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年国家图书馆青年学术论坛
2017年国家图书馆青年学术论坛

2017年国家图书馆青年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7-05

主办单位:;国家图书馆;;

会议文集:2017年国家图书馆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将阐述中国文学经典作品日文馆藏的相关调研情况,分析总结此类资源在国家图书馆的具体收藏情况和特点,总结并延伸探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在日本的传播规律和对日本的影响,进而对国家图书馆日文资源建设与组织工作的开展提出建议。
  • 摘要:本研究对国家图书馆到馆阅览的青少年(13-15岁)读者以及北京部分该年龄段在校就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对于该年龄段读者的阅读现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分析结果对于服务建议具有导向性作用。提出普及图书馆知识.全面提升青少年信息素养,加强馆藏建设.满足青少年读者阅读需求,强化阅读引导,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开展阅读活动,与青少年读者增进交流,加强交流合作,优化青少年读者阅读环境。
  • 摘要:图书馆法制建设是实现公民文化权利的有效保障,因此,要客观审视图书馆领域的国家法保障缺失问题,积极把握推进公共文化立法的有利时机,在重大利好消息的基础上,需要继续加强对图书馆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完善图书馆法制体系。
  • 摘要:中医古籍是我国宝贵的文献遗产.中医古籍文献有着独特的发展脉络和特点,把握这些特点进行整理出版,正是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到还原本真,避免盲目出版和资源浪费.按照中医古籍的特点规划整理出版工作,不仅要注重书目类中医古籍文献的整理出版,还要按照中医古籍的发展继承性特点,分系列整理出版,深度挖掘中医经典文献,避免盲目重复出版,古医籍版本繁多,校订勘误任务重大。按照中医古籍文献的发展特点来规划整理出版工作实践,有助于更好地保存中医文化遗产,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认同并接受中医文化精髓,扩大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是图书馆界和出版界应有的责任。
  • 摘要:作为文献相关工作者,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日本战争罪行档案进一步整理、揭示,以文献为证,还原历史真相。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是日本国家级档案馆,藏有大量二战期间及战后审判的资料,这些资料的数量为日本其他收藏机构所不及。本文通过对国立公文书馆所藏日本战争罪行史料进行梳理,并对其文献利用政策予以介绍,以期为相关史料研究者提供便利。以文献和史料的梳理研究为基础,扫清中日两国在历史问题认识上的分歧,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 摘要:随着大力建设公共数字文化,各种数字文化资源越来越丰富,获取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就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大数据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乃至为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服务,提出建设国家级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制定数据分析处理模型,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供给能力,以大数据思维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摘要: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国立北平图书馆北平部在日伪当局白色恐怖和经费困难的环境中维持运作,并在坚守馆产、推动社会教育以及支持学术科研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体现了另一种抗战精神——文化坚守.提出保护馆藏文献,传承中华文化,紧缩经费,推动社会教育,孜孜不倦,支持学术研究。国立北平图书馆利用馆藏进行编目索引和编纂出版工作。一方面,向大众读者服务,推广社会阅读。加工各类文献,建立馆藏目录。另一方面,针对学者和专家,提供学术研究服务。
  • 摘要:近年来,以大数据为代表的IT新技术的应用,给公民征信体系建设带来了新突破,海量庞杂的个人数据,经过清洗、匹配、整合和挖掘,被采纳为信用数据,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信用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图书馆行业可以参照诸如银行等国内征信体系建设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建立健全图书馆读者信用管理体系,以期进一步改进服务,提升读者阅读体验,增强图书馆行业的管理和运行效率.
