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韩愈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13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06篇、会议论文32篇、相关期刊1296种,包括中州学刊、文史知识、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2013·国际经学与文学学术研讨会等;韩愈的相关文献由254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真伦、吴振华、张清华等。
韩愈
-研究学者
- 刘真伦
- 吴振华
- 张清华
- 查金萍
- 刘国盈
- 韩愈
- 杨国安
- 张弘韬
- 刘宁
- 阮忠
- 全华凌
- 吴在庆
- 杜兴梅
- 胡守仁
- 莫砺锋
- 谷曙光
- 卞孝萱
- 王成
- 孙昌武
- 孙羽津
- 孟庆丽
- 徐海容
- 阎琦
- 丁恩全
- 卢宁
- 寇养厚
- 张勇
- 户崎哲彦
- 李光富
- 李珺平
- 杨子怡
- 梁衡
- 楚欣
- 段承校
- 洪流
- 潘石瑛
- 赵彩娟
- 陆精康
- 陈秋琴
- 刘城
- 刘振娅
- 刘黎平
- 周悦
- 唐晓敏
- 孙君恒
- 尚永亮
- 常思春
- 张传燧
- 张天健
- 张雨
-
-
殷可
-
-
摘要:
韩愈主张“道统说”与“文以明道”的观点,并将这些观点在他的实际创作中进行实践。韩愈所作碑志、书、序等在文体革新中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赠序”类文体更是具有创新意义。韩愈在继承临别赠言类文体传统功能的同时,结合所处时代的现实环境展开思考,将理性的议论引入以叙情为主的赠序类文体中。面对不同类型的赠送对象,韩愈于赠序中所阐述的思想和所传达的理念也各不相同,体现出他对政治、教育、思想等不同维度的思考。
-
-
刘杰;
王前程
-
-
摘要:
韩愈《晚春》被编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在这首诗中,韩愈一改“奇崛险怪”的诗风,选取草树、杨花、榆荚等意象,运用拟人的手法,极尽刻画,于伤春之际见新意。诗歌表达的情感一直众说纷纭,“惜时说”“讽喻说”“言志说”等莫衷一是,诗歌情感捉摸不定,情意朦胧。
-
-
潘陆辉;
孙善丽
-
-
摘要:
一、读成语,入新课师:今天的学习,从两组成语开始,请大家齐读并注意每组的特点,看看有什么发现。屏显:第一组:一马当先万马奔腾龙马精神快马加鞭金戈铁马汗马功劳第二组:垂头丧气再接再厉虚张声势力挽狂澜众目睽睽一视同仁生:第一组都含有“马”字,读起来感觉很振奋。师:都和“马”有关,都有丰富而美好的寓意。第二组呢?生:看起来很熟悉。师:第二组成语全部出自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的作品,第一组可以说也与韩愈相关。
-
-
唐哲嘉
-
-
摘要:
明代中晚期儒学的发展面临着内外的双重危机,而与李贽并称为“闽中二异端”的林兆恩重塑儒家道统,以承接圣学为己任。林兆恩的道统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韩愈道统论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一方面林兆恩借鉴了韩愈所阐明的道统谱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道统谱系,另一方面林兆恩从形而上的层面对韩愈道统内涵的偏颇进行了补足。此外,林氏就韩愈“性三品说”背离孟学进行了批判,从而阐明了性善的要旨。
-
-
马小琪
-
-
摘要:
《诗经》是韩愈经学复古思想的渊薮之一。韩愈在散文创作中多引《诗经》。在理论构建上,韩愈以传统诗教来弘扬道统、阐述己志;在文学创作中,韩愈吸收《诗经》艺术特点,建构自己的散文篇章。《诗经》对韩愈的影响是具体而深远的。
-
-
王东峰
-
-
摘要:
碑志文是韩愈散文写作的重要内容及韩愈别集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传世的韩愈别集中的文章类作品共30卷,其中碑志文就有12卷之多。韩愈之所以写作大量碑志文,与中唐历史文化密切相关:一是中唐时期藩镇割据,造成中央财政收入减少,官员俸禄随之降低,其时自然灾害频发又造成粮价暴涨,导致官员家庭经济压力大增;二是中唐商品经济的发展对文人传统价值观念的强力冲击;三是唐人丧葬重视碑志以及中唐时期“家自为谱”的社会风尚。
-
-
杨安琦;
宋娟
-
-
摘要:
诗坛对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有着不一样的态度,陈师道首次对“以文为诗”提出“要非本色”的观点,可见“以文为诗非本色”原因在于突破了诗文的界限,打破了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变革诗歌语言风格。但陈师道等宋代诗人对韩愈的“以文为诗”是有所接受和采纳的,韩愈的“以文为诗”为宋代诗坛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新的诗歌表现形式。
-
-
张艳芳
-
-
摘要:
