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
古代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44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医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2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515篇;相关期刊333种,包括周易研究、美与时代(下旬刊)、甘肃理论学刊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决策论坛—科学制定有效决策理论学术研讨会等;古代哲学的相关文献由457位作者贡献,包括魏义霞、孙广仁、金戈等。
古代哲学
-研究学者
- 魏义霞
- 孙广仁
- 金戈
- 侯春丽
- 刘洋
- 单厚昌
- 叶雅风
- 吴峰
- 吴萍
- 周仰贤
- 孙威
- 张家诚
- 徐宁
- 景舜逸
- 李申
- 李雪晓
- 林晓平
- 沈明明
- 王俊
- 王鹤良
- 管瑞庭
- 董晓丽
- 赵新彤
- 郑军
- 郑卫
- 郑振坤
- 陆拯
- 陈阳
- 鞠宝兆
- 颜理海
- 高中祖
- Lyubov Kolomak
- XIN XIN
- 丁建中
- 丁李
- 丁立群
- 乔守春
- 于东青
- 于乐军
- 于兆杰
- 于唯德
- 于峥
- 于险峰
- 云无心
- 今古
- 代锋
- 任继愈
- 伍思玄
- 何丽野
- 何廷举
-
-
-
-
摘要:
"阴"指"水之南,山之北也","阳"指"水之北,山之南也"。"阴"和"阳"是古代哲学中一对相对的概念。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天和地、日和月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可以用"阴"和"阳"来比附。本期"甲骨文·猜想"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阴"与"阳"吧!
-
-
马惠娣
-
-
摘要:
中国古代哲学的境界在于认识人,休闲为其路径之一。由之,哲学与休闲密不可分。在审形辨意的中国文字中,“休闲”意境深远——“休,静也,以修身,以致远;闲,雅也,言行正,不逾矩”。休闲“由心入径”,是从内在的尺度完善与提升人性。哲学与休闲的联姻,不仅创造了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而且在孕育哲学思想、精神气象、生活美学、社会格局等诸多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大量史料证明,中国古代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休闲思想。人的休闲行为,为探究人性打开了一个窗口。“由心入径”隐喻着哲学与休闲的共同力量。
-
-
刘宝玲
-
-
摘要:
庄子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有名文《北冥有鱼》。《伊索寓言》为公元前六世纪一位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讲述的故事简短精练、蕴含哲理。而《北冥有鱼》同样是有着动物情节的一篇名作。庄子借由鲲和鹏表达自己追求没有束缚的自由,却又不得不为自由而被其他条件所约束,从内容的本质上具有向往自由的浪漫主义色彩,却从更深层含义中剖析了无法达到真正自由的现实主义思想。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说《北冥有鱼》是一篇中国进阶版的伊索寓言,值得从寓意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
-
-
-
摘要:
"阴"指"水之南,山之北也","阳"指"水之北,山之南也"。"阴"和"阳"是古代哲学中一对相对的概念。古人认为,任何事物都包含两个方面,天和地、日和月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可以用"阴"和"阳"来比附。本期"甲骨文·猜想"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阴"与"阳"吧!
-
-
丁李;
居瑶
-
-
摘要:
中国的古代哲学发源于农耕文明,而对水的利用则是农耕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古代哲学思想从诞生的一刻起,就与治水实践息息相关,不仅指导这一实践活动的开展,更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中国古代治水实践中所体现出的哲学观点,是古代哲学与治水实践之中的智慧。
-
-
崔伟
-
-
摘要: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号湛翁、蠲叟、蠲戏老人,绍兴长塘(今属上虞)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辛亥革命后,潜心古代哲学、文学、佛学研究,曾应蔡元培之邀赴北京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浙江大学教授。1939年夏,在四川筹设复性书院任院长兼主讲,被称为“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精于书法篆刻诗词,著述宏富,后人辑为《马一浮集》。
-
-
-
-
摘要: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解读:灾祸啊依存着幸福,幸福啊潜伏着灾祸。它告诉我们,祸福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要居安思危,若身处逆境,也不要灰心丧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
-
黄卜棣
-
-
摘要:
孟子主张恢复井田制的土地政策,税率宜什一,不宜过重或过轻,蠲免货物税、地税、关税,市场进行公平竞争,防止垄断的出现,职业化及社会分工是提高财富生产效率的通义,通过这一系列经济手段,最终目的是达到孔子所说的"先富后教"。
-
-
张泽全;
张国栋;
张梦婕;
张帅东;
张国芳
-
-
摘要:
在阴阳学说的理论基础上,探讨"多维全息综合疗法""泰铭手针"及"间质界"之间的理论关系.多维全息综合疗法的间质界论,是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创新的一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理论方法.阴阳是中华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基本规律,是万物本身所固有的.阴阳的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取得了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密",如果这种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即产生疾病.阴阳是既对立又相互依存,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如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和"血"的关系而言,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互根互用.
-
-
许敬辉
-
-
摘要:
法家思想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改革变法为核心,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色彩,是符合当时统治者利益需求的思想.从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韩非子》来看,先秦法家思想中"法"的核心是法治,统治者依"法"治国,走法治之路;其特征体现为时代性、工具性、功利性、超越性;从地位来看,"法"高于"德","法"与"术""势"相伴而生;其价值在于从农耕、兵战、思想管制和集权四个方面使国家富强.
-
-
吕显荣
- 《2018年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人,不但要重视中医知识的教育,更要重视中医思维的培养.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历史悠久,思想深邃,内容博大精深.它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模式基础之上具有其独特的中医药理论思维方式的医学体系.无论中医药的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它的根源——中国古代哲学,加强学生古代哲学思想的教育是中医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的根本.
