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杨时

杨时

杨时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2129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船山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七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等;杨时的相关文献由201位作者贡献,包括包佳道、刘京菊、朱雪芳等。

杨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8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129 占比:99.44%

总计:42368篇

杨时—发文趋势图

杨时

-研究学者

  • 包佳道
  • 刘京菊
  • 朱雪芳
  • 王巧生
  • 何乃川
  • 兰宗荣
  • 刘刚
  • 方彦寿
  • 周佛胜
  • 朱修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龙菲
    • 摘要: “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人们:在求学路上,只有虚心才会不断获得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宋朝时,杨时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一名进士。他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只想钻研学问。一开始,杨时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程颢是理学大家,杨时向他学到了很多知识。
    • 魏涛; 魏弋贺
    • 摘要: 杨时在二程以后的洛学传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强调“诚”的哲学内涵,同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套向内求诚的修养工夫,这个独具特色的工夫背后,蕴含着杨时构建的逻辑前提。一方面圣学的体悟必须要从研读儒家经典、格物致知开始,另一方面这种格物又并非孜孜求于外在之物,而是一种向内的格心之路。从“万物皆备于我”这样一种人本身独特的承载开始,到达“诚”即能贯通内外可以预见的方向,以及“诚”的展开是一个连贯可行的过程这三方面来进行讨论,可以看出杨时“反身以诚”的修养工夫背后有着一套完整的逻辑前提。
    • 包佳道
    • 摘要: 生生性启发语体现着道学在“变易”世界捕捉事物意义的语言传统。从语言功能看,杨时承继前人摹状、表情(达意)、指行、存道(明道)等功能,理论化明确道学语言启发一贯之道;从表达内容看,指示个体生命与社会历史、时空、万物浑然一体地在世方式,激发求道者世界生生不已浑然一体的生命自觉;从表达特点言,因形下启发形上,无法用明确语言表述出来,只好含蓄委婉地表达,即“微言”;因启发形上需间接指引多用比喻、类比、举例等;由具体通达整体,故采多层次详说,即“详喻曲譬”。这种生生性启发语呈现出启发性、生机性等的语义特点,既与概念语语义稳固性明显不同,又与过程语言、形式显示有别,当代中国哲学开展应直面这一言说传统。
    • 刘蒙露
    • 摘要: 杨时认同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之体”,看似直承程颢的仁体论。然而,其对《西铭》的质疑则说明,杨时思考仁体时的体用思维异于程颢而同于程颐。二程仁学的思维方式已有差异:程颢未将仁体理解为形而上的本体,而倡导从刻意推己及人到自然以己及人的“能近取譬”;程颐则将体用结构贯穿仁说始终,主张由情感发用见性理本体的“由用见体”。实际上,程颢与杨时分别在“万物皆为我体”与“万物皆有仁体”两种意义上阐发各自的“万物一体”思想。并且,杨时体贴仁体的双重工夫“体究恻隐”与“求仁之方”均遵循“由用见体”的路径。因此,杨时仁体论的话语体系接续程颢而思维方式传延程颐,呈现出对二程仁说的巧妙去取与兼收并蓄。
    • 柯贞金
    • 摘要: 杨时是宋代理学家,曾讲学于将乐县含云寺,与游酢曾共同师事程颢和程颐两位理学大师。他所作的《此日不再得示同学》《别游定夫》《寄游定夫(二首)》《寄游定夫》等诗,创作时间地点或有异议,或有疑议。本文勾稽有关史乘、方志、文集等资料,对相关四首诗进行编年系地考证,以厘清事实。
    • 周武涛
    • 摘要: 日本江户时代古学派儒者山鹿素行从质疑"体用兼举"的"仁"之定义、批评"万物与我为一"的本体论、臧否"体验未发"的工夫论三个方面对杨时的"求仁"思想进行系统解构,摒弃宋儒构建的"形而上"的哲学形态,突出"求仁"只在于人伦日用之间的实用主义.山鹿素行一方面吸收朱子的实学主张,批判杨时仁学思想的本体论;另一方面通过解构杨时的仁学思想,否定朱子学的"形而上".其对杨时仁学思想诠释始终是以朱子学为中心的回溯,故其对杨时思想的理解亦未深入.
    • 陈力祥; 祝梦琳
    • 摘要: 学界关于《西铭》主旨的探讨争讼已久,以"理一分殊"说为主流观点."理一分殊"首现于杨时、程颐关于《西铭》主旨之争辩中,学界对此更多赞扬程颐而批评杨时未真正理解《西铭》意旨,对杨时真正的问题意识与现实关切缺乏深入考察与同情之理解.杨时与程朱关于《西铭》主旨之分歧主要表现在:杨时侧重于道德践履和工夫论层面考察分殊之维;程朱多从本体论和宇宙论层面考量"理一"与"分殊"之统一关系.船山以"天亲合一"新诠《西铭》之旨,消解了杨时、程朱关于《西铭》主旨之分歧,从而为《西铭》主旨之诠释提供崭新的路径.其诠释理路背后不仅蕴含着追求圣人原意与反思程朱理学的双重学术关怀,亦包含注重实践进路的现实关切以及复归原始儒学之价值指归.
    • 陈利华
    • 摘要: 罗从彦受学杨时的全过程,前后共历时二十余年,但在很多论著中语焉不详.综合历代典籍记载以及罗从彦与其他师友、亲朋的活动经历,进行认真比对、分析和相互印证,可以梳理出一条罗从彦受学杨时的清晰脉络.
    • 佟雨航
    • 摘要: 清嘉庆年间,著名将领杨时斋奉命镇守边疆。为了增补人员,清军开始招兵。招兵启事贴出后,城内百姓踊跃报名。这天,招兵站来了四个残疾人,一个跛脚,一个不会说话,一个盲人和一个聋人。负责招兵的军官看了四人一眼,摇着头说:“你们快快回家去吧,我们军营里用不到你们这样的人。”这四个人一听不乐意了,双方激烈地争吵起来。
    • 摘要: 北宋的时候,有个叫杨时的人,当时已经40多岁了,想拜理学家程颐为老师。他和另一位同学赶到程颐家门口的时候,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当时程颐正在午睡,杨时就和同学站在门外的雪中静静地等候。等到程颐醒来,外面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多厚了。这就是“程门立雪”的由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