  • 摘要:古籍数字化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古籍的语言文字或图形符号进行可供识别的转化,制成书目或全文数据库,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达到利用和保护古籍的目的,也是进一步消除社会知识鸿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互联网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为此,提出统筹规划,注重顶层设计,分工合作,开展共建共享,与时俱进.重视用户体验,重视版权及专业人才培养。
  • 摘要:近年来,图书馆在接受赠书时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盗号书.这种书不同于通常所说的"伪书"——编造作者、国籍、销售量、伪书评等的图书,也不同于盗版书——盗印正版图书.盗号书是真实作者写的真实的书,只是出版时没有和出版社直接联系,而是由"中间人"——自称出版社编辑的人或者机构替作者出版,出版的图书往往使用某个出版社已经使用过或者即将使用的书号——ISBN和CIP数据核字号.由于这类书还没有形成市场规模,社会影响不大,还未见有关部门干预,但它的出现扰乱了ISBN和CIP数据核字号的正常使用,使作者被蒙骗,图书馆的入藏也受到了影响.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不可否认,书号问题是违法的,确实应该禁止,图书馆也应该去抵制。但对于文献入藏而言,要重形式更要重内容。对于盗号书的处理,笔者认为一来可以有选择地入藏一些确实有较高价值的文献。其次需要通过监管部门、出版者和图书馆的努力从根源遏制盗号书的产生,明确各出版物的出版方式、核验方法及入藏方式等,让盗号书无处生存,净化出版市场,让出书人明白出书,让文献能够更好得到利用与保存。
  • 摘要:对于数字出版物的概念,本文采用的是国际图联的《15个国家图书馆数字保存网络》报告中的定义,为实现公共获取而发布的,可以免费或是付费方式获取的数字资料。数字出版物与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关系采用黄红华在《国外数字出版物缴存制度研究》中给出的界定。本文调研欧美和亚洲等主要国家(欧洲、北美、日韩等)对于数字出版物采集与呈缴的相关政策及实践成果,对数字出版采集与呈缴的政策及实际操作的现状进行调研与对比分析,总结其可借鉴之处,希望面对未来不断扩大的数字出版的趋势,实现我国呈缴工作的创新发展。
  • 摘要:笔者认为趣味性是贯穿于整个主题传统文化传播的。在“活动+游戏+产品”的传播模式下,选取适当的元素作为主题是传播活动的核心,根据所选主题进行方案策划及选择合作方是保障实施的基础,传播活动实施、收集反馈、对成果再加工及其他衍生是儿童传统文化传播的具象化和升华,传播主题的选取是整个传播事件的核心。对于少年儿童来说,鲜明的主题概念更容易产生联想,若选取过于庞大或刻板的结构体系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趣味性和参与性容易大打折扣。围绕着所选主题在设计方案和选择合作平台方面,需根据活动的长短期,连续性及现代儿童及家长生活方式、信息来源等进行综合考虑。在传播方案设计方面可充分参考“活动+游戏+作品”理念,根据选取的主题及相关材料,设计活动引导儿童进行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其参与度与积极性。主题传播事件实施、收集反馈、对成果再加工及其他衍生是面向儿童进行传统文化传播的具象化和升华。
  • 摘要:针对图书电子版管理平台的设计国内外一些较大规模的出版社、图书馆、馆配书商和电商早有先例,各大机构陆续发布了各种针对电子图书以及非书出版物的管理销售整合平台图书馆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借鉴各大机构的管理平台,初步设想建立图书电子版缴送管理平台。一方面为适应出版行业的变化以及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有利于图书馆系统化、智能化管理,另一方面也为以后出版单位呈缴图书电子版提供先决条件。
  • 摘要:资源描述与检索(RDA)基于FRBR实体关系模型,颠覆了传统按文献类型和著录款项编自的作业流程,通过记录载体表现、单件、作品、内容表达、个人、团体、主题等元素属性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为信息的有效组织、高效获取、灵活检索和显示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另一方面,它将编目对象从传统印刷资料扩展到电子、数字资源,创造性地提供了一套覆盖范围更广的原则和说明,打破图书馆资源的封闭性,旨在将其与外界链接,对图书馆整合网络数字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有着重大意义.RDA应用的国际趋势已不可避免,我国图书馆要与世界实现资源共享和数据互联,也只有遵循统一的标准与规则,以获得有利契机。虽然各方面条件不尽成熟,但RDA理论方面已有大量研究支撑,实践上只要逐步解决以下问题,中文应用将得以顺利展开。
  • 摘要:随着“互联网+”涉及的各项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全社会的普及,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必然会随之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图书馆作为中央国家机关信息服务提供者之一,将会拥有更多的其他行业的竞争者。用户对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的实效性、精准度、智能化程度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图书馆的立法决策服务必须要紧跟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要求,紧跟时代脚步,紧跟用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开拓进取。从用户需求特点出发,从用户网络信息安全角度出发,不断学习和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把“互联网+”的思维和技术手段与图书馆这一古老的行业结合,使其适应中央国家机关的用户需求特点,推动国家图书馆立法决策服务的发展,为我国立法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助力。
  • 摘要:"外文求精、中文求全"是国家图书馆文献采选工作的基本方针,国外中国学文献则被列为外文文献采选的"精中之精".经过几代图书馆人的耕耘,今日国家图书馆的中国学外文文献典藏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特色馆藏之一.
