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420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81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6584篇;相关期刊1744种,包括文学教育、文教资料、语文学刊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十七次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医哲学2014年学术年会、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四届年会、第二届行为安全与安全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安全管理学》教学方法专题研讨会)等;生命意识的相关文献由4070位作者贡献,包括潘新和、刘慧、王立等。

生命意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81 占比:38.77%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6584 占比:61.05%

总计:10784篇

生命意识—发文趋势图

生命意识

-研究学者

  • 潘新和
  • 刘慧
  • 王立
  • 代柯洋
  • 曹津源
  • 李慧
  • 杜宏春
  • 胡静
  • 刘姝
  • 张佐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柳鑫宇
    • 摘要: 西尔维亚·普拉斯是20世纪“自白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她的晚期诗歌普遍被认为是压抑、孤独、缺少生命活力的,但对其诗集《爱丽尔》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普拉斯的晚期诗歌中并不只有悲观消极的痛苦意识,同时也包含着“母爱”主题与对生命力的赞美等积极、乐观的生命意识。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能让我们对普拉斯诗歌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且普拉斯的《爱丽尔》中出现的积极生命意识与普拉斯的个人性格和其整个诗歌生涯都有密切关联,而不是一种断片式的孤例。
    • 林楚华
    • 摘要: 小学阶段是儿童生命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树立健康的生命态度。绘本切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理解生命的内涵和意义。因此,结合小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绘本特点,综合探讨如何挖掘绘本中的生命教育元素,合理构建教育目标,设计生命课程体系,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 王俊虎; 李柔
    • 摘要: 鲁迅对死亡是从不避讳的,其死亡观的形成与个人童年经历、人生体验以及自我在感悟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倾向有关。《野草》蕴含着鲁迅关于生命的哲思。鲁迅以生死之间的联系和矛盾作为文学言说的切入点,旨在阐释生命的价值,揭示社会及人性的冷漠和隔阂,其本质不是怀疑生命的意义,而是鼓励个体走向生命自觉,追寻人生价值。由此观之,《野草》体现出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 温馨
    • 摘要: 中国的审美教育是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意识的教育。中国的生命精神是以个人的生命为本体,以重视生命为最高纲领,强调追求生命活力和生命自然舒展的文化系统。中国的审美教育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而且是平衡学生个体生命自我表现形式的途径。在审美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将生命意识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而且要以审美教育彰显中国文化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该文作者在梳理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内涵和审美发生过程、结合美术课程实例的基础上,以生命精神观照审美教育,从三个维度分层次叙述艺术审美教育产生的过程、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以充分调动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生命意识
    • 吴南
    • 摘要: 辽宁作家杨大群的小说《人·狗·狼》是继《关东演义》之后表现东北历史题材又一部比较重要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东北地区的抗战作为大的故事背景,其作品揭示了以姜祥发、霞云夫妇为代表的赫哲族人在日军侵华时期所遭遇的家国苦难,展现了人在极端生存困境下顽强的生命意志和斗争精神。值得注意的是杨大群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动物形象,以动物和人之间的纠葛展现出人性的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进而抒发了一种生命和谐平等的观念。
    • 蒙颖合
    • 摘要: 在沈从文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小说作品所诠释的生命内涵以及对生命意识的解读具有深刻的影响,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也能够给人以深省与启迪。下面,主要围绕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生命意识的文化内涵价值追求,并以《边城》为例,全面解读在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关于生命意识的具体体现。深入分析其所彰显的美学理想,以进一步加深对沈从文小说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 陈晓霞
    • 摘要: 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注重人文关怀,体验生命意识;挖掘教材文本,培养生命意识;巧妙联系生活,激发生命意识;依托教材延伸,加强生命意识;自觉地把生命意识教育融合于语言文字教学中来,使语文教学更富有生命力,因此实现他们对生命的珍视、热爱、敬畏,从而追求生命的价值。
    • 李妍; 丁玲
    • 摘要: 采用“简短生命态度量表(LAS)”对天津市北辰区8所初中校107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生命态度总体情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爱与关怀、生命经验、生命存在感维度水平有待提升;不同初中年级学生生命态度存在显著差异,随年级升高生命态度分数降低;成绩排名等级越靠前生命态度越积极;担任班级或校级职务的学生生命态度显著高于未担任职务的学生;父母陪伴时间多的学生生命态度显著高于陪伴少的学生;父母与孩子在沟通时谈论“处事态度”“新闻事实”类问题的家庭,孩子在生命态度分数显著高于不谈论家庭的孩子。提升初中生的生命态度水平需要有效开展生命教育,做好家校配合,双管齐下提升学生应对能力、增强学生效能感和价值感。
    • 尚树青
    • 摘要: 《世说新语·伤逝》记载了魏晋时期士人对丧者的哀悼和悲恸。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单列出“伤逝”门类,体现生命文学的创作形态。魏晋士人由抒发对短暂生命的慨叹,转为对自身价值永恒性的追求,体现了“生命意识的觉醒”。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魏晋时期士人所持的生命观和情感表达进行挖掘、释因,以达到进一步理解魏晋时代背景下士人心态风貌的目的。
    • 兰茜茹
    • 摘要: 卢梭与莫罗这两位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工业革命时期,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这两位艺术家虽然都出生在十九世纪的法国,但是由于家庭环境和生存经历的不同,两位艺术家在绘画上的表现也不同。生命意识是指人类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感知体验,阿恩.爱格尤姆说过“生命形式的表现是所有艺术的特点,生命形式投射出一个艺术作品的结构。”本文通过对比两位不同艺术家的艺术生命,我们可以感受到绘画中鲜活的生命意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