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世界主义

世界主义

世界主义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6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308篇;相关期刊434种,包括开放时代、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文化记忆:时代、历史与媒介”国际学术研讨会、第19次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次全国经济伦理学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等;世界主义的相关文献由64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永义、王宁、史安斌等。

世界主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2 占比:32.06%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52%

专利文献>

论文:1308 占比:67.42%

总计:1940篇

世界主义—发文趋势图

世界主义

-研究学者

  • 张永义
  • 王宁
  • 史安斌
  • 张旺
  • 陈建华
  • 马克锋
  • 吴国杰
  • 孟嵊
  • 廖文伟
  • 张耀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立胜; 周广友
    • 摘要: 理念是可以传播的,理解是传播的前提。为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具解释力、公信力和吸引力,哲学层面的相关研究不可或缺,尤其需要反思其哲学基础,澄清和阐明其三大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的“类”本质论、世界历史观和“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中国哲学的“和而不同”“万物一体”论和天下观念;西方哲学的一多关系论和世界主义思想。新理念具有人类生存的现实、全球治理的方略、社会发展的目标等多重分散维度,亦具有事实描述和价值判断两层内涵。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中反思新理念并使其现实化具有首要的理论意义。
    • 岑朝阳
    • 摘要: 回顾世界主义生成的历史,前瞻世界主义发展的未来,是探索人类文明历程的必要途径。传统世界主义中的人文主义世俗化倾向和捍卫者之间普遍的个人主义观点,逐渐转变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代表的当代世界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经济世界主义相互渗透,与政治世界主义相互融通,与道德世界主义相互耦合,是世界主义在现当代的生动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的先进性与团结性,是对于以往并不在场的新世界主义的一次纵向超越,是面向“真正共同体”的一种文明蝶变。
    • 阮娟; 熊欣
    • 摘要: 虽然梁启超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对于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提倡,但实际上在梁启超的一生中,世界主义一直与国家主义纠结在一起,他早期的世界主义思想中存在着与传统大同思想的某种对接,晚年在对国家主义的反思中又重提世界主义。梁启超对"世界主义"态度的改变表面上看是随时势而来的调整,从心理上看还是求民族富强之梦的促使。
    • 乐宇轩
    • 摘要: 公元前334-324年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东征开启了希腊化时代的新纪元。地跨欧亚非的新帝国打破了东西方原有的地理政治隔阂,使古希腊人对国家的认知发生了显著的范式转变。在帝国急速扩张的余波下,日渐高涨的泛希腊思潮促使盛极一时的退隐哲学让步于斯多葛学派的宇宙理性,由此自古典哲学中派生新的治世理念——“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基于对古希腊传统城邦认知的突破,其特征表现为鲜明的世界性与多元性。伴随着希腊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早期斯多葛学派(公元前4-2世纪)的世界国家理论在兼收并蓄地整合了东方传统哲学后,一跃成为希腊化时代居于首要位置的行为哲学。究其意义,早期斯多葛学派的“世界主义”理念对狭义城邦理念的重构及国家整体性的塑造皆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 郭继荣; 屈亚媛
    • 摘要: [研究目的]外媒涉华报道关涉全球竞争中我国国家形象建构,开展外媒涉华报道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了解西方涉华新闻的生产机制,以探索积极正面的我国国家形象话语体系。[研究方法]研究选取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巴西、南非8国16家主流媒体2019—2020年的新闻报道,结合世界主义理论设计影响因素(国家层面和媒体层面),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进行分析并得出条件组态。[研究结论]结果显示共有三个条件组态可解释外媒涉华报道影响因素,其中驻京外媒机构为核心因素,国际事务担当、媒体编辑与世界接轨意愿两个辅助因素的缺失和存在,会对外媒的世界主义媒体报道观产生影响。这些结论为外媒涉华报道因素研究提供新的解释角度,为文化帝国主义的发展新动向提供证据,为反观我国对外传播效果提供分析框架。
    • 袁宣萍; 沈思慧
    • 摘要: 欧文·琼斯作为19世纪英国设计理论的先行者、设计改革的领导者,以世界主义的视野相继出版了《装饰的法则》和《中国纹样》,将东方视为想象的异国田园,在对东方文化的参照和吸纳中探寻应对英国设计危机的方法。本文以琼斯的中国纹样观为主要切入点,将英国设计改革运动放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视角下进行考察,辨析琼斯在"他者"视野下的东方图景,分析琼斯学习与借鉴中国纹样的历史动机和设计实践,理解东方"他者"文化是英国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探寻与确认自我身份的重要标尺。琼斯对中国纹样的研究和解读,对今天中国以更开放、包容的心态消化吸收他国优秀经验,具有启示作用。
    • 刘峰
    • 摘要: 一战以后,近代日本的亚洲主义者在面对中国汹涌澎湃的反日浪潮时内心是极度失落的,以致于在此后开始对其思想理论展开重大调整。虽然其主流在于将国家改造运动与亚洲主义捆绑起来,但其中亦不乏别样的论调。而正是这些论调,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特殊原理性。尤其是泽柳政太郎,曾脱逸出以往“东方vs西方”的思维范式而将亚洲主义定义为足以与欧美并存共生的跨国境、超民族理念,以便将其作为通往世界主义的桥梁与当时盛行的“国联构想”进行融合。然而从其理论中所包含的日本盟主论等色彩来看,泽柳亦终究无法克服历史的局限性、无法跨越出扩张主义意识形态的范畴,未能将发展亚洲、世界大同作为目的,其本质仍停留在鼓吹日本利益优先的“亚洲门罗主义”层次而应予以批判。
    • 郑光锐
    • 摘要: 人文精神是世界主义理论的重要内蕴之一。它崇尚理性、尊重人性及人的精神价值。同时,它追求爱与和谐之美的理念,具有世界主义伦理观特征。以人文主义精神与世界主义伦理观为指引,追溯亚裔美国小说中流散者家国情怀及移居海外之精神创伤与身份窘境;赞颂他们摆脱旧习俗束缚、砥砺奋进的成功经验;探究各族民众超越自我与和谐互爱理念,及其所秉持的多元文化互鉴的人文精神;发掘文本中蕴含的世界主义伟大情愫。
    • 杜玲
    • 摘要: 罗马法的世界主义精神,既表现在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是地中海世界的共同法;也表现在罗马帝国灭亡后,中世纪及近代国家依然以罗马法为本国的立法蓝本,现代国际法也采用了许多罗马法的原则和概念。罗马法本身的开放性决定了罗马法世界主义精神的存在,而外部的政治、文化因素则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 张文骄
    • 摘要: 20世纪,美国历史造成的多元文化碰撞导致了音乐领域的融合。奥斯瓦尔多·格里霍夫作为一个成长于阿根廷裔犹太家庭的作曲家,拉美文化与传统、现代的西方文明就交织在他的创作中。因此,本文旨在将当代美国的拉美语境作曲家格里霍夫及其作品介绍到我国学界,并以他的代表作品《圣马可受难曲》的第32乐章受难为研究对象,以小见大地探究该乐章呈现出的“世界主义”特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