  •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国图虚拟咨询服务日益面临读者结构的多层次、文献类型的多样性、获取途径的多渠道的挑战,这要求国家图书馆对读者提供服务的远程化和便捷化程度将越来越高。国图的虚拟咨询服务应当紧跟社会信息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动态调整,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读者需求。结合“网上咨询台”服务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与其他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相结合,优化自助服务,扩充虚拟咨询团队,实现知识共享。
  • 摘要:移动图书馆最初的概念是被定义为"设计、配备和运作一种运载工具以提供比临时图书馆分馆更加实用的服务",是随着汽车装载图书的一种服务.其目的还是对一些图书馆服务和资源很难涉猎的地区提供的一种功能性服务.针对移动图书馆未来建设与服务,提出了不同移动设备在与服务器端的接口,个性化服务,移动服务的多样性与必要性,加强信息素养的培训。总体上来说,面对4G网络时代服务更加个性化、移动终端泛在化、网络融合的需求,移动图书馆在利用新兴技术上应该更加的明确和富有更长远的思考,因为新技术会层出不穷,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技术中选取适合自身的来帮助图书馆拓宽自己的服务维度,这是目前要思考的重点之一。
  • 摘要:当下人类社会已经从口述时代、印刷术时代、摄影广播时代,渐次更替至电视时代乃至网络时代,娱乐日益成为生活的必需品。那么,该如何应对这种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呢?2017年3月1日由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研究院联合中央电视台召开的“《中国诗词大会》座谈会”给出了以下两个建议:主流媒体应给以正确引导,以及多方面提升受众文化素质。
  • 摘要:互联网扩展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广度,这对人类文明进步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方面给人们获得信息、学习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人们选择与理解的难度.除此之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传统的社会教育体系固定,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适应不了新形势下多样化、多变化的求知渴求.在"互联网+"时代,受教育途径的多元和便利,让新的教育形式层出不穷,公开课就是其中一种新的教育形式.
  •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要后人好好地保护与传承.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在此之前,文化部转发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的《关于国家图书馆加挂国家典籍博物馆牌子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12]130号),国家典籍博物馆于2012年7月正式挂牌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一家以专门收藏、展示典籍为主的特色博物馆正式诞生,虽然在此之前举办典籍展览屡见不鲜,但成立专门的博物馆在全国尚属首例.如何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上做出应有的贡献,成为每一个博物馆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一个精品展览必须具备三个要素,首先是展品本身,其次是展陈设计,三是观众服务,三者缺一不可。国家典籍博物馆正是秉着这种办展宗旨,筹备精品大展,以此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 摘要:战略规划在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院校自治性增强,自主管理日益成为高校的重要管理方法,这些特征也标志着高校责任越来越重。面对着日益增强的社会期望,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框架去评价高校图书馆的战略规划。因此,随着众多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方案的出炉,本文欲通过理论演绎和典型研究结合的方法,来建立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摘要:民国期刊作为这一时期的历史载体之一,出版数量庞大,刊载内容丰富,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学术参考价值.《战国策》创刊于1940年,载文以政治论述为主,认为当时的世界是"战国时代的重演",推崇"唯实政治""尚力政治""地缘政治"等,在文化思想界酿成了一股重要思潮.刊物中有关外交和国际关系的思想对当前我国的外交事业依然具有借鉴意义,应加强对该刊的保护与利用,深入挖掘与整理其史料价值.
  •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数字图书馆工程在全国发展方兴未艾,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特点日益凸显.在互联网作为重要因素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今天,图书馆应该从新的思维与理念方面出发审视现在、规划未来."互联网+图书馆"是指一种利用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改变读者和图书馆传统的信息资源交互方式,提升其灵活性、明确性及响应速度,为读者提供更加智能的服务.同时,图书馆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馆藏资源整合基础上如何发挥新技术的驱动作用,利用网络改变固有的服务方式,将资源更方便、更科学地呈现给读者,成为图书馆更好宣传传统文化新的突破点.
  • 摘要:"互联网+"是信息化时代传统实体行业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应用在图书馆行业,其为图书馆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基于"互联网+"形势下的图书馆,相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还有待完善.本文将着重讨论如何趋利避害,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促进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利用,提升服务,以及更加充分地揭示藏品.
