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以文为诗

以文为诗

以文为诗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5篇、专利文献5306篇;相关期刊194种,包括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海学刊、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等; 以文为诗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任竞泽、吴小如、吴晟等。

以文为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5 占比:4.59%

专利文献>

论文:5306 占比:95.41%

总计:5561篇

以文为诗—发文趋势图

以文为诗

-研究学者

  • 任竞泽
  • 吴小如
  • 吴晟
  • 张明华
  • 谷曙光
  • 任正霞
  • 刘磊
  • 卫宏伟
  • 周晓坤
  • 寇养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姜克滨; 张兰兰
    • 摘要: 在清初的歌行诗人中,钱谦益歌行以宗宋为主,引领了诗坛宗宋之风。钱谦益歌行,诗学韩愈、苏轼,往往以学问为诗,以议论为诗,有散文化的特点。钱谦益的叙事歌行多写时事,可称“诗史”,在叙事中兼有议论,或叙事中兼有比兴;他的金石、山水题材类歌行则表现出“以才学为诗”“以文为诗”的宋诗特色,具雄奇奔放的艺术风格。钱谦益拓展了歌行诗的新题材,他的歌行体题画诗很有特色。钱谦益歌行是最能体现其宗宋诗风的诗体,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清初诗坛由宗唐转向宗宋的演进轨迹。
    • 杨安琦; 宋娟
    • 摘要: 诗坛对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有着不一样的态度,陈师道首次对“以文为诗”提出“要非本色”的观点,可见“以文为诗非本色”原因在于突破了诗文的界限,打破了传统的审美价值观念,变革诗歌语言风格。但陈师道等宋代诗人对韩愈的“以文为诗”是有所接受和采纳的,韩愈的“以文为诗”为宋代诗坛开辟了新的视野和新的诗歌表现形式。
    • 丁沂璐
    • 摘要: 宋诗妙境在实处。议论与说理令北宋边塞诗落在实处,务实说尽之征显著。北宋边塞诗纪事畅达,论事中肯,在讲古论今中条分缕析,不携意气,体现了历史理性与政治理性的高度融通。在“以文为诗”的推助下,这种融通令北宋边塞诗呈现出情理相彰、余味不足的鲜明特征,既见诗文交汇之征,亦入直露少藏之境。北宋边塞诗议论弘肆,说理清晰,有助于揭示北宋诗家的劝世干政之切与仁民爱物之心,有助于实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因为淡化了意象与意脉之间的对应关系,叙述与逻辑的重要性则相应突显,带来了意境削弱、浑融缺失等诗艺缺陷,与唐代边塞诗的含蓄蕴藉、韵致深远已是迥然异趣。
    • 摘要: 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世传以为戏。然文中要自有诗,诗中要自有文,亦相生法也。文中有诗,则句语精确;诗中有文,则词调流畅。谢玄晖曰:“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此所谓诗中有文也。唐子西曰:“古人虽不用偶俪,而散句之中暗有声调,步骤驰骋,亦有节奏。”此所谓文中有诗也。
    • 周子翼
    • 摘要: “以文为诗”是我国古代诗学理论中重要的批评术语,最早见于《后山诗话》对韩愈诗歌创作的批评,以此说明韩愈之诗不工。但用“以文为诗”否定韩愈的诗歌创作,在北宋并非主流诗学观。其后诗论家常用“以文为诗”作为批评术语,或以褒赞,或以贬斥,但对“以文为诗”的具体含义却缺少系统明确的论述。而今人从句式、虚词的运用以及诗歌章法、声律等形式方面描述“以文为诗”的特点,与古代的诗歌创作实际难以尽合。分析历代对韩愈及相关诗人诗作的批评,“以文为诗”的本质在于避开传统诗歌比兴寄托的方式抒情,而采用“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作诗,同时在抒情寄托之外,增加了语言谐谑的趣味。这种赋法谐趣的创作追求与诗歌风格,成为宋调有别于唐音的关键所在。
    • 何诗海
    • 摘要: 在诗文关系的认识上,清人多主诗文一理、诗文相通,与明人严守诗文疆界,反对破体为文形成鲜明对比。其根本原因在于宗宋思潮的兴起,而理论基础则是"诗文相通"说。清人通过阐发诗文体性、功用、艺术手法、审美旨趣等方面的相通相近,确立"以文为诗"的正当性及宋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促成了清诗发展由唐入宋的转型。"诗文相通"说也随之成为清代诗学的主流观念。此外,清代的弘通学风也推动了这一主流观念的形成。
    • 宁夏江
    • 摘要: 乾隆诗歌不但数量为中国历代诗人之最,而且特色鲜明,后人称之为"高宗体"."高宗体"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文为诗,诗歌严重散体化,这与乾隆的诗学思想和诗法取向密切相关."高宗体"以文为诗引起翰苑词臣应制诗竞相效仿,但对乾嘉诗坛整体诗风没有产生太多的影响.关键词:乾隆诗歌;"高宗体";以文为诗;诗学思想;宗宋诗派作者简介:宁夏江(1969—),男,湖南邵阳人,教授,博士,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从事清代诗学研究.
    • 马茂军
    • 摘要: 杜甫开启了中唐诗歌"以文为诗"的转型.由于杜诗的核心地位,"以文为诗"话题也成为中国诗学展开的一个核心支点.表面上看,"以文为诗"是诗、文技巧的互渗;实际上,在宋代以后文学和文学思想的演进史上,许多重要的作家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陈师道以及元明清的重要文学理论家都参与了相关讨论.此话题又与杜诗学、唐宋诗之争、"诗必盛唐说"纠结在一起."以文为诗"话题的激烈争论,加深了对诗、文两大核心文体和文学体性的认识,是中国古典诗学的展开与演进."以文为诗"话题透露了中国文学从古典抒情传统向近代叙事传统的转型密码.
    • 任竞泽
    • 摘要: 历代诗话是中国古代文体理论的渊薮,而近代报刊诗话则是近代文学及历代诗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所具有的融合古今中西文学文化的时代特色,近代报刊诗话也成为“诗话学”及“文体学”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一个标志.近代报刊诗话中的文体观念主要由“先体格而后神致”的“体制为先”辨体理论、分类与辨体的批评实践、“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入律”的破体观念、“变而不失其正”的辨体通变观,以及“文章与世运递降”的文体发展论等几个方面构建而成.
    • 任竞泽
    • 摘要: 历代诗话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理论的渊薮.虽然元代诗话的文体史料和文体观念不如宋明清那样丰富系统,但是作为中国古代文体批评史上的重要一环,其在“诗话学”和“文体学”上的理论链条意义仍旧不容忽视.在通读元代全部诗话著作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相关典籍中的诗学辨体文献,全面辑录元代诗学中的文体史料并系统构建其文体学思想体系,同时与宋代诗学辨体观念进行比较,以见其在宋元文体学及其古代文体批评史上的理论意义和地位影响.元代诗学的文体观念主要包括“文章以体制为先”的辨体论、“以文为诗”与“以诗为词”的破体论、“变而不失其正”的文体通变观等方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