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空间
历史空间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81133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现代哲学、北京党史、四川统一战线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3第八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大遗址保护与旅游融合高峰论坛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第五届联席会、第十一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等;历史空间的相关文献由20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宗杰、张璐、蒋成浩等。
历史空间—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1133篇
占比:99.83%
总计:81268篇
历史空间
-研究学者
- 吴宗杰
- 张璐
- 蒋成浩
- 钦白兰
- Y-J·秋
- 丰杨
- 于海东
- 史洁
- 常青
- 张瑞
- 王青
- 赵家祥
- 郎镝
- 金萍
- 钱海东
- 马元昇
- 马超群
- LIU Yan
- Lu Fang
- Shen Xin
- Wang Chuhan
- XU Maoyan
- XUE Peng
- Yu Yiqi
- 丁旭
- 丁晓丽
- 习近平
- 于林
- 任相梅
- 何文海
- 何浩
- 何燕李
- 余亦奇
- 余凝冰
- 兰岚
- 冯自科
- 刘伟
- 刘常瑾
- 刘德水
- 刘怀玉1
- 刘新明
- 刘欣
- 刘禾
- 刘赟博
- 包尔汉
- 卢晓华1
- 卢芳
- 台灿林
- 向明炎
- 吕准能
-
-
段婷;
刘伟;
吕琳
-
-
摘要:
大遗址的利用与城市生活如何融合的课题,对深化遗址的展示阐释、提升文物所处环境、民生改善等有着重要意义。该文以杜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大遗址日常利用为例,分析了杜陵大遗址面对的主要问题,基于杜陵大遗址的历史空间认知,提出了置入日常生活的规划策略,以达成遗址空间与当代生活空间的和谐相处,实现大遗址公共空间日常生活之活力重塑。
-
-
包尔汉
-
-
摘要:
随着区域空间的动态发展变化,文化遗产保护与周边环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更好统筹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保护与发展的时代需求。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尕哈烽燧的保护利用,通过研究分析环境风貌控制、资源动态控制,统筹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空间场所环境信息,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空间动态保护与传承。
-
-
周梓卉;
李振兴;
陈红;
石铁矛
-
-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早期的城市工业痕迹逐渐被覆盖。沈阳市工业建设是其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工业记忆对沈阳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梳理沈阳市工人村发展各阶段的特点,总结工人村在新时代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规划策略,为今后的工业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
-
黄昊盛;
姚囧
-
-
摘要:
历史空间的组成、范围和分布是传统聚落的核心价值,是保护利用和延续生活的基础.江西省定南县老城村自明朝到民国时期为县城所在,1927年失去县城地位后退为村庄,仍保留有大量历史空间信息.该文通过文献阅读与现场考察、访谈、测绘等方式,研究并还原老城村原城市系统、官府空间、家族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边界、位置等历史信息,考证并勘定了城墙范围、道路体系、关键设施遗址,调查了遗留的重要历史建筑,并发掘历史空间在当前居民生活中的使用状态.
-
-
张瑞
-
-
摘要:
文化的形成与分布,与人群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影响或决定了文化的特性,而人群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人群的生存和生活特性,决定了文化的时代性和区域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空间和地理空间.主要讨论了楚文化的历史空间和地理空间,指出了目前楚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并从考古文化学的角度强调了未来楚文化研究应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筹,尤其是要通过物质的考古学文化努力探索精神领域的文化因子,进而不断扩展楚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
-
张瑞
-
-
摘要:
文化的形成与分布,与人群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影响或决定了文化的特性,而人群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人群的生存和生活特性,决定了文化的时代性和区域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空间和地理空间.主要讨论了楚文化的历史空间和地理空间,指出了目前楚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并从考古文化学的角度强调了未来楚文化研究应注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统筹,尤其是要通过物质的考古学文化努力探索精神领域的文化因子,进而不断扩展楚文化研究的新领域.
-
-
袁鸿钧
-
-
摘要:
费尔南·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常以历史变化中"多重节律"的"时间"面貌而广为人知.但在布罗代尔看来,"空间"与"时间"对于"长时段"同样重要.在历史编纂实践的探索中,布罗代尔试图将"时间"和"空间"统一起来,展现出宽宏的"通史"意识.这种时间和空间的统一首先意味着,布罗代尔尝试基于历史经验的综合性建立一门综合学科,其次,还意味着在历史断裂的框架下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遗存.在"通史"语境中重视"长时段"的"空间",重启"历史时空"关系的思考,有助于从认识论根源上破除"历史即时间科学"的刻板印象,为"过去的解放"寻找更多的可能路径.
-
-
李晴;
余凝冰
-
-
摘要:
《卡彭塔利亚湾》叙事围绕主题展现出多维度的空间结构特征.文章从空间叙事理论出发,首先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地志空间的书写来凸显白人殖民霸权压制下土著的他者化境遇和土著对自身反省的缺失,其次指出作者通过聚焦于历史运动所塑造的空间形态揭示了某些特定空间对土著历史记忆传承和身份认同的重要性,最后探讨作者如何通过口述故事、语言杂糅及视角转换等叙事策略成功建构了繁杂的文本空间,消解了白人的殖民话语,给予土著以发声机会.