韩愈为中唐时期重要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以“通业成德”为核心,主张教师的任务就是传授学生知识,同时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其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师范生培养有着积极的鉴戒作用,告诉我们师范生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要坚持智育与德育相协调,以知识底蕴筑牢德育根基,培养知识和道德俱佳,堪为世范的优秀师范生,助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
-
伍萍萍;
巩聿信
-
-
摘要:
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几遭贬黜,但其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社会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韩愈自身学习过程中凝练而成的治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进学解》的文本内容详细记载了韩愈治学的具体路径与方法以及其治学思想的核心内涵。韩愈的优秀治学思想可为现当代学者的治学提供参考借鉴,同时也丰富了韩愈教育思想内容,为现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
-
夜小紫
-
-
摘要:
如今说起韩愈,多是从其拯救时弊、改革文学的功绩来谈,难以摆脱“儒家道统”“百代文宗”的光环。但从中晚唐至今,学界关于韩愈的评价却复杂得多,誉之者赞其名儒大贤,斥之者则目之躁褊小人,千年以降,聚讼不休。是因为韩愈身上确实有许多矛盾之处,如他一身凛然正气,不少文章却也露卑弱谄媚之态;其接续道统、崇儒反佛,却在诗歌创作上突破了儒家传统的“诗教观”……
-
-
张晓红
-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17年会暨中原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民间风俗与文学名作之间常常存在互动的关系,韩愈的《送穷文》便是一个典型例证.一方面,中唐时期盛行于民间的"送穷"风俗启发了韩愈的创作灵感,影响了《送穷文》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送穷文》因其独特的魅力,反过来又影响了民间的"送穷"风俗.韩愈以谐谑之笔创造了"五穷"形象,又开创性地描写了以车船送穷的仪式,受其影响,民间很多地方的"送穷"被称作"送五穷",送穷的时间也大多由正月晦日改为正月初五日;同时,以车船送穷也成为后世民间送穷的主要模式.
-
-
张志超
- 《2017年国家图书馆青年学术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在思想上,尊儒与反佛,可以说是韩愈一生极在意的两件事,或者不如说是一件事.对于韩愈之佛教观的探讨,本该极明白,因为韩愈自己有《原道》和《论佛骨表》等千古名篇在.但后人于韩之其他篇什,寻章摘句,对佛教观之矛盾处聚讼纷纭.虽然僧侣出于宗教之目的,易将极小的线索敷衍扩大,然而终究不能无惑.而儒家学者为自身理论缘故,对韩愈佛教观以及"道统"之说,或动摇,或发展,则此段公案不过议论的工具,未免失之于偏颇.其余另开蹊径,别具胜解之意见,虽然有各自的精彩在,但仍然只是从单个的角度入手,不免仍有待发之覆.韩愈对佛教的反对,主要出于对儒学道统的提倡,反对作为一种大的政治势力的佛教。并未如宋儒一般从哲学的层次上反对佛学。但这种标举道统的行为是有其重要价值的,为宋代儒家哲学的辉煌奠定了根基。在同一般佛徒的交往中,韩愈并不因学说而废人,能够比较公允的判断僧侣的价值。同大颠的交往,是韩愈处在一个痛苦时期的行为,其中或者对佛理有更深的理解,但无法改变韩愈反佛的事实。
-
-
李钟汉
- 《中华经典海外传播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韩中两国由于本属同一汉字文化圈内的国家,地理上又属毗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所以长期以来在许多方面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频繁的交流.尤其在文化交流方面,韩国早就崇尚诗书礼乐之教,特别是知识界人士对以诗文为主的中国古典文学颇为关注和推崇.众所周知,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到唐代,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获得了最高的辉煌成就,涌现出了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等超时代、超地域的第一流作家.其中在诗文两方面对韩国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就是韩愈(768年-824年).韩愈大量的诗文作品以攘斥佛老、阐扬儒道为内容,这与韩国从高丽末期起持续到朝鲜王朝的排佛崇儒政策最符合,所以韩国的评论家对韩愈的儒学家形象颇感兴趣与关注.
