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化写作
个人化写作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3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220篇;相关期刊229种,包括北方论丛、艺术广角、当代作家评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个人化写作的相关文献由32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珂、罗振亚、徐肖楠等。
个人化写作—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220篇
占比:97.08%
总计:12587篇
个人化写作
-研究学者
- 王珂
- 罗振亚
- 徐肖楠
- 张钧
- 吴春
- 施军
- 施战军
- 杨剑龙
- 林宋瑜
- 江腊生
- 王昭
- 王玫
- 胡宗健
- 贺桂梅
- 邱若茹
- 陈染
- 陈超
- 刘志
- 刘慧
- 刘波
- 吴尔芬
- 唐晴川
- 唐荣尧
- 孙绍振
- 张光芒
- 张德明
- 张清华
- 张立群
- 朱文斌
- 朱育颖
- 李代萍
- 李林荣
- 李梦
- 杨鼎川
- 林兴宅
- 林白
- 洪治纲
- 温远辉
- 王世城
- 王干
- 程箐
- 胡玉伟
- 谢冕
- 赵磊
- 邢意增
- 邹豪生
- 陆正兰
- 陈晓明
- 陈璐
- 陈进武
-
-
洪治纲
-
-
摘要:
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1990年代既是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也是一个万花竞放的时代。它以作家主体意识的张扬为标志,不仅让一批优秀作家获得了文学史的地位,也让众多青年作家找到了自己的艺术空间,并逐渐确立了较为完整的“人学”观念。重建普通个体生命的完整性、历史地把握人的生活及其可能性、历史地融会各种表达技术,是1990年代文学的突出表征,也是作家主体意识全面激活的实践结果。它为新世纪文学日常生活诗学的形成,积累了丰厚的审美经验。
-
-
白杰
-
-
摘要:
小海早期诗作即已显露的“独异个人”的精神姿态深刻影响了他的诗学观念及艺术风格,使其自觉疏离于诗歌主潮、诗歌运动、集团流派,并长期坚持高度的个人化写作。诗人立足丰厚的个体生命、开阔的诗学视野而对各种盛行诗坛的主流创作或先锋实验加以校验纠偏,在抒情诗创作上磨砺出独具一格的艺术品质,如吸纳戏剧场景技法、间离抒情主体与抒情对象,创造出可写性的文本空间和陌生化的美学效果。作品创设的画面往往典雅素洁,犹如素描风景画,见长于色彩、明暗、质感的调配等。
-
-
邓姿
-
-
摘要:
萧红是《七月》刊名的最初提议者,也是早期《七月》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更是早期《七月》最重要的撰稿人之一。《七月》时期的萧红写作也许不是她最完美的呈现,有些作品尚显单薄与生涩,但在抗日救亡成为显性存在的历史语境中,她坚持自己的性别经验与写作立场,以个人化写作方式介入民族国家宏大叙事,关注恒久的人类生存及人性愚昧,与充满乐观主义的主流文坛保持一定距离,试图寻求独立作家身份,这正是萧红写作的意义所在。
-
-
贺江
-
-
摘要:
考察深圳文学40年的创作成就可以发现,女性文学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刘西鸿的《你不可改变我》就参与了深圳文学"女性话语"的建构,并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小说中的令凯是位极具个性的现代女性,她潇洒自信,独立自强,将特区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常说的那句"你不可改变我!"也成为冲破藩篱、追求新生活的象征。到20世纪90年代,缪永的《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是深圳"个人化写作"的代表,也参与了以林白、陈染、海男为代表的"私语化写作"的潮流,但一直被批评家们所忽略。
-
-
魏振国
-
-
摘要:
21世纪诗歌呈现出多元分化格局,主流与支流并行,秩序与杂芜并立,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喧嚣的表面下隐现着种种困境。循着左翼诗歌一脉发展的“主流诗歌”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当代诗坛的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则因其过于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导致的审美价值削弱而招致批评。进入21世纪的“主流诗歌”,上承左翼文学精神传统,下继个人化写作浪潮,尝试在公共性与个人性之间取得平衡。这种探索不仅有利于其自身诗歌样式的完善,也为21世纪诗歌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
张光芒;
陈进武;
赵磊
-
-
摘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南京文学进入多元化与个人化写作的新阶段,迎来持续性的繁荣发展期。1992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文化和文学生产机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对文学生产发挥了更直接和重要的作用,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文化工业的一环。在此背景下,南京作家一方面迎接新的文学市场化的冲击,融入大文化产业体系之中。
-
-
张光芒;
陈进武;
赵磊
-
-
摘要:
一、个人化写作时代的诗歌创作面貌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潮后,由于时代主题的转换与文学转型,诗歌群体曾产生的轰动效应不复存在,南京青年诗群纷纷解散,个人化写作成为南京诗歌的基本存在形态。注重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把握和象征性意象的呈现,在山川风物之中抒发对历史的沉思与生命的感悟,是此期间南京诗歌的重要特征。
-
-
赵泽楠
-
-
摘要:
百年前,在五四新文学的指引下,女性书写取得了耀眼的成就.现如今,其光辉并未暗淡,反而继续映照在海外作家身上.虹影,作为一名英国籍的新移民作家,空间上的游移与早期对身份的追寻,带给她一种他者的孤独.在时代变革下的觉醒,也让她与五四女作家在精神处境上不谋而合.在她的长篇小说《饥饿的女儿》《好儿女花》《K-英国情人》中,不管是关乎个体创伤的成长/自传类小说、对于女性身体和欲望的大胆表达,还是展现父女关系的书写,都携带着五四女性书写的身影.同时,虹影并没有迷失于其中,而是进行自我的超越:个人化写作以及超性别的书写姿态.这些突破不仅具有启示意义,也有利于拓宽当代女性书写的路径.
-
-
洪治纲
-
-
摘要:
文学阐释必须从作品出发,让阐释主体与作品之间构成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才能获得理性意义上的说服力.在20世纪90年代“个人化写作”思潮研究中,有些论文要么在参照目标的选择上不够严谨,要么在作品择取上缺乏整体意识或以偏概全,导致阐释的有效性值得怀疑.文学阐释的多样性与作品的开放性之间,永远存在着微妙的博弈.作品的开放性并不意味阐释的无限性.阐释的边界既包括作品本身,也包括附着于作品内外且影响作品内涵的诸多元素.
-
-
-
朱文斌
- 《第十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马华诗坛发生了新的转向,这与马来西亚国家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息息相关.如果细细观察,可以发现虽然马华当代诗歌创作日趋繁荣,并形成多元化格局,但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多。事实上,诗歌日趋沉沦与边缘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随着工业文明、商业文明的发达,技术主义和金钱主义至上必然导致诗歌边缘化或沦为消费产品。应该说,个人化写作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物。马华当代诗歌出现个人化写作现象无疑是马来西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多元综合、交集作用的产物与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给马华当代诗歌带来了转机和新的可能性。正如张光达所说:“后现代主义对于新生代诗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无论是诗的表现形式、诗(思)想、技巧手法、语言结(解)构各方面都是他们热衷探讨反思的书写场域,无形中也重写了马华现代诗的审美技术化操作法则。”马华当代诗人脱离西方文本与语境而引进后现代主义话语,在语言、叙事结构以及价值取向上表现出语言错位、叙事零散、能指滑动、零度写作、后设消解等个人化写作倾向,确实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后现代写作方式又让诗歌走入日常化、庸俗化、平面化,甚至形式至上主义,又把诗歌导入灾难性绝境,更加远离读者大众,本来已经边缘化的马华诗歌如今更加边缘化,陷入了多重困境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