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观
天命观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46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464篇;相关期刊333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晋阳学刊、南都学坛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2012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等;天命观的相关文献由43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华、鲁西龙、张松辉等。
天命观
-研究学者
- 李华
- 鲁西龙
- 张松辉
- 曲宏实
- 潘承玉
- 王兵
- 王志跃
- 任素月
- 冯溪屏
- 刘俊
- 刘娜
- 周兵
- 唐森
- 夏祖恩
- 孙炳炎
- 张之锋
- 张宏杰
- 张耀天
- 戴忠林
- 晁福林
- 朱珍珍
- 李宗桂
- 李德龙
- 李波
- 李秀莲
- 李锦全
- 杨夏月
- 杨煜
- 欧德良
- 王玙琛
- 白海燕
- 瞿任花
- 肖巍
- 萧平汉
- 葛立华
- 诸葛忆兵
- 赵新
- 赵洪武
- 金荣振
- 陈晨捷
- 韩强
- 高茜茜
- (艹才)守湘
- Isabelle Sancho
- WANG Hongcheng
- 丁为祥
- 乌丙安
- 乔娜娜
- 于凯
- 于赓哲
-
-
王珏
-
-
摘要:
孔子天命观在殷周原初天命观的基础上完成了由王权向个体的转化,从而将“天命”的核心内涵与人之个体紧密地联系起来。其具体表现为“天命”对人的双重赋予:一方面,“天命”通过对人的生死穷通等外在客观限制,完成了“天命”对人的自然性赋予;另一方面,“天命”通过对有志于成为君子的个体之人内在心性的限制,要求人们不断修己德以达“天道”,完成了“天命”对人的道德性赋予。此二者中,孔子天命观将“天命”的道德性赋予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强调“天命”对人的道德性要求,个体之人唯有自觉承担此德性修养,才能实现主体道德的高扬。
-
-
邹福清
-
-
摘要:
西周初形成的天命观以君权神授、以德配天为核心内涵,解决的是政权合法性问题。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凤凰被形塑为传达天命的使者,代表天临鉴人间君王之“德”,并成为“明王”的预示。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凤凰的知识和信仰被转换、改造,用以建构和形塑理想士人人格。孔子将“知天命”作为君子人格的本质,将“德”由政治面向的君王的德行转换为人性面向的士人的德性,将天命转换为理想士人人格合理性的来源,同时将凤凰出现与否和君子的穷通联系起来,将其形塑为君子人格的表征。凤凰的形态与仁、义等德目的对应关系随后也被系统地建立起来。屈原虽不言天命,但关于政权合法性的思考没有超越周初的天命观,而且,他极其关注士人的人格,张扬凤凰被放逐、被囚禁以及与众鸟的对立和错位,将其形塑为洁身自好、取义成仁的骚人人格的表征,透露出士不遇的焦虑,这得到了宋玉的发扬。汉代士人则基于时势的体验,主张“知命”、“委命”,建构适应大一统的新君子人格,潜藏着吁求君德和消解士不遇焦虑的文化动机;基于环境判断或远翔或降临的凤凰被形塑为审时度势以选择进退的新君子人格的表征。凤凰虽被不断形塑为不同内涵的理想士人人格,但都潜藏着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不遇焦虑的体验和自我调适的努力,成为早期中国的重要文化表征。
-
-
张博阳
-
-
摘要:
今日多数学者认为欧阳修反对传统天命观,在《新五代史》中不记灾异,唯言人事,这一说法与事实差异很大。《新五代史》所载神怪迷信、占卜应验、善恶报应之事甚多,欧阳修文集中相信天命鬼神之言论亦连篇累牍。欧氏天命观固然有进步的一面,但其消极的一面同样不可忽视:他相信天命鬼神、占卜算命、神怪迷信、帝王受命等,且发自内心地敬畏天命,不可视为唯物主义思想家。“畏天命不惧天变”是对欧阳修天命思想的最好概括。
-
-
杨佳将
-
-
摘要:
中国思想史上的“天命”概念最早可见于《尚书·盘庚》。商王盘庚所说的“天命”是原始自然崇拜演化的结果,并与殷商时盛行的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周初统治者在部分继承殷商天命观之余,为“天命”赋予了伦理的意义,使其成为普遍必然性的象征。纵观《尚书》中天命观的演进过程,主要是循着从狭隘到普遍、从重“神”到重“人”两条线索,深刻影响了以后的思想家对“天命”的理解。周初统治者从经验性的历史过程去阐释“天命”,将承载“天命”的圣王与普遍的道德法则等同视之,影响和形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持续两千多年的圣王崇拜和复古情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世思想家的形而上思维方式与哲理抽象能力的发展境界。
