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花间集》

《花间集》

《花间集》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5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53651篇;相关期刊337种,包括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4中国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文古籍整理与版本目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花间集》的相关文献由436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嘉莹、李冬红、李博昊等。

《花间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0 占比:0.33%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3651 占比:99.67%

总计:154165篇

《花间集》—发文趋势图

《花间集》

-研究学者

  • 叶嘉莹
  • 李冬红
  • 李博昊
  • 施蛰存
  • 闵定庆
  • 乔力
  • 吴世昌
  • 罗争鸣
  • 蒋昕宇
  • 刘尊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符继成
    • 摘要: 近年兴起的“诗歌叙事学”主张将叙事学的方法全面应用于抒情性文本的研究,这为我们鉴赏与批评以抒情为主的中国古典诗词提供了新的路径。《花间集》作为唐五代经典词集,在此类研究中具有典范意义,而温庭筠与韦庄又可为《花间集》词人的代表。温、韦的词风特点被王国维分别喻为“画屏金鹧鸪”和“弦上黄莺语”,意为一者华美如画但不够鲜活,一者自然流丽如弦上莺啼。用叙事学理论分析两人的代表作《菩萨蛮》词,可知其词风差异的原因在于:温词的文本构成方式以隐喻为主,首与首、句与句以及句子成分之间往往具有相似性,通过各种精美意象努力拓展想象的空间,具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色彩;韦词则多用转喻,真挚自然地进行叙述与抒情,类似叙事文本中的现实主义作品。温词的抒情主体多处于文本所构建的情境之外,多采用非聚焦或外聚焦视角;韦词的抒情主体都在文本情境之内,具有较强的“自我自反性”,多采用内聚集视角。温词“错时”现象较为明显,叙述的速度较慢,地理空间深隐狭小,意象空间密集并置;韦词以顺叙为主,叙述的速度较快,地理空间明朗开阔,意象空间较少且处于情感抒写进程之中。这些因素导致了温词如“画屏金鹧鸪”、韦词如“弦上黄莺语”的美学效果。
    • 沈传河; 刘睿
    • 摘要: 《花间集》里的主流作品无疑是那些依红偎翠、风流恻艳的词作,但同时也应看到,《花间集》中的词作是多种多样的,“主调”之外还有诸多“别调”,而边塞词就是其中重要的“花间别调”之一。在《花间集》的边塞空间中,交织着诸多意蕴、情感和欲求等,它们一起构成一种边塞情结。其中主要构成有:词调名、边塞地名中的边塞意蕴、边塞闺阁两相思念的情愁、对立功受赏的渴求、对连年征战的厌恶、对边塞风光的不同感受等。
    • 柳佳汝
    • 摘要: 在唐代,词从民间曲子词发展到文人词。晚唐五代时期,唐诗渐衰,文人词兴起。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火不断,只有西蜀相对安定﹐而政治偏安和物产丰饶也造就了西蜀的奢靡之风,正如欧阳炯在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选集--《花间集》序中所说: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娼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
    • 涂慧
    • 摘要: 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传播过程中,美国汉学家罗伊斯·福瑟克译介的《花间集》具有不可忽视的阐释价值和诗学启示。就阐释角度而言,福瑟克从普遍审美意识和现代性理念出发,对中国花间词予以现代性体验和创造性阐释,认为它具有现实超越性、文本自律性、人工技艺性、创造想象力、主题多义性等特点,契合并遥指19世纪晚近西方兴起的现代审美症候。就译介诗学而言,福瑟克从跨语际译介和跨文化诗学出发,重视词作的结构布局与意象安排,关注词体形式的诗学维度及其与主题的关联,以“结构对等翻译法”赋予译文结构形式以审美意义和诗学价值。《花间集》的现代审美症候与福瑟克的对等译介诗学密切关联,呈现出既彼此呼应又相互彰显的张力关系。它植根于西方主体性与现代价值观的“自我想象”与“中国想象”,是现代性价值与民族性诉求之间互动的变异呈现。
