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谢灵运

谢灵运

谢灵运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12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85篇、会议论文7篇、相关期刊719种,包括北方论丛、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贵州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2007越文化与水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二OO七两岸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等;谢灵运的相关文献由1075位作者贡献,包括姜剑云、顾农、唐爱明等。

谢灵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85 占比:99.46%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54%

总计:1292篇

谢灵运—发文趋势图

谢灵运

-研究学者

  • 姜剑云
  • 顾农
  • 唐爱明
  • 曹旭
  • 丁福林
  • 时国强
  • 李雁
  • 刘向阳
  • 刘育霞
  • 吴功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会成
    • 摘要: 中国山水文学历史悠久,文学特色鲜明,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文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席位。在谢灵运、王质、陶渊明、王勃、李商隐、韦庄等一众文人墨客的创作与不断积累下,中国山水文学不断去粗取精、发展繁荣。时至今日,古代山水文学的精粹依旧影响着现代文学创作,作品也被广大爱好者所传诵。山水文学的出现、繁荣与中国人“乐山乐水”的审美意识和情趣紧密相关,正如孔子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此外诸多哲人、文学家和诗人都道出山水对人的精神所发挥的独特作用,肯定了美丽山水所具备的净化心境的价值。下面结合《山水与古典》一书,从山水文学特征入手,探究中国山水文学所具备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 徐韫琪
    • 摘要: 顶针修辞在古诗中的运用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反映了诗人思维层次的深化和艺术表现力的拓展。建安诗人对顶针技法的运用超越了《诗经》、汉乐府描摹叙述的功能,将其与个人情志结合,西晋诗人又发展其缠绵的抒情特质,在赠别、行旅等题材中大放异彩。谢灵运则大量采用连珠格与连环体模山范水,并影响到后人关于“谢惠连体”的解读。刘宋时期诗人将顶针修辞与声韵节奏的探索进一步结合,成为诗人“破骈为散”追求句法变化的先声。
    • 李寅捷
    • 摘要: 郑文焯有批点《谢康乐集》四卷,从章法意脉入手,揭示谢灵运山水诗情景间的隐含关系,这一批点特色,涉及到谢灵运山水诗评点中的重要问题,即如何恰当评价谢灵运诗歌写景、说理过于繁复的问题。他的诗集中有拟谢五言古诗11首,其仿拟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实践,经历了由句法模拟到句法章法并重的过程。多次不第的人生经历使他在情感上与谢灵运颇有共鸣,并在诗歌中运用谢诗的章法结构,熔铸感愤。但郑文焯批点谢灵运诗时有附会穿凿处,仿拟实践也因过分拘泥大谢体而未能做到情景融洽,这是其学谢的桎梏所在。
    • 朱云杰
    • 摘要: 魏晋六朝见证了五言诗的逐步发展,更见证了诗赋两种不同文体的渗透交融。汉赋传统中的铺陈笔法、山水因素、书写结构与魏晋赋中的宗教情怀都对五言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走上一条“赋化”的道路。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因袭昔日赋体传统的过程中力求新变,在书写结构、铺陈辞藻、视角变化上别具一格,将山水传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审美对象而存在。从诗赋两种文体互动的角度解读谢灵运的山水诗将有助于对其新变的理解。
    • 姚典; 李海华(摄影)
    • 摘要: 说起牡丹,世人大抵便会下意识想到大唐、杨妃与洛阳。看花不是花,而是一个象征、一个符号。透过那层层姹紫嫣红,牡丹所照见的,是一个繁华的时代,亦是一个昌盛的民族。据欧阳修所言,牡丹是在唐代才逐渐芳名远扬的,在此之前,她与寻常草木并无甚差异。你可能在方正药柜间偶遇她,亦可能某日生火做饭时将她随意投入柴火堆间……造化或许就是这么难以捉摸的。浙江栽培牡丹的历史非常久远。东晋时期,南朝诗人谢灵运便言“永嘉竹间水际多牡丹”。
    • 王玉林
    • 摘要: 永嘉既是行政概念,又是文化地理概念。清代部分山水诗及仿谢灵运诗中多次出现的“永嘉”地理符号,不仅是坚守和传承永嘉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谢灵运诗歌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发生路径。“春草池”“富春渚”“七里濑”“谢公岭”等文化地理符号,是清人建立对谢灵运诗歌经典性认知的重要媒介。清人仿谢诗通过对谢灵运所建构的“永嘉”地理空间进行审美感知、艺术重构和情感共振,客观呈现谢灵运诗歌在清代的内时间意识经典化历程。
    • 冯佳佳; 程世和
    • 摘要: 陈郡阳夏谢氏崛起于东晋,而始宁是东晋南朝时期陈郡谢氏子弟的生存空间与精神家园。作为谢氏家族的奠基人物,谢安将士族意识与隐逸思想完美结合,创造了影响后世的“东山”意象,谢灵运继承了谢安的东山之志,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始宁进行表层空间和深层内涵的扩建。他笔下的始宁庄园,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玄理遥契圆融,表现了诗人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诉求,代表着诗人的生活理想和政治理想。谢灵运对始宁的相关书写,表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文化与士人思想的深层互动,对六朝士人政治心态和生存状态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 孙习阳; 王军涛
    • 摘要: 谢灵运自“乌衣之游”至外放永嘉前的心态变化,这主要是指东晋隆安四年(400)至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即灵运16岁至38岁这22载的人生心路历程。谢灵运从一个翩翩少年直至近不惑之年,从身居乌衣巷的宴集游赏、读书著文再到政治受挫外放永嘉,这期间其个人的复杂经历、家族的地位变故及社会的政局演变,促使他的心态随之改变,并在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体现与反映。本文主要依据谢灵运的性格特征与成长历程的不同节点,分为三部分来具体论述他这期间的心态嬗变,并对其心态成因及变化进行分析。
    • 马顺名
    • 摘要: 见到这样的题目,同学们一定好奇——“五色相宣”是什么呀?说来话长,在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叫沈约的名士,他在谈论大诗人谢灵运时,提出了“五色相宣”这一说法,认为文章中黄、青、赤、白、黑五色要相互映衬。不过,我认为作文中还有另外的“五色”:其一,是真情实感的“本色”——文中写出真实想法的“观点”在哪里?
    • 丁琳
    •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政治混乱,思想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在儒教继续发展的大背景下,释、道二教也加入文化交锋。孔子的形象逐渐在历史中复杂化,老学的勃兴导致玄学清谈成为主要的文化活动,在学问上呈现出由人事到玄理的趋势。谢灵运处于熟稔汇通儒释道三教的南朝之初,《游名山志》作为山水游记散文,蕴含着他的学术观点和独特的人生观,颇能代表同时代一批文人的心声。面临"心"和"口"的矛盾,"出"和"处"的抉择,谢灵运选择遍游名山,书写山水以获得慰藉。谢灵运无论是在游历中体悟释、道二教之理,抑或是借山水的背景营造名士之风,都可见山水填满了他的精神空间,从中可观个人精神、生命意识在南北朝时期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