-
-
章夫
-
-
摘要:
回溯上下数千年中华文明,重德释道由来久矣。殷商时期,天子自称是“天”“上帝”在人间代表的最高统治者,却因奴隶的暴动,致使“天命改降于周”。这一历史大变革,使得获得执政权的周王朝最高统治者警醒,他们悟出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的“天命观”,并清醒地认识到,“天”只辅佐那些有德之人。
-
-
于赓哲
-
-
摘要:
古人出于天命观,总要为名人渲染一个神异的出身,所谓圣人必有异相,他的出生、外貌、身体特征总要有异于常人之处,由此可以证明天命之所归。先秦时期还没有这种思想,到了汉代尤其是汉武帝大兴儒术之后,神学化的汉代儒学逐渐塑造出了很多神异现象,例如圣人出现常伴随着黄龙、麒麟、凤凰、甘露、朱草、灵芝、彩云等的出现,身体也有各种异于常人的地方,例如重瞳,手长过膝,一字眉,体有三乳、四乳等。
-
-
温先露
-
-
摘要:
在跨文化交际视域之下,东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众多,诸如价值观念、民族性格和自然环境等,其中价值观念是文化特质的深层结构,是产生文化冲突的根本原因.古希腊悲剧和中国儒家经典无疑是东西方文化特质的典型代表,对于"命运"的思考是人类文明史上永恒的主题,这一主题在这两种文明形态中的表达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点.基于此,笔者就这两种文明中所传达的"命运观"进行比较,试图从中窥探古希腊悲剧中的宿命论与中国儒家经典中的天命观的深刻内涵及其二者之间的差异,以期从根本上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渊源,正确看待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尽可能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
-
-
张芳
-
-
摘要:
中国上古时期以“天人关系”为核心的宇宙观,经历从神秘主义向理性主义转变的漫长过程。殷代以前人们完全依赖自然,将上天视为宇宙主宰的至上神。在殷人的信仰体系中,神灵的人格化与祖先的神灵化处在一个互动过程中。周代在政权合法性的建构中赋予道德属性,从而使得天人关系和宇宙秩序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这也反映了周人理性精神的觉醒。
-
-
曾勋
-
-
摘要:
公元234年10月8日夜晚,曹魏权臣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赤色大星,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懿涼喜日:“孔明死矣!”在《三国演义》中,类似场景不少。其所描述的天命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并在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中源远流长。至东汉末年,谶讳神学盛行,观星象、察地物等活动,对政治运作具有的启示意义愈加重要,乃至影响政治斗争的走向。
-
-
关心
-
-
摘要:
孔子的天命、鬼神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殷商重鬼神,而周人重人文,虽然春秋时期天命鬼神观念依然存在,但思想渊源于周公的孔子却罕言天命鬼神。孔子所提出的“知天命”、“畏天命”的“天命”观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鬼神”观,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思想痕迹,但在春秋末期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和进步性:既帮助统治者稳定政权,又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天命、鬼神之说,这实质上反映了孔子对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积极态度。孔子的这些思想和态度,对今天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
赵法生
- 《中国文化薪传与发展——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视野中,孔子的天命观经历了一个被除魅化的过程,其结果是遗失了孔子思想的真意.本文立足于孔子本人对于天命的相关叙说,力图客观解读其天命观的本来意蕴,依据天的功能和孔子本人对于天命的情感态度,将孔子的天定位为宇宙的主宰者.为进一步判定孔子天命观的超越形态,本文对于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说进行辨析,分析了孔子的超越精神与基督教的外在超越和心学化的内在超越之差异,进而将孔子的超越形态断定为中道的超越观.这一超越观在战国中期以后逐渐遗失,但它的重新发掘对于客观把握孔子之超越精神以及重建当代国人的终极关怀均具有重要意义.