  •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馆藏的资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孤岛""资源超载"等问题也越发严峻.与此同时,读者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习惯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信息组织方式已经难以满足Web2.0环境下的读者需求.在这样的大数据时代,图书馆资源建设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如何对海量、异构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等问题引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我国著名学者吴建中先生曾在报告中预铡图书馆在未来十年将是知识中心,一切活动围绕知识而展开,这就意味着图书馆不仅仅扮演着传承文明的角色,在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也承担起知识引擎的功能。由此可见,未来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方向,也应由信息组织向知识组织转变。
  • 摘要:本文对各个地区在2013-2015年图书缴送率差异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典型地区的地域情况、出版情况、政策法规、出版管理单位重视程度等方面对缴送率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查找各因素与缴送率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缴送率地区差异的原因后,研究出提升缴送率的对策,从而对缴送率低的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催缴,这将提升催缴工作的有效性和缴送率。
  • 摘要:虽然“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涉及古籍的普查、保护、整理、利用各方面,但纵观其成果,目前该计划之重点在于保护。对于传播、弘扬传统文化来说,保护是前提,但是对古籍的利用程度可以说是弘扬传统文化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工作中取得不凡的成绩,而其在古籍资源整理、利用、推广方面也成绩显著,笔者就结合互联网思维与国家图书馆在开发、推广古籍资源方面的经验,谈谈图书馆应如何利用古籍弘扬传统文化。
  • 摘要:清代是满洲异族建立起的统治王朝,满族在对中原汉地确立其统治地位的过程中,充满着异族征服的性质,引起汉族民众的激烈反抗。清代统治者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保证满族统治地位的不可动摇,也不仅在于避免满族像之前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一样被汉人同化,更在于竭尽全力使被统治的汉族知识分子及民众,承认满族统治继承中原历代王朝的正朔,并认同这种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这也是清代前期统治者的最高使命。清朝统治合法性的确立,最终是要征服江南汉地的人心,获取江南汉人对于满清统治的认同。因而清朝自人关之后,江南一直是统治者关心的重心之所在,清廷也不断地进行一些文化工程,以此招安江南汉族知识分子。康熙时期的大型文化工程就有《明史》的修撰、((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全唐诗》的编纂等,乾隆帝的《四库全书》工程显然延续了这个治理思路。《四库全书》工程完成后,乾隆帝先后命四库馆抄写七份,其中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文津阁以及沈阳故宫文溯阁为宫廷所藏,主要供皇室使用,这四阁也被称为“内廷四阁”或“北四阁”。此外,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下令续缮三份全书,分藏于扬州的文汇阁、镇江的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从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五(1787-1790年)陆续将《四库全书》运送至此,史称“江浙三阁”或“南三阁”。
  • 摘要:殷墟甲骨得到学术界关注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专门研究甲骨资源的学科分支甲骨学目前正处于发扬光大的阶段,海内外有很多学者正在进行甲骨资源的整理研究与探索工作。从另一方面看,与甲骨资源有关的一些知识也已经在社会中广为传播,不仅课本中不乏这方面的记述,更有许多门类的书刊会涉及甲骨资源相关知识。但是也应该看到,虽然目前甲骨学研究较为兴盛,但仍然有很多根本性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同时在甲骨学相关知识向公众推广这一问题上,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甲骨资源的数据开发是一项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工作,这一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涉及众多甲骨收藏单位的协调配合与整体规划,更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人才积极投身参与。建设数字甲骨资源的目的在于将目前保存在众多收藏单位库房中的甲骨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提供给社会公众。数字化的甲骨资源一方面有利于专业学者开展相关研究与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向普通民众开展与甲骨资源相关的宣传普及和通识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意义。
  • 摘要:全国统一个人信用数据库的正式运行,大大推进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读者信用体系的构建也迫在眉睫.本文以上海图书馆为例,调研该馆信用体系建设的情况,期望对改进国内公共图书馆信用体系建设起到参考作用.
