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本空间

文本空间

文本空间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8223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民国社会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Web信息系统及其应用会议(WISA2005')等;文本空间的相关文献由108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学达、余政、王文敏等。

文本空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8223 占比:99.91%

总计:98310篇

文本空间—发文趋势图

文本空间

-研究学者

  • 宋学达
  • 余政
  • 王文敏
  • 周青青
  • 宋效晴
  • 李玺
  • 李革
  • 王振宇
  • 王绍平
  • 王荣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雨平; 刘召禄
    • 摘要: 日本平安时代贵族知识分子藤原公任编纂完成了《和汉朗咏集》,建立了与汉诗集迥异的类目系统:同时收录中国诗赋作者、日本汉诗人、日本歌人的作品,将唐诗佳句、汉代史赋佳句以及日本汉诗佳句、和歌等多种文体进行同一类目下的多重并置,呈现出“中国诗文与日本汉诗文”“和歌与汉诗”的对话;不按作者身份、时代先后以及诗文的文体类型进行编排,采用主题与题材分类的方式编排诗歌类目,重塑诗歌的意境与风格。故此,《和汉朗咏集》建构了具有日本美学特色的文本空间,也形成了中日诗歌在文学地位上的新关系。
    • 宋学达
    • 摘要: 唐宋词中的“拉伸”手法,包含三种方式:地域拉伸、时间拉伸与人物拉伸,可以营造出一种“空间跳跃”的阅读体验。地域拉伸即由此地跳跃至彼地;时间拉伸为从此刻跳跃至过去或未来;人物拉伸,则表现为抒情视角的转换,由我方转换至对方,即所谓“对面着笔”法。“拉伸”手法的运用,丰富了唐宋词的文本空间艺术表现形式,是唐宋词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遗产。
    • 陈晓雯
    • 摘要: 整本书阅读的理念由来已久,可追溯到北宋(朱熹《朱子读书法》),而进入语文教学场域,则是40年代初叶圣陶首先提出将“读整本的书”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这一理念在2010年左右再次被关注。2016年吴欣歆出版《书册阅读教学现场》,提出了整本书阅读教学思路。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整本书阅读与探讨”纳入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近年来,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如何实施,讨论热烈,既说明了其重要性,也说明了其所面临的困难。
    • 苏凌
    • 摘要: 从加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理论探寻女孩埃维莉娜所处的空间结构,在地质空间上,厄德里克对普鲁托小镇和北达科他州大学进行了正面和侧面的描绘,揭示了埃维莉娜对生存空间的探寻.在时空空间中,作者讲述了埃维莉娜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经历了不同的事件,反映了埃维莉娜从懵懂无知到成熟稳重的成长过程.在文本空间层面,厄德里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富有诗意的语言使得埃维莉娜的生存空间更加立体.这三个层面环环相扣,成功塑造了一个被边缘化的努力探寻生存空间的印第安混血女孩形象.
    • 伍廖圆
    •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洛特曼对果戈理和布尔加科夫作品中空间的研究,认为其研究中“二元对立”的特征非常明显,洛特曼总是将空间划分成相互对立的两部分,并且极力地在这两个相互对立的空间之间寻找彼此的对照、差异与融合之处。本文以洛特曼对果戈理散文中艺术空间的研究,以及对布尔加科夫代表作《大师和玛格丽特》中住宅空间的研究为例,试图说明“二元对立”原则是洛特曼进行文学作品艺术空间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且“二元对立”原则深刻影响着洛特曼的文学研究。
    • 摘要: 设计师:许天琪四川人民出版社一本清新而唯美,表现植物的小书。设计者很好地把控图文的节奏,抒情委婉地缓缓道来。文本空间使用合适,阅读疏朗。每一插图页都精心地夹入一张设计师亲自到安徽挑选的手抄纸,与本页植物图像气息相连。
    • 杨丹
    • 摘要: 《一九八四》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未来为视角,虚构了一个恐怖、冷酷的极权主义社会."空间"是小说叙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人物所处的空间被入侵和监视,人物的活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呈现一定的空间效果.从加布里尔·佐伦的空间叙事角度出发,探析小说叙事的三层空间结构及其产生的效果,能同时揭示作者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极权社会中个人自由和命运的担心和忧虑.
    • 刘岩
    • 摘要: 文化地理学旨在考察不同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视角丰富了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空间及其意义:一方面,自然地理不仅仅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景,而且景观本身也成为可以阐释的文本,蕴含了集形态、表征和意义为一体的文化政治命题;另一方面,文学在世界不同地理区域的传播会产生形态和内容上的流变,使同一文学流派在不同区域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了独特的呈现方式.关注文化地理视角下的文本空间,将有助于体察文艺作品与人类社会和群体生活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拓宽文艺批评的材料来源和分析范围,从而更有效地洞悉文艺作品的意义生产机制和流变轨迹.
    • 宋学达
    • 摘要: 咏物是宋词的重要题材,张炎总结咏物词之最高艺术境界为"不留滞于物".凡臻于这一境界的咏物词作,皆于描摹物象之外寄托着更深的意蕴,形成物象层与意蕴层相互叠映的多重文本空间结构.苏轼的"人格化"咏物,是于咏物词中打造多重结构文本空间之滥觞.周邦彦借咏物词抒发身世之感,并创造出"勾勒"手法,使咏物词的多重文本空间结构更加分明.南宋咏物词则继承了北宋的艺术资源,并继续深化多重文本空间结构的艺术造诣.辛弃疾创作咏物词,能够娴熟运用周邦彦的"勾勒"手法,而姜夔将物象空间转化为意象空间,转换了所咏之物与意蕴寄托的虚实关系,从而达到"不留滞于物"的最高境界.
    • 王聆懿
    • 摘要: 在廖一梅的剧作之中,她通过揭露人物本身的心理状态来表现自杀式的固执去对抗虚无的无畏感。同时她在剧作中极力克制表面的悲情,继而采用自嘲的、“搞笑”的方式去处理人物所处的艰难困境,强调欲望的表达,披上喜剧的外衣,带有悲情的人道主义,赞颂飞蛾扑火式的坚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