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和陶诗

和陶诗

和陶诗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98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等;和陶诗的相关文献由13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欢喜、芦宇苗、陈可人等。

和陶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3.5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998 占比:96.41%

总计:4147篇

和陶诗—发文趋势图

和陶诗

-研究学者

  • 李欢喜
  • 芦宇苗
  • 陈可人
  • 伏蒙蒙
  • 李剑锋
  • 李华
  • 高文
  • 亚琴
  • 周晓坤
  • 文迪义

和陶诗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王嘉宸; 辛昕
    • 摘要: 郝经作为元初北方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诗人,一生著作颇丰。在他留存的所有诗歌中,共有一百一十八首“和陶诗”传世,这些诗作展现了他在羁押南宋十六年间的特有情怀。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其对陶渊明及其诗歌产生敬慕之情,其笔下的“和陶诗”体现出在远离故国、背井离乡的环境下独特的思想内涵。
    • 许姣
    • 摘要: 陈献章对陶渊明极为推崇,无论是诗歌题材还是艺术风格,都深受其影响。《陈献章集》中直接标明“和陶”之作,有十二首。陈献章的一生和陶渊明经历相似,在其“和陶诗”中体现着和陶渊明诗歌主题、意象选取的相似性,表达着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亲情友情的眷恋。“和陶诗”充分体现出陈献章以情入诗、以陶入诗、以理入诗的艺术特色。在诗学方面,“和陶诗”体现出陈献章“自然”“自得”之学。在哲学方面,“和陶诗”表现出陈献章虚心静坐的心学思想。
    • 王桂花; 莫立民
    • 摘要: “乌台诗案”的打击和对陶渊明诗歌的崇拜,使苏轼的诗歌在“汪洋恣肆”的主体风格上多了不少“陶诗风韵”。苏轼对陶渊明人格与诗风的接受大致有三个时期,即从年轻时的萌芽期到杭州任通判时的发展期,进而到贬谪黄州时期的高潮期。陶渊明对苏轼诗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苏轼后期诗歌和其思想境界的影响;其二,苏轼的“和陶诗”是其爱陶崇陶诗歌情结的集中展示。通过研究陶渊明对苏轼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一位伟大的诗人或文学家,不仅要转益多师,取法前贤,最重要的是他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唯其如此,才能不被历史淘汰。
    • 梁宇航; 叶雪露
    • 摘要: 粤西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它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岭南文化中的一部分,亦可称其为岭南文化的亚文化。清代粤西地区的文人钟德祥对陶渊明诗歌的接受和学习,是岭南诗歌在此区域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体现。通过对钟德祥部分"和陶诗"的浅析,可以粗浅了解其对陶渊明思想观念的学习,对陶生活方式的追慕和对陶诗歌创作方式的模仿。由此亦可窥见清代岭南地区文化分支中诗歌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文化现象。
    • 刘强; Liu Huawen
    • 摘要: 本文通过对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经学三书”、“和陶诗”之缘起及其晚年心境的深入探析,认为苏轼在贬谪之地开始并最终完成的经学及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致敬圣贤、砥砺人格、征服厄运、超越体制的“忧困书写”,其最终的指向是“文格”与“人格”上的自我救赎和最终完成。苏轼一生最大的人格偶像,一是孔子,一是陶渊明。“经学三书”的撰写是为了向“圣人”孔子致敬,而历时近十年才完成的“和陶诗”一百数十首,则是向“贤人”陶渊明看齐。故苏轼所谓“平生功业”,绝非仕途功名之功业,而是人格生命之功业。这种对“世俗功业”和“体制荣宠”的排拒和否定,与其生平一以贯之的圣贤志向密不可分,尤其在他晚年的颠沛困顿中,苏轼更为自觉地表现出对“势统”的疏离与对“道统”的皈依,也即从“外王”走向“内圣”。苏轼临终前的种种表现,足可见其一生虽出入佛、老二氏,但其思想之源头和人格之根柢,依旧与儒家圣贤之道未曾须臾分离。
  • 6. 论苏轼和陶诗中的家风传承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闫续瑞; 栗瑞彤
    • 摘要: 苏轼和陶诗是诗人苏轼任扬州知州和贬谪岭海时集中创作的追和诗歌,共计124首,其中81首与家风传承有关.这些诗歌不仅是他与家人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承载着他对兄弟苏辙的深厚情谊和对子孙的谆谆教导.苏轼以和陶诗向家人传达他晚年忧国忧民、安贫乐道等思想,同时通过诗歌寄赠、亲自教授、共同唱和等形式,指导家人如何读书与提升诗歌创作能力.苏轼家族围绕和陶诗逐渐形成家族思想与文学素养并重、教育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家风传承方式,对于当代家庭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 李雅婷
    • 摘要: 韩国诗人对陶渊明的创作接受主要体现在对其诗风的仿拟与扬举,主要形式是以"和陶诗"与"和陶辞"来显现的.韩人的和陶动机多受"亦隐亦朝"的传统文化影响,加之派系党争不断,又因苏轼和陶作品的助推,"和陶诗"与"和陶辞"的声名愈发稳固.在此际遇下,文人多倾向于借由山水文学来宣泄情绪,旨在传达类陶的隐逸旨趣或复杂形势下的个人情感.此外,韩人的和陶作逐渐摆脱了形式主义,自成一体,具有高度的自主创新意识;鸣诗兴感于时势,针砭时弊,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可见,韩国文人的和陶创作在不断发展中趋向成熟,具有关切时局的现实意义.
    • 蒋丽娟
    • 摘要: 和陶诗是文学史上一个特别的文学现象.施闰章《客中独酌偶和陶公饮酒》是对《饮酒》诗的唱和,表达了对陶渊明适意而为、淡泊荣利、自然真淳之追随,但其语言表达与情感境界与陶诗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他在自身诗学与生活境遇下的自我抒怀.
    • 刘霞
    • 摘要: 受心学思潮的影响,明中晚期一些落榜的儒生经过激烈复杂的思想斗争后,放弃科举,选择自适从容的生活方式。他们渐渐构建出经世出世的平衡,遵循他们认为适宜社会发展的学术思想,在反思中完成观念上的融通和超越,由此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生命记号,思想和情感通过著作获得了比功名更永恒的价值。唐时升是明末布衣中杰出的一位,是将济世与逍遥统一为圆融应世的典范。因在嘉定四先生中年长之故,他率众传承嘉定古学,通过与邻邑太仓王锡爵父子和王世贞父子的交游,宣传以归有光为源的嘉定文派观点,主张独出机杼、厌薄陈腐的文学思想。在论经史和探讨古今兴亡之余,他以诗文逍遥,尤以和陶诗与咏物诗为释怀苦痛及抵御俗尚的精神屏障。
    • 陶楚歌
    • 摘要: 于苏轼个人而言,“和陶诗”是东坡先生贬谪之后寓居儋州时期生命体验的抒写和精神境界的升华;于文体发展而言,“和陶诗”不仅使酬唱这种原本主要是发生在同时代人之间的行为转变为追和古人,由此拓展了唱和诗酬唱对象的古今界限,而且使得原本在前代颇为流行的“拟陶”“效陶”二体渐趋衰弱,乃至后世少有人作.东坡先生正是深谙诗歌本出于己,诗情是诗体的内核,而诗体本身是对诗情的兴发与节制,所以能无碍于次韵这一被他人斥为“枷锁”的诗歌创作法则,创作出深刻影响后世的“和陶诗”.苏轼选择次韵酬唱这一具有严格规定性的文体创作“和陶诗”,与其“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抒写自然情感的文学观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