  • 摘要:本文仅就2006年图书馆界应用RFID技术以后至2015年十年间相关文献进行汇总研究,期望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回顾,建立RFID研究分类框架,并以此对RFID在国内图书馆界应用及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为图书馆RFID未来研究开阔思路,给应用提供研究支持。图书馆服务的核心是满足读者对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的检索和使用需求。RFID应用于图书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传统图书馆应用中的一大创新,也是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RFID技术本身并不是为图书馆业定制使用的,其在应用中应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探索技术革新,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和图书馆馆员的馆藏管理需求的导向,克服RFID技术相关缺陷,使RFID发挥其智能化、现代化的特点,尽快融入图书馆的使用中,为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增光添彩。
  • 摘要:目前图书馆焦虑研究多在高校图书馆开展,公共图书馆鲜有涉及,而科学测量得到重视,测量工具不断完善,并且实证研究数量日益增多,本土化研究进程不断得到推进。不同于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一般大众阅览服务,接待读者数量众多,到馆读者的教育背景、到馆目的、阅读行为多种多样,若可以对公共图书馆读者进行大范围的图书馆焦虑测量研究,有利于提升公共图书馆读者心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全面提升读者服务质量。近些年来,关于图书馆焦虑的实证研究不断出现。相比起描述性研究,实证性研究的科学性更强,一项研究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反映出我国一部分群体的图书馆焦虑现状,有助于图书馆工作人员了解读者情绪变化,并且有针对性地制定进一步工作调整计划。
  • 摘要:图书馆应该成为在互联网时代弘扬与传承《唐诗三百首》等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主要力量。图书馆本身既具有公益性,又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适合在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传播中扮演主导角色,同时,包括《唐诗三百首》在内的传统诗词的推广与传播也可成为当今图书馆推广经典阅读与全民阅读的试验田与突破口。图书馆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尝试使用不同的手段与形式,对各种传统的馆藏资源与数据采集资源进一步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让“传统”的图书馆与“传统”的中国古典诗词,在与新兴的“互联网+”时代的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
  • 摘要:近年来,很多社会事件的发酵和失控都与发现和应对舆情的不及时有关。网民激增、科技飞速发展、自媒体多元化,更使得对网络舆情监测成为舆情服务的重中之重。在海量的信息中,对于敏感信息的及时搜索、快速收集、有效传递、密切监控更是需要大量的人力投人和先进的技术支撑。面对此种形势,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舆情服务需要掌握的原则就是:及时、灵活、全面。对于公共图书馆的舆情服务,笔者有着以下思考:调研客户需求,及时报送舆情,报送形式灵活多样,全面监测舆情,内容有侧重,立场要客观,做好归档与保密工作,扩展舆情服务,提高分析能力。
  • 摘要:国家图书馆,作为亚洲第一大图书馆,拥有无可比拟的纸质及电子资源、先进的软硬件设备以及专业的决策咨询团队——立法决策服务部,在开展决策服务过程中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国家图书馆更要抓住机遇,主动承担起历史赋予公共图书馆的新使命.鉴于此,本文引入SWOT模型,对国家图书馆决策咨询服务的现状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梳理,力求理智分析、查漏补缺,以促进国家图书馆决策咨询服务高效优质发展.
  • 摘要:图书馆法是国家重视支持图书馆事业的集中体现,是图书馆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图书馆法律体系一般由图书馆专门法、图书馆专门法的配套规章和图书馆相关法构成.近年来德国图书馆立法状况呈现改善趋势,多部州一级的图书馆法相继出台,但就总体而言,德国图书馆法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 摘要:传播媒介是文化实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微时代的到来,让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传统文化如何借助新的传播媒介迈向更高的层次,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是文化工作者不得不谨慎思考的问题。针对群体特性,有效传播传统文化,发挥社会力量,努力提高文化影响力,加强监管力度,打造良好网络氛围,利用时代优势,扩大文化传播范围。
  • 摘要:中华文化绵延发展五千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深远的影响,不仅主导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同时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互通互补.对于遗留的传统文化,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因此,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馆作为人类的知识宝库和人类的文化产物,除了以特殊的方式保存、传递、整理、丰富中国文化外,还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交流.而讲座作为图书馆核心业务之一,则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
  • 摘要:随着时代不断前进和发展,各种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创新创业成为发展的主题,促使社会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在全社会对技术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图书馆应当把握这一机遇,主动开展“双创”服务,不断开拓创新和转型。国内部分图书馆建设的各具特色的“创客空间”作为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的场所,就是图书馆在这一领域内的一次全新探索和实践。然而,图书馆“双创”工作的开展还面临不少挑战,作为一种新型服务方式与内容,如何做好现有工作,开辟新的业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图书馆同人们深入思考,提出对策,共同发展。图书馆做好“双创”服务,就要加强政策了解,加强对外合作,创新服务业态。
  •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保存、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有责任和义务在弘扬、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进行了部署.其中特别提出,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要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这一政策的出台,更加明确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新媒体手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和具体方向.
  • 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官修图书总目,是学人治学必不可少的"入学门径".1997年,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殿本《四库全书总目》,对《总目》全书施以现代标点,增加版本对校,凝聚了众多今人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览与使用.然而,正如整理本在序言中所说:"像整理《总目》这样的工作,有些错误恐怕确实是'难免'的."笔者在研读《总目》集部提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标点方面的疏漏,今谨将个人所见条陈于下,聊供读者阅读之参考,以备再版修订之管见.
