已暗引佛禅,深入到对道德性命的探讨,这种阶段性差异造成了双方学术观念的错位,并进而发展为政治理念的冲突。
    • 张英华
    • 摘要: 昭如日星:像太阳和星星那样明亮、清楚。形容丰功伟业,人所共见。出自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其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此自古圣贤莫不皆然,而著在简册者,昭如日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