-
-
倪祥惠
-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次内经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气的本义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生命的感知和认识.其后,由于"气"字所指的内涵的不确指性,被引入中国古代哲学,最终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与"道"一样成为用以表述世界本体的最基本哲学范畴.中医学引入古代哲学气的概念,并结合医学的内容加以发展,使之成为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rn 中医学中的气,直接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古代道家的精气学说。中医在开始构建自身学术理论之初,就重视精气学说的运用。中医学之气是极精极微、不能直接察见其形状、弥漫于整个宇宙,却又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它既是包括人体在内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又是维持各种客观事物之间有机联系的中介;客观世界正是通过气的中介作用而保持动态的平衡和稳定.运动不息是气的基本特性,在气的运动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各种现象出现。中医学基于对生命活动机理的深入研究,其气学理论对气的运动变化机制作了深刻而透彻的阐发,并提出了气机、气化等概念以及相关具体理论以阐明这一机制。rn 总之,中医学之“气”是中国哲学之“气”的具体化的结果,是一个勾连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概念,故而这一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气”可以直接用于具体的科学,这也正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很多概念的特点。此外,中医学理论体系有着重气化而不重形质的特点。
-
-
代锋
- 《第八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
| 2018年
-
摘要:
目的为基于中国古代关于物的哲学,探究关于“物”的设计.方法为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观念进行解读,进而分析古代造物观念之有无的关系,并以本人关于“物”的设计为例,阐释“物”的设计观念,最终上升到对“境”的感悟.结论为造物应具有文化取向,关注个体生存与精神需求,人应该役物,而不应该被物所役.
-
-
郭玉臣
- 《第一届中医药文化大会》
| 2017年
-
摘要:
中医经数千年检验证实符合人体规律,很多中医现象都能从现代医学得到证实,但与现代医学却很难对接,人体除了男女有别以外其他器官的结构、位置、功能都是相同的,应该只有一个医学理论.对人体结构进行剖析,对器官进行重新归类,推演出中医、西医、中国古代哲学之间密切联系,找到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契舍点.
-
-
李申
- 《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
| 2015年
-
摘要:
认识人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是古代哲学的重要问题,也是现代哲学的重要问题.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周易》关于人在世界上位置的认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文章首先介绍了《周易》中的“财成”“辅相”说,不仅人的正常生活,还有自然界生物的正常发育,都需要由人加以干预,才能正常进行。其次介绍了《尚书·皋陶漠》“天工人代”思想,不论理解为君主和贤臣代替上天治理民众,还是理解为根据具体情况及其变化经过曲折过程完成技术发明,在天与人的关系上,或者剔除神学因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不是征服者,也不仅仅是听命者,和“财成”、“辅相”的意思,是一样的。然后介绍了《中庸》“人与天地参”和荀子论生产领域的“人与天地参”。总体来说,正确认识了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正确认识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
-
周可真
- 《2017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赞成将"实学"限定在北宋至清代光绪朝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把它理解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学术思潮,由此来开展对中国传统实学的研究.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实学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重实行的宋明实学;(二)兼重实事(功)与实证(据)的明清之际实学;(三)重实证(据)的乾嘉实学;(四)重实用的晚清实学.
-
-
周可真
- 《2017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赞成将"实学"限定在北宋至清代光绪朝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把它理解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学术思潮,由此来开展对中国传统实学的研究.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实学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重实行的宋明实学;(二)兼重实事(功)与实证(据)的明清之际实学;(三)重实证(据)的乾嘉实学;(四)重实用的晚清实学.
-
-
周可真
- 《2017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7年
-
摘要:
本文赞成将"实学"限定在北宋至清代光绪朝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把它理解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学术思潮,由此来开展对中国传统实学的研究.本文认为,中国传统实学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重实行的宋明实学;(二)兼重实事(功)与实证(据)的明清之际实学;(三)重实证(据)的乾嘉实学;(四)重实用的晚清实学.
-
-
李敬峰
- 《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李二曲不仅是关学大儒,亦是清初三大儒之一.他秉承张载关学重视《中庸》的治经传统,以"日用平常"为宗旨对《中庸》进行平实化的解读,主张"中"在"庸"中显、凸显性命之学和反对空谈性命、重视"慎独"工夫和"未发"涵养.他的《中庸》学体现出以关学贵礼崇德、躬行实践的学风为理念,以"本体工夫合一"为标准对程朱理学偏于支离繁琐、陆王心学过于空疏流荡进行调和的特质,开创出《中庸》学史上较有特色的理论体系.他的《中庸》学所反映出的不立门户,不持偏见;以躬行践履为立言之基础以及注重经典的经世致用等精神对于当下为学治经,关切现实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
李敬峰
- 《2015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
| 2015年
-
摘要:
李二曲不仅是关学大儒,亦是清初三大儒之一.他秉承张载关学重视《中庸》的治经传统,以"日用平常"为宗旨对《中庸》进行平实化的解读,主张"中"在"庸"中显、凸显性命之学和反对空谈性命、重视"慎独"工夫和"未发"涵养.他的《中庸》学体现出以关学贵礼崇德、躬行实践的学风为理念,以"本体工夫合一"为标准对程朱理学偏于支离繁琐、陆王心学过于空疏流荡进行调和的特质,开创出《中庸》学史上较有特色的理论体系.他的《中庸》学所反映出的不立门户,不持偏见;以躬行践履为立言之基础以及注重经典的经世致用等精神对于当下为学治经,关切现实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