  • 摘要:国家图书馆社科咨询室创建于1928年,是国内最早的咨询机构之一,曾被国际联盟智育互助委员会确定为中国咨询机构.自创建以来,始终以"承人文之重,解百家之忧"的理念服务对党政军、图书馆界、科研用户、商业用户及普通公众,提供专题咨询、定题跟踪、事实查询、文献综述等咨询服务.参考咨询部自2010年开始开展机构用户回访与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调研,挖掘用户的实际需求,加强联系沟通,在提升用户服务满意度、稳固并拓展用户群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用户回访得知图片资源的稀缺珍贵,但是它又特别生动。
  • 摘要:古籍数字化,不仅可以保护珍稀古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还可以借助全文识别和检索技术,在浩繁的古籍中深度挖掘内容,充分发挥古籍的学术研究价值.为此,提出差异化开发古籍数据库,制定古籍数字化标准规范,拓展古籍数据库访问范围,重视古籍数据库版权保护。
  • 摘要:平面媒体是中国画应用最为广泛的数字媒体艺术,包括网站、移动端的插图以及一些LOGO的设计等。中国画表现的细节刻画少,抒情多,追求的是画外的一种意境,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崇尚意境和情趣,让人产生遐想。影视作为一门艺术,与平面艺术有着一脉相承的特点,中国画的对于意境的追求,虚实关系的拿捏,同样可以运用在影视作品当中。广告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数字媒体艺术,是商业社会中商品的拥有者为了顺利地将商品转换为价值的一种宣传方法。现代艺术需要传统艺术来充实和丰富其底蕴,同时也要通过创新,使设计的作品与时代审美同步,并获得动力,有序地向前发展。文化强,则中国强。
  • 摘要:开展中国文化中心数字图书馆建设,要考虑其地域分布、馆舍特点及民众需求等因素。其一,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分布广泛,社会环境差异较大。因此构建数字图书馆要具备全球思维,统筹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进行分布式服务和本地化服务。其二,图书馆作为文化中心的重要部门,具备藏书、阅览、信息咨询等职能,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与传统业务互为支撑,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升级转型。其三,通过调研,中国文化中心图书馆的服务人群主要包括学习型、消遣型和研究型三类,在制定建设策略时需充分考虑驻在国民众不同的信息需求。综合以上各点,择取了基础架构、资源建设、信息服务、运行保障四个角度分析策略。
  • 摘要:2017年央视重磅打造了《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两档文化类节目,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收视成绩,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文化类节目的发展也进入到了高潮期。在选秀类、真人秀等综艺节目当道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类节目的突起既是电视人引领社会风气、提高受众文化底蕴的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更是受众追求文化素养,渴望满足知识诉求的重要映射。文化类节目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电视节目形态的结合,其自身发展对弘扬时代精神,展示中国梦想,培育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价值。文化类节目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应加强对专题元素的挖掘,不断推陈出新,塑造品牌栏目拓宽传播渠道,引导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风尚和潮流。
  • 摘要:随着政府绩效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公共图书馆也逐步走上科学化绩效管理的道路.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工作,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的法制化建设、科学化建设、标准化建设成为公共图书馆推动事业发展的必经途径.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已有近20年,从早期的单一化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发展到如今采用了财政预算支出绩效评估、独立第三方评估等创新模式,评估思路也从传统注重建设转向注重服务成效发展.本文结合当下公共图书馆绩效评估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总结性建议,提出强化评估结果在进一步资源投入的影响,明确评估结果对责任人政绩考核的直接效应,加大评估结果及其运用情况的公众开放力度。
  • 摘要:2015年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将产生新的发展形态,并驱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与弘扬.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是一个需要人们共同研究思考的问题。所探讨的几个想法是在个人、集体层面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
  • 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公共文化设施之一,应依托政府资源,结合自身特点,优化事业发展策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因此,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资源供给,加强公共图书馆自身建设,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重视社会参与,整合公共图书馆和社会间的利益表达与诉求机制。
  •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民族是否兴旺的标尺.放眼当今的中国教育,不够顶级,缺少自身特色几乎是教育界最大的软肋.然而在中国,却有那么一个时期,虽然饱受战火摧残,更没有当今中国的滚滚财力,教育事业却冉冉升起,一枝独秀,在国际中都得到诸多认可和好评,这就是民国时期.民国时期如同我国教育史上的奇迹,革命家蔡元培、李石曾;文学家胡适、鲁迅;哲学家任继愈、冯友兰;科学家邓稼先、钱学森等大家辈出.不可否认的是,民国教育有其历史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但回顾民国教育,分析其成功的特质,可以带给不少对于当今教育的启示.当今教育所到达的境界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教育事业的高度和深度,正如开篇所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正是这一规律的现实体现。民国教育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份绝无仅有的财富,总结其精髓可以给当今教育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经过总结、调整、改革后的中国现代教育一定会迎来更为光明的明天。
