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雅化

雅化

雅化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0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戏剧艺术、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4篇、专利文献557026篇;相关期刊251种,包括北方论丛、广东社会科学、江淮论坛等; 雅化的相关文献由306位作者贡献,包括颜震、俞为民、张惠民等。

雅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57026 占比:99.95%

总计:557330篇

雅化—发文趋势图

雅化

-研究学者

  • 颜震
  • 俞为民
  • 张惠民
  • 张梅
  • 彭文良
  • 陈玉领
  • 严金东
  • 刘丽娜
  • 吴冬红
  • 喻仲文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筱茜
    • 摘要: 苏轼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擘,生平仕途坎坷,生如漂萍。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特殊才情使得苏轼形成了“儒为主、道为辅、佛为补”的人生观。这种豁达的精神风貌直接反映到他的文学创作中,其中尤以词曲最为明显。苏轼开豪放词曲之先河,刘辰翁称其“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通过以诗为词的写作手法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风格清刚劲健,形成雅化、士大夫化的特点。苏词中沉蕴的人生哲学在“生年不满百”的时间中几经嬗变终成甘酿,为后世留香。以苏词为文本基础,探析苏轼儒学与禅庄交融的人生观。
    • 刘建欣; 张含
    • 摘要: 毛晋《六十种曲》的编选展现了其强烈的文人意识尤其是“立言”追求。毛晋特别标举戏曲之地位,肯定其与经史、诗文有同样的价值。戏曲感染力较强、题材新奇、擅于讽谏等特点,是毛晋践行“立言”追求、认可其作为载体的重要原因。毛晋强调戏曲的教化思想,不仅对教化剧做了特别的安排,还从多层面来阐释教化的具体内容,突出教化过程中的情感融入,以实现化民成俗、教化育人之目的。毛晋亦采取了一系列策略使戏曲化俗为雅,达成其“立言”的终极目的,如通过对编选时间、空间及心态的修辞化描述强调戏曲编选行为本身之雅,在版式设计诸方面亦展现清雅之旨趣。通过编选戏曲选本实现“立言”追求并不是毛晋的个人行为,而是明末清初一批有识之士实现名山事业的共同选择,是此期戏曲发展繁荣的原因之一。
    • 朱万章
    • 摘要: 清佚名《课仆图》在诸多课读类绘图中,属另类。此图不仅是诗书传家的古风体现,更是人人平等观念的高扬。在传统文人中,已经完全习惯于课子、课孙等亘古不变的范式,在此主流下,“课仆”成为一股清流。同时,《课仆图》也是一幅典型的行乐图,描绘的是清代守素园主人奕涞(溶川)的形象。在其陈设中,出现恽寿平和王文治书画,可从侧面反衬恽寿平绘画与王文治书法在清代嘉道时期的传播与影响。作为清宗室的世家子弟、官宦人家,奕涞喜好诗文书画,在政务之余,展现的是“品诗评画相推敲”的文人雅士生活,从此图可略窥其风雅之好及其时之审美时尚。
    • 谢方; 无; 杨青(图); 王松(图)
    • 摘要: 3月18日,A股上市公司四川雅化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关于收购长春吉阳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股权的公告》,以自有资金8250万元收购长春吉阳工业75%的股权,本次收购完成后,吉阳工业成为雅化集团的控股子公司。此前,辽宁依生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宣布完成逾1.3亿美元B轮融资。
    • 郑佳艳
    • 摘要: 梅兰芳先生在中国京剧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在他身上,融合着传统和创新两种血脉,凝聚着京剧发展的典型历史;以他所创立的"梅派"京剧艺术,更以平和恬淡、典雅醇厚的独特风采挺立于中国戏曲演剧体系,并成为其中的代表和标志.本文试图以梅派艺术特别是梅兰芳先生个人的努力为参照,来对昆曲对于京剧雅化过程的影响做一些探讨,求教于前辈和专家.
    • 张秀梅; 张浩元
    • 摘要: 作为"忠实对等"原则的提出者和实践者,李正栓在《河北戏曲名剧选译》中依据该原则,从"对等的理解""对等的风格""对等的用韵"及"雅化"几个方面,生动形象地还原了《宝莲灯》《空印盒》《潘杨讼》《胡风汉月》四部河北代表性戏曲的风貌.这不仅是对"忠实对等"翻译理论的实践,更是对西方翻译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对后续我国的翻译实践特别是戏曲翻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郑培凯
    • 摘要: 说到昆曲的文学经典性,首先要提到梁辰鱼的贡献。梁辰鱼是昆山人,他写的《浣纱记》配合魏良辅的水磨调音律,把西施故事搬上了舞台,是高雅的文学剧本结合音乐雅韵范式,奠定了昆曲水磨调在舞台演出的地位。现在大多数的人不太知道梁辰鱼,可是在汤显祖眼里,梁辰鱼是了不起的剧作家,《浣纱记》的曲辞写得非常出色。姚士麟《见只编》记载:"汤海若先生妙于音律,酷嗜元人院本。自言箧中收藏,多世不常有,已至千种……及评近来作家,第称梁辰鱼《浣纱记》佳,而记中【普天乐】尤为可歌可咏。"
    • 张红颖; 周曼
    • 摘要: 苗族传统工艺是苗族民众日常生活的外化符号与社会发展的集体记忆.从原真性缺失、情感性减弱、本土特色丧失、文化基因丢失等几个方面分析了传统工艺转型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从雅化(提升审美品位)、教化(完善知识转化)、活化(实现产业发展)三方面提出了苗族传统工艺创新转化的路径.
    • 郑培凯
    • 摘要: 在昆曲勃兴前后,南戏的演化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通俗化的散布流行,展现了南戏普及的力度;另一方面则是在精英阶层的雅化进程,着重文辞与表演的精致与优雅,展现南戏艺术性的提高。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中,清楚地描绘了南戏发展的途径:普及的是弋阳腔一脉,结合各地曲唱与演艺,流行四方,演化成各地的地方戏,是受乡民群众喜好的俗戏;提高的是昆曲与海盐戏,优雅静好,是士大夫精英崇尚的雅戏。与汤显祖同时代稍晚的顾起元(1565—1628),在《客座赘语》卷九详细记录了南戏在南京的发展.
    • 张文强; 郭金琦
    • 摘要: 梁启超的魏碑风格是继赵之谦、何绍基、张裕钊、陶濬宣魏碑探索后的又一阶段.本文将梁启超的魏碑创作置于晚清民国魏碑创变之中,分析梁启超在晚清魏碑流变的反思,并将梁启超魏碑风格与同时期魏碑创变进行比较,重新审视梁启超魏碑之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