-
-
赵建功
- 《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
| 2015年
-
摘要:
孔子的天命观取精用弘,深邃圆满,绝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宿命论,其核心理念即是:习以成性,而心性决定命运,因此,要想改善命运,则须努力修身积善,改变习气.孔子这种积极的天命观,是其易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直接启导了孟子的修身立命思想,成为中国古典命运观的主流思潮,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
-
-
-
-
傅含章
- 《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有关中唐天命观、天人关系的议题,截至目前已有诸多期刊论文对此作深入的探究,其中以韩愈、柳宗元和刘禹锡的论辩最为人所熟知;他们之所以会重新审视天命思想,源自于安史乱后的社会剧变.龚鹏程曾认为韩、柳、刘等人的思维进化足以使中唐成为一种「哲学的突破」(Philosophic Breakthrough)的时代,因为他们都不囿於官方「五德终始说的天命观」,且他们对天人关系及宇宙秩序性的思考确曾热烈地展开,任何事物都可能触动他们对宇宙大化的沉思,亦即对天命的觉知.既言「突破」,即有别於传统思维,故本文尝试归纳韩、柳、刘天命观里的特出之处,希望藉此突显他们在天人关系领域中思辨的努力.
-
-
刘子宽
- 《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经由孟子,儒家之伦理道德第一次拥有了形而上的终极依据;在天人关系上,孟子强调“人”可以发挥自身之主观能动性,从而“知天”、“事天”;在社会政治领域,孟子将“天命”与“民意”相系,并赋予天命具体之判断依据.这些对儒学之发展和后世中华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
-
杨庆中
- 《国际儒学论坛·2009》
| 2009年
-
摘要:
与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有所不同,孔子所谓“命”,主要指运命而言。但孔子不是宿命论者,他强调“知命”、“知天命”,要人们透过对命运的体知,认识自己,所以孔子所谓的“知命”就是“认识你自己”。
-
-
胡玉娟
- 《中国世界古代史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在罗马共和早期,平民与贵族争夺权力的冲突中,贵族反对平民执政的宗教理由是nemo plebeius auspicia haberet.auspicia一词一般被译为"占卜权".本文第一部分讨论该词的译法.认为该词的内涵与中文的"天命"更贴近,可根据上下文分别译为吉兆、神佑、天命.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具有高度仪式化特征.统治权是否合法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拥有天命.在罗马共和前期的平民运动中,围绕auspicia问题,平民与贵族至少发生过三次争论.平民为何被认为是"没有天命"的?后来是如何取得"天命"的?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罗马共和体制权力运作的特殊方式.本文围绕罗马共和早期贵族与平民的"天命"之争和平民与auspicia的关系演变进行论述.着重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分析早期平民执政官虽然享有治权,但直到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一直因"没有天命在身",而存在重大的功能缺陷;而是剖析文献中隐含线索,梳理平民是如何通过宗教手段,逐渐证明天命在身的过程.
-
-
胡玉娟
- 《中国世界古代史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在罗马共和早期,平民与贵族争夺权力的冲突中,贵族反对平民执政的宗教理由是nemo plebeius auspicia haberet.auspicia一词一般被译为"占卜权".本文第一部分讨论该词的译法.认为该词的内涵与中文的"天命"更贴近,可根据上下文分别译为吉兆、神佑、天命.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具有高度仪式化特征.统治权是否合法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拥有天命.在罗马共和前期的平民运动中,围绕auspicia问题,平民与贵族至少发生过三次争论.平民为何被认为是"没有天命"的?后来是如何取得"天命"的?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罗马共和体制权力运作的特殊方式.本文围绕罗马共和早期贵族与平民的"天命"之争和平民与auspicia的关系演变进行论述.着重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分析早期平民执政官虽然享有治权,但直到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一直因"没有天命在身",而存在重大的功能缺陷;而是剖析文献中隐含线索,梳理平民是如何通过宗教手段,逐渐证明天命在身的过程.
-
-
胡玉娟
- 《中国世界古代史2016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在罗马共和早期,平民与贵族争夺权力的冲突中,贵族反对平民执政的宗教理由是nemo plebeius auspicia haberet.auspicia一词一般被译为"占卜权".本文第一部分讨论该词的译法.认为该词的内涵与中文的"天命"更贴近,可根据上下文分别译为吉兆、神佑、天命.古代罗马国家的政治具有高度仪式化特征.统治权是否合法取决于统治者是否拥有天命.在罗马共和前期的平民运动中,围绕auspicia问题,平民与贵族至少发生过三次争论.平民为何被认为是"没有天命"的?后来是如何取得"天命"的?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罗马共和体制权力运作的特殊方式.本文围绕罗马共和早期贵族与平民的"天命"之争和平民与auspicia的关系演变进行论述.着重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分析早期平民执政官虽然享有治权,但直到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一直因"没有天命在身",而存在重大的功能缺陷;而是剖析文献中隐含线索,梳理平民是如何通过宗教手段,逐渐证明天命在身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