  • 摘要:在思想上,尊儒与反佛,可以说是韩愈一生极在意的两件事,或者不如说是一件事.对于韩愈之佛教观的探讨,本该极明白,因为韩愈自己有《原道》和《论佛骨表》等千古名篇在.但后人于韩之其他篇什,寻章摘句,对佛教观之矛盾处聚讼纷纭.虽然僧侣出于宗教之目的,易将极小的线索敷衍扩大,然而终究不能无惑.而儒家学者为自身理论缘故,对韩愈佛教观以及"道统"之说,或动摇,或发展,则此段公案不过议论的工具,未免失之于偏颇.其余另开蹊径,别具胜解之意见,虽然有各自的精彩在,但仍然只是从单个的角度入手,不免仍有待发之覆.韩愈对佛教的反对,主要出于对儒学道统的提倡,反对作为一种大的政治势力的佛教。并未如宋儒一般从哲学的层次上反对佛学。但这种标举道统的行为是有其重要价值的,为宋代儒家哲学的辉煌奠定了根基。在同一般佛徒的交往中,韩愈并不因学说而废人,能够比较公允的判断僧侣的价值。同大颠的交往,是韩愈处在一个痛苦时期的行为,其中或者对佛理有更深的理解,但无法改变韩愈反佛的事实。
  • 摘要:缩微文献作为图书馆文献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其在图书馆发扬国家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小觑。在数字化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数转模和模转数两种技术相结合是国家图书馆缩微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取长补短,发挥数转模技术在文献保存方面的优势,利用模转数技术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相信在缩微技术不断进步、缩微人才不断努力下,我国珍贵的文献资源会得到更好的利用和保护,为子孙后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服务,为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添砖加瓦。
  • 摘要:肩负社会教育职能的公共图书馆,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担当着重要使命,开启民智,担负着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使命,所以公共图书馆必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重要抓手.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议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在日新月异的网络科技影响下,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传统文化教育现在已到了需要创新的时候,已经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 摘要: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消解了新旧媒体的边界,迅速地渗透到了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形式,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发展,不断地优化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在传统媒体势微和新媒体社交化的当今,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物质基础、技术手段等已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于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参与程度和对其保护传承的积极性.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工作中,如何利用新旧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审视和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近年来在社会上掀起了讲座的热潮,如《百家讲坛》《名人讲堂》等。公共图书馆讲座由于其公益性和公开性,不仅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形式成为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业务之一,更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逐渐受到读者的推崇。国家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承担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国图讲坛”是国家图书馆重要的文化品牌之一,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方式有很多,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成为文明对话和交锋的重要展现,图书馆讲座借助互联网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势在必行。
  • 摘要:可以说,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将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到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文化文物单位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考虑到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属性,以及相关工作起步晚,起点低,法规不健全等现实问题,图书馆在开展文化创意产业工作中,尚需慎重,需要考虑:要转变观念,加大图书馆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推广的力度;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既懂图书馆,又懂设计经营的队伍;要建立合理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最大限度降低库存压力;要建立明确的收益回馈机制,解决好养得住人才,养得好人才的问题;要培养建立核心IP的意识,升级产品研发水平;要树立市场意识,加强版权保护,提升跨业、跨界合作水平。综上所述,记录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献典籍是先人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如何解读其中所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情感,传递其通达古今的思想脉络,并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融人文创产品中,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考验。
  • 摘要:国家典籍博物馆依托于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以展示中国典籍、弘扬中华文化为宗旨,是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新拓展。作为国内首家以典籍为展示主题的博物馆,国家典籍博物馆在规划筹建、展览策略、运行管理、服务模式方面均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本文对国家典籍博物馆近三年来的展览规划、运行服务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能够为典籍博物馆创新展陈理念、提升服务质量、提供素材和基础。
  • 摘要: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大博物馆作为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与时俱进地将博物馆公共教育工作与新媒体技术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物"的局限性,为公众教育服务事业打开了多重视窗.