-
-
熊开阔
- 《广西博物馆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第八届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韩愈为什么要取"退之"作为自己的字,史书上没有记载,后世学者亦少有人深究,笔者通过对贺州市黄姚古镇韩愈"退之"款《鸢飞鱼跃》摩崖石刻的源流考证,认为韩愈之所以取名退之,当为其被贬为阳山令后,时常以蚯蚓为鱼饵垂钓溪流,通过观察蚯蚓遏阻后屈曲后退的动作悟出来的.贺州韩愈鸢飞鱼跃摩崖石刻,是清代柳江名士覃少海从广东省阳山县韩山书院拓回,并于民国七年(1918年)摹刻在黄姚古镇文明阁天马山山腰石壁上,历史源流清晰可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
-
-
蔡慧崑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本论文以韩愈表状文为切入点,进而分析其相关作品,旨在论述韩愈尊君思想的理论:君权天授的天命观、圣人制作的历史观、分工从属的政治观,俾能跳脱单纯溢美的皮相认识,深刻理解韩愈尊君思想的建构依据及其政治意义.
-
-
傅含章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有关中唐天命观、天人关系的议题,截至目前已有诸多期刊论文对此作深入的探究,其中以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论辩最为人所熟知;他们之所以会重新审视天命思想,源自于安史乱后的社会剧变.龚鹏程曾认为韩、柳、刘等人的思维进化足以使中唐成为一种「哲学的突破」(Philosophic Breakthrough)的时代,因为他们都不囿於官方「五德终始说的天命观」,且他们对天人关系及宇宙秩序性的思考确曾热烈地展开,任何事物都可能触动他们对宇宙大化的沉思,亦即对天命的觉知.既言「突破」,即有别於传统思维,故本文尝试归纳韩、柳、刘天命观里的特出之处,希望藉此突显他们在天人关系领域中思辨的努力.
-
-
刘城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当今学界在论及中唐文体文风的变革时,几乎都并举韩愈和柳宗元作为其中绝对的核心领导者.但通过考察唐人对韩愈和柳宗元其人其文的评价、宋人的文学批评以及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修撰的情况,发现,韩柳领导文体文风改革的论述似乎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它是韩柳文接受史上的一个误读.
-
-
孙羽津
- 《全球化与中文学科建设的新方向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关于《毛颖传》一文的寓意,前辈学者或以韩愈自寓身世,或指出"君臣之道"这一托寓主题,皆具创辟之功.①然而,学者们多从论赞处"赏不酬劳,以老见疏,秦真少恩"数语出发,对传主毛颖的大段铺叙则鲜有涉及.②笔者认为,韩愈创设毛颖这一形象,固非一般意义上的以物拟人,而是有意识地将一现实原型寄寓其中.从多处细节可以窥知,毛颖之原型即韩愈"四举于礼部乃一得"③之座主、中唐名臣陆贽,由此即可窥知《毛颖传》的深刻寓意.
-
-
- 《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韩愈和柳宗元的古文创作,都善于取法前代艺术,但二人取法方式多有不同.韩愈善于"师其人",在深得前代作者之家法的过程中,入而能出,自成面目;柳宗元则善于把握前代文章长期形成的艺术传统,究明文理,在此基础上,发挥个人创造.这两种不同的师古之道,与韩柳二人儒道思考方式的差异有密切联系,为韩柳文章带来极为不同的风貌,对于深入认识中国文章学的师古思想,很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