-
-
曹越皓;
杨培峰;
庄凯月
-
-
摘要:
历史空间感知是人与历史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后形成的整体感受与认知,是从人本视角研究历史遗产的重要方向。虽然在当前的历史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中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质空间保护框架,但是针对人与历史空间交互关系的研究较少。而传统研究方法受成本高、样本量少、偏差较大的限制,很难对大规模或大尺度的历史空间感知进行高精度测度。基于此,文章融合历史空间互联网评价的多源数据,利用时空数据计算、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机器学习技术方法构建历史空间感知测度技术框架,从空间结构分布、空间类型聚类、典型意见抽取、情感倾向判断、图像内容识别和历史意象归纳6个维度对历史空间感知进行测度研究,并以舟山为实证案例,分析其历史空间的感知特征与核心问题,以期为舟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方法支撑。
-
-
-
钦白兰;
丰杨
- 《大遗址保护与旅游融合高峰论坛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联盟第五届联席会》
| 2015年
-
摘要:
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长期局限于西方"遗产话语",时间与空间、物质遗迹与人文精神往往被分割为两个不同方面,导致遗址在传承文化,教化当下的功能上难以充分体现.学术研究的核心是,关注新研究问题,从新角度再审视传统议题,因此,借用西方前沿"历史空间"视角,本文采用"深度绘图"及"空间叙述"方法重新探讨鲁国故城遗址研究新思路.认为,"深度绘图"方法,可用于梳理遗址承载的历代文本源流,显露沉积在遗址空间里的话语层及其传承关系;"空间叙述"故事,可用讲述各种鲁故国声教之遗风的修学经历,以此,启迪曲阜历史遗迹之"经义"对当下遗址空间管理、开发与利用的新模式.
-
-
Shen Xin;
沈欣;
Yu Yiqi;
余亦奇;
Wang Chuhan;
王楚涵;
Lu Fang;
卢芳
- 《第十一届中国城市住宅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当前,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历史空间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长期以来,历史建筑、街道等静态历史空间备受关注,而对于电车这类基于长期运行而产生的动态历史空间的保护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当代城市社会研究正从静态转向动态,本文选取历史电车线路这一动态历史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研、问卷与访谈,对广州历史电车线路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电车作为动态历史空间的代表,其意象要素包括电车外观、路线、线路名称、站点名称、沿线景观以及沿线用地功能,其中最重要的要素都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且承载着老城居民的时代记忆,因此该类动态历史空间与老城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在未来的动态历史空间保护中,必须认识到旧城保护与动态历史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重视对功能的延续;在保护的机制上,必须在电车线路的规划、变更中更多引入"公众参与".
-
-
XUE Peng;
薛芃;
XU Maoyan;
许懋彦
- 《2013第八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由希腊前文化部部长Melina Mercouri于1985年发起的"欧洲文化之都"活动至今巳经走过了将近三十年.在这近三十年中,"欧洲文化之都"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获得这一称号的城市逐渐从欧洲主流的文化名城转向了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型城市;活动本身也不再被简单地视作一种城市文化的荣誉象征,而是逐渐与城市的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推动了文化导向的城市复兴,对申办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欧洲文化之都"活动的大背景下,申办城市对作为城市文化环境重要构成部分的城市历史空间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保护与更新,为探索城市历史空间的再生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
董冠妮
- 《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第六届会员大会》
-
摘要:
老汉口从明朝的万历年间就被列为全国四大名镇之首,更被称为"东方芝加哥"而名扬四海.但是,如今的汉口面临非常尴尬的处境,作为曾经的商业和居住中心,部分原有"里份"街区被拆除,原住民流失,社会生活网络被破坏,"记忆"逐渐模糊,文化被忽视,情感难以为继.面对这样宝贵的城市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复兴不能不考虑其记忆的脉络,文化的传承,情感的认同.基于场所精神视角,对老汉口"里份"历史空间进行保护和复兴,对于武汉文化历史的传承与保护有重大意义.
-
-
范霄鹏
- 《2017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城市设计发展前沿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城市、乡镇和村庄聚落无论其规模大小,都有着不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需要在聚落的生长过程中予以建造应对,这就构成了聚落物质空间环境建造的历史积淀.从各个规模级别的项目实践中,不难发现,地区历史空间或聚落建成环境始终对当今的建造项目产生着各种各样的影响,即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地区建成环境与城市风貌塑造之间一直处于相互促进、积极共生的状态.
-
-
吕斌
- 《2017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城市设计发展前沿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城市设计是城市修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也进入了存量规划的时代.城市修补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实现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的重要方法.笔者认为城市修补亦可被看作中国版的城市更新或是可持续再生.因此城市修补不仅是局限于旧城区或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它是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到多方面的修补.现在城市修补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旧城区或老城区,关心的重点应在于城市更新或者说什么样形式的一种更新.
-
-
吕斌
- 《2017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城市设计发展前沿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城市设计是城市修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也进入了存量规划的时代.城市修补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实现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的重要方法.笔者认为城市修补亦可被看作中国版的城市更新或是可持续再生.因此城市修补不仅是局限于旧城区或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它是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到多方面的修补.现在城市修补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旧城区或老城区,关心的重点应在于城市更新或者说什么样形式的一种更新.
-
-
吕斌
- 《2017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城市设计发展前沿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城市设计是城市修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也进入了存量规划的时代.城市修补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实现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的重要方法.笔者认为城市修补亦可被看作中国版的城市更新或是可持续再生.因此城市修补不仅是局限于旧城区或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它是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到多方面的修补.现在城市修补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旧城区或老城区,关心的重点应在于城市更新或者说什么样形式的一种更新.
-
-
吕斌
- 《2017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城市设计发展前沿论坛》
| 2017年
-
摘要:
城市设计是城市修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和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到来,也进入了存量规划的时代.城市修补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实现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的重要方法.笔者认为城市修补亦可被看作中国版的城市更新或是可持续再生.因此城市修补不仅是局限于旧城区或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它是从宏观到微观,多层次到多方面的修补.现在城市修补工作的主要对象是旧城区或老城区,关心的重点应在于城市更新或者说什么样形式的一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