  • 摘要:2016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通知.本次《意见》的颁布正式将全国37家公共图书馆纳人文化创意产业链,明确把结合馆藏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公共图书馆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的必然要求。
  • 摘要:自1905年张謇先生在家乡南通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公共博物馆,即南通博物苑,博物馆事业在中国逐步发展起来.百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一直推崇、守望的精神家园也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随着时代赋予博物馆人的"文化强国"使命和"让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战略文化构想的实现,国家典籍博物馆在2014年9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典籍博物馆依托于国家图书馆,设有1000多平方米的文物库房,从挂牌之日起即不断有藏品入库.设计安全、科学、合理的文物库房藏品柜架,并在日常保管工作中妥善使用、维护这些柜架是国家典籍瑰宝的长久储藏、安全保管的重要保障.
  • 摘要:"国学热"这一名词近些年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媒体的宣传和大众的视野中.仿佛一夜之间国学变成了时下最流行的词汇和最吸引人眼球的文化现象.关于国学热的讨论众多,相关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学热"的兴起原因及文化意义.第二,"国学热"对中国当代文化的重塑与影响.第三,关于国学内容的探讨.第四,国学与现代西方文化的关系.第五,国学的思想内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关于什么是国学?为什么会出现"国学热"?"国学热"的出现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样的意义?在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如何得到正确的继承和发展?这每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巨大而深刻的课题,不是几篇文章就能够论述清楚的.因此本文仅就现在"国学热"的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谈一谈自己的浅见.提出深入理论学习,加强实践锻炼,树立高尚品格,塑造民族精神。
  •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古籍传承与保护有了新方向,为古籍的再生性保护和原生性保护提供了极大便利。从古籍的再生性保护的角度上看,利用古籍数字化技术可以将古籍脱离纸本原件,减少了保存过程中不必要的触碰和环境的改变;利用互联网的网络化,加快信息传递,更好地传播古籍,让古籍中的文化流动起来;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有助于古籍信息平台的搭建,通过数据库实现了面向大众、更广泛阅读的目的。从古籍原生性保护的角度上看,互联网的高效信息获取可以综合了解各学科内容,实现知识和技术的学科交叉,促进古籍保护和修复的技术突破;互联网的高效信息交流可以快速实现国内外的技术交流,加强古籍保护和修复技术上的国际沟通,获得多元化的保护途径;互联网的高效信息传播让人们对传统文化、古籍传承有更深的认识,提高文化归属感和保护意识,尽可能的从根本上、从源头上减少古籍的损坏。因此,可以说互联网时代为古籍传承与保护提供新的机遇。
  •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原因之一就是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内容包罗万象;这其中不仅有卷帙浩繁的汉文文献,也有各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典籍和口头资料.事实上,中国少数民族古文献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种众多、形式多样、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其价值绝不亚于汉文文献.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古文献资源,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加强沟通联系,互通有无,学习借鉴各自的经验,合作共赢。通过举办展览、讲座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让普通民众更广泛地了解民族古文献。坚持做好民族古文献的采集、分类编目、翻译、保存、研究等基础性工作。扎实地做好基础工作,此外还要打开思路,不能局限于传统文献学的整理和研究,只是埋头在故纸堆里追究年代、作者、推敲字词,然后束之高阁、无人问津。
  • 摘要:古籍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业界越来越重视对馆藏古籍多元化的挖掘以及新媒体技术对文化载体的传播展示。图书馆对馆藏古籍资源的应用,也已经拓展到实体展厅、网络空间和移动平台三个层面。目前,宜在充分研究社会化媒体特征及传播模式的前提下,与古籍资源有机结合,利用各种传播媒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图书馆传播的最大效率。
  • 摘要:2000年,我国开始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文化创意产业慢慢兴起,然而目前,该项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所占份额较低,整个产业起步晚,规模仍相对较弱,巫待发展壮大。近年来,政府部门先后发布重要文件指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图书馆是文献资料中心和知识传播中心,肩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技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社会职能。图书馆的文化创意产品立足于馆藏特色资源,融入图书馆人的专业知识和艺术创意,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驶人发展的快车道。
  • 摘要: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历史和文明有着五千余年的积累和沉淀,中国历经了多次朝代更迭历史动荡,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唯一使文化传承下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的国家.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国家书目中心、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有责任有义务,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读者日益多元化的个性需求,积极做好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深挖和揭示馆藏文献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文化活动和对读者别具特色的精准服务,发挥社会职能作用,引导广大读者从阅读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