    • 陈鞠颖
    • 摘要: 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才华横溢的温庭筠,却才高累身、终身潦倒。关于温庭筠与《花间词》一直争议不断,但作为晚唐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温庭筠及其作品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通过其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分析,让我们走进这位才子。
    • 蒋昕宇
    • 摘要: 庭院建筑是《花间集》表现的核心空间场景,呈现出花间词最为普遍的表现对象与审美精神,极大程度上建构了词文体的体性。花间词人对不同隶属关系庭院空间的书写,表现了唐末五代宫廷怨妇、女冠和闺阁女性不同的生活心理状态。《花间集》中的楼阁具有明显的装饰性,建构出女性在夜晚水畔登楼念远为主体的时空情感模式。花间词人受词文体题材和抒写方式影响,对门窗、屏障、帘幕等边沿空间格外喜爱,表现词体婉约深曲的风格。不同词人对该抒写方式的认同或背离,建构出词体体性的内在差异,也为后世词体体性建构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王雨晴
    • 摘要: 《花间集》含有庞大的闺阁器物意象群,直接影响了花间词风格的呈现。花间器物品类繁多,取材琐细,包括帘帷、衾枕、屏风、香熏、灯烛、乐器和镜匣扇笼七大类及其下属众多品类。外观审美上,呈现富贵精奢之貌、鲜明亮丽之色、轻薄纤巧之质与清新淡雅之韵。艺术表现上,有聚焦动态感、营造光影感、构建层次感,刻画细腻与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特色。器物形态与女性情意达成了外在同构与内在沟通,通过使用修饰性描述与图案意象,充当女性活动的陪衬和道具等模式,透露出女性复杂的内心世界、微妙的感觉体验以及鲜明的性情气质。
    • 杨慧
    • 摘要: 《花间集》中收录了五百首词,词作中有大量表现色彩的词汇,其中那些较艳丽的颜色,如红、紫、金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大多用来描写女性或与女性有关的意象。虽然总体来看,词人对色彩词汇的选择上更加偏向鲜艳、明丽的类型,但不同的词人具体运用时也会呈现不同的词学风格,本文通过词汇选择的偏好以窥探词人的创作风格以及这些色彩表现的美学意蕴。
    • 张杏
    • 摘要: 敦煌曲子词、《花间集》、冯延巳词是初期词较有代表性的几个发展阶段,其中都涉及情景融合的运用。从此视角出发,立足文本分析,可发现敦煌词以情感表达为主,景物处于次要位置,为情感表达服务,同时景与情都十分明确清晰,未能留给读者过多的回味余地和联想空间;《花间集》中景物描写占据了主体地位,情感表达则往往仅为某种情绪的偶然流露,因此造就了能引发更多联想又无法确指的“中间地带”;冯延巳词中景语作用极大提升,景句有了独立承担情感甚至容载深邃意蕴的能力,实现了景情的深度融合。由此可见,词体在唐五代初起之期就经历了十分精彩的演进历程,在情景融合的运用方面为后世词体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
    • 王卫星
    • 摘要: 作为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在奠定词体特色与促成词体意识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参照作为词源的诗体、盛中唐文人词调与宋代流行词调,对"花间"词调作综合统计与对比分析,可知有两大类词调数量最多,影响最大.一是基本律句主导类小令,包括纯奇字句式,从中唐起已占据文人词主流;奇偶句混合式,由《花间集》兴起,在南唐词中发扬光大.二是混合类小令,由《花间集》兴起,尤能彰显词体特色."花间"词调特色由温庭筠奠基,主要表现为篇句短、韵密、偶字句增加,押换韵频率、句式长短、结构、声律更灵变.因此,"花间"词调以繁促著称,更擅写细美柔婉意境,能别于诗源,奠定词体本色,促成词体演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