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32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6篇、专利文献5519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北方论丛、江汉论坛、齐鲁学刊等;
以诗为词的相关文献由288位作者贡献,包括任竞泽、张美丽、木斋等。
以诗为词
-研究学者
- 任竞泽
- 张美丽
- 木斋
- 谢雪清
- 刘静安
- 周雪根
- 姚丽
- 彭文良
- 杨海明
- 梁英岩
- 王文龙
- 丁卫峰
- 刘慧玲
- 刘石
- 吴炳蒨
- 孙虹
- 康雪强
- 张惠民
- 张琳
- 房日晰
- 方建煌
- 施議對
- 曾大兴
- 朱德才
- 李世忠
- 梁华
- 梅大圣
- 王晶
- 王波平
- 申石太
- 虞晓伟
- 诸葛忆兵
- 谢永芳
- 邱昌员
- 郭自虎
- 陈如静
- 陈学广
- 雪港
- 马丁良
- 黄海
- (宋)苏轼
- 万玲玲
- 丰志
- 于广杰
- 付旭阳
- 任平
- 何凤奇
- 余国梁
- 余意
- 关丽伟
-
-
张筱茜
-
-
摘要:
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擘,生平仕途坎坷,生如漂萍。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特殊才情使得苏轼形成了“儒为主、道为辅、佛为补”的人生观。这种豁达的精神风貌直接反映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其中尤以词曲最为明显。苏轼开豪放词曲之先河,刘辰翁称其“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通过以诗为词的写作手法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风格清刚劲健,形成雅化、士大夫化的特点。苏词中沉蕴的人生哲学在“生年不满百”的时间中几经嬗变终成甘酿,为后世留香。以苏词为文本基础,探析苏轼儒学与禅庄交融的人生观。
-
-
陶文鹏
-
-
摘要:
辛弃疾兼学苏轼和张元幹,“以诗为词”,创作了以抗金主战为主旋律,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多种艺术风格的二十三首《贺新郎》词。他在词中点化前人诗句,隐括前人诗篇,描绘并评论友人诗境,运用诗的比兴寄托手法,使其《贺新郎》兼具诗词特色。他更“以文为词”,独树一帜,开创“即事叙景”方法,以叙事为主干,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他大量运用典故和散文化的句式及词语,形成闻一多论诗画时所说“用线串连,以点颤动”、兼具诗文画的艺术效果。他在作词中唱和步韵,因难见巧,使词序与词篇相互配合,珠璧相照。他与战友陈亮的唱和词,成功地刻画了两人或写实或象征的爱国英雄形象,神采奕奕,活灵活现,体现了鲁迅所说无须描写外貌,只以语气声音,即能表达其人面目身体情思,乃至深邃灵魂的卓见。辛弃疾是中国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贺新郎》并且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大深远的杰出词人。
-
-
陈力士
-
-
摘要:
“以诗为词”为宋代文学、文体关系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经考究,近四十年以来学界“以诗为词”研究,主要采用了作家个案、文学关联、文体关系三种方法。“以诗为词”的个案研究旨在从某一词作中寻找不同于传统词的个性和同于诗的共性,围绕着题材、内容、风格、手法、功能展开,探讨作家“以诗为词”的特征。“以诗为词”的文学关联研究,将“以诗为词”置入关联性语境或环境中,挖掘“以诗为词”的文学深度、文化内涵、哲学意蕴。“以诗为词”的文体关系研究,基于文体整体发展及互动关系视角,在诗、词两种文体的同异比较和生成变化中,探究诗、词文体的文体特性及动力机制。综合作家个案研究之精细、文学关联研究之兼顾内外因、文体关系研究之擅整体动态把握,向文体关系史进军,是“以诗为词”研究的新趋向。
-
-
柴东
-
-
摘要:
《全宋词》共收录王安石词作29首,是他个人政治改革经历的侧面反映。王安石词作按主题可分为咏史、咏物、咏怀、闲适、禅理、闺意六类,其词作具有集句、用典、对仗、比兴等特点。王安石词学观可归纳为:(一)以词言志取法诗骚;(二)作词之语务奇务新;(三)词不必谐律。王安石词作有力打破了词体惯有的表现形式,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艺术手法及情感表现范围,但也造成了词之音乐性的淡化,逐渐丢失了词之为词的本来面貌。
-
-
张汝佳
-
-
摘要:
“心迹喜双清”,高蹈世外,不染尘寰,斯之谓也。盖出杜少陵《屏迹》诗,远绍谢康乐,而兴象尤胜焉。诗之尊杜,实自王荆公始,渐以诗为词,崇杜之风由是而益炽。矧天水一朝,煌煌多士,或朝或野,俱怀枕石漱流、吟啸山林之思,且拾掇成篇,形诸辞章,诚一时之盛也。
-
-
罗莹
-
-
摘要:
通过阐释苏轼“自是一家”与李清照“别是一家”词论的内容,认为苏轼词论强调词的个性化,以诗为词,是对“花间词”审美特征的解构;李清照词论强化诗词界限,对词作在音律、语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规定,是对词体审美特征的重构。论述了“自是一家”“别是一家”的词史意义:二者都是推尊词体的手段,反映了北宋词坛的“尊体”意识;二者是词学观点碰撞的产物,标志着北宋词学批评的繁荣。
-
-
(宋)苏轼
-
-
摘要:
赏析: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
-
-
宋定坤
-
-
摘要:
"以诗为词"是苏轼重要的词学观念,他将诗的写作手法融入到词的写作之中,开拓了词的题材和境界.咏物词是苏轼词作的重要一部分,通过对苏轼咏物词的简单整理和归纳,对其词中所咏题材的选取、描写手法和意境营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发现其适合比兴、寄托的特点更是有利于其"以诗为词"观念的实践和发展.由此不仅可以对苏轼"以诗为词"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也可以加深对苏轼个人独特情感和人生体验的感悟.
-
-
黄海
-
-
摘要:
《花间集》的相思离别、歌颂自然之美及咏史怀古等题材中,山水书写或渲染气氛,或抒发情感,对词作主题的呈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山水书写借鉴了山水诗以景传情、因情见景、情景交融等手法,体现了士大夫文人的审美趣味及词的抒情功能,预示着词坛"以诗为词"的发展趋势.
-
-
任竞泽
-
-
摘要:
历代诗话是中国古代文体理论的渊薮,而近代报刊诗话则是近代文学及历代诗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所具有的融合古今中西文学文化的时代特色,近代报刊诗话也成为“诗话学”及“文体学”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型的一个标志.近代报刊诗话中的文体观念主要由“先体格而后神致”的“体制为先”辨体理论、分类与辨体的批评实践、“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古入律”的破体观念、“变而不失其正”的辨体通变观,以及“文章与世运递降”的文体发展论等几个方面构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