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镜像阶段

镜像阶段

镜像阶段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68篇,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学、电影、电视艺术、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8篇、专利文献11676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青春岁月、群文天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镜像阶段的相关文献由17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静、丁杨、刘嘉颖等。

镜像阶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8 占比:1.42%

专利文献>

论文:11676 占比:98.58%

总计:11844篇

镜像阶段—发文趋势图

镜像阶段

-研究学者

  • 王静
  • 丁杨
  • 刘嘉颖
  • 刘竞秀
  • 刘钦桥
  • 孔祥国
  • 宋丽芳
  • 寸汝花
  • 张少文
  • 张海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作者

    • 刘晓洁
    • 摘要: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将电影与梦、银幕与镜进行类比,以一种直接明了的切入方式讨论了电影与梦境的相似性问题,而迪士尼公司则用实践佐证了电影如梦这一比喻。在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公主系列电影中,以生动的电影艺术语言为全世界的女性观众打造了一个浪漫美好的“公主梦”。文章以2017年拍摄的真人版电影《美女与野兽》为对象,在精神分析视域下,以释梦理论、镜像阶段理论探讨观众观影经验与梦境体验的相似问题,探究存在于电影文本浅层表象之下的深层无意识文化心理,由此寻找到隐藏在公主梦伪装下的意识形态真相。
    • 张萱萱
    • 摘要: 《哥儿》是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初刊于明治三十九年(1906)四月号的《杜鹃》杂志上。《哥儿》通过刻画主人公在四国任教期间勇于与恶势力斗争的行为,揭露了日本明治时期教育界肮脏腐败、勾心斗角的内幕,因此被编入了中学国语教科书,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作。本论从精神分析和病理学的角度对哥儿与女佣阿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哥儿所欲求的人生是映射在阿清这个他者所构筑的幻想上的一生。哥儿通过与之认同,受到了镜像的蒙蔽,将他者的自我误认为自己的自我,陷入了终身不得不与其争夺自身主体性的悲惨境地。哥儿的神经症就是他无法摆脱他者的幻想,获得真正的自我同一性与身份认同的隐喻。因此只有揭开哥儿与阿清这对超越一般主仆之情的温馨面纱,才能发现作品背后隐藏着哥儿注定不能以本身来度过一生的悲剧。
    • 马玥
    • 摘要: 《长日留痕》讲述了达林顿庄园的管家史蒂文斯驾车前往英格兰西部旅行的六天时光。文章认为,史蒂文斯的一生是其自我追寻的过程。早期,史蒂文斯一直在将周围同等职位的管家——他者,作为镜子,寻求身份的认同。然而自己却始终与镜像存在差异,无法合二为一。在达林顿公爵去世后,史蒂文斯转而服务一个美国雇主。即使在六天的旅行后,史蒂文斯承认自己的失败,表示“自我”仍是外在于自身的他者。可在与海边的陌生男人聊天之后,又回头再次扎进寻求自身和理想之我整合为一的汪洋大海中,可以预料到他悲哀的结局。
    • 宁浩宇; 乔莉萍
    • 摘要: 在《金阁寺》中,三岛由纪夫通过主人公沟口与金阁的互动展开了一系列关于主体人类与美的关系的探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人物在发展,金阁的美及其背后的美学也在不断嬗变:从把美作为自我的镜像的传统美学到否定“理想我”,接着以分割美的本质和现象的手段克服认识的缺陷同时也瓦解了美学的纯粹性,再到最后向下寻求超越美学的美学,即积极意义上感性的自我开放的虚无与徒劳,《金阁寺》凭借它的超量叙事(所指的不断增值与自我矛盾)一次次突破美学的界限。
    • 肖慧强
    • 摘要: 主旋律电影蕴含的家国情怀是国民自古以来无法分割的民族情感,是国人根深蒂固的集体记忆。主旋律电影在注入家国情怀时,逐渐分化出革命历史片、伟人传记片和时代英雄片三种类型,并且将叙事方式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人叙事,最终形成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交融的状态。
    • 黄晓青
    • 摘要: 作为大学生自我形象管理的重要场域,微信视频号发布是目前大学生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充满“凝视”的微信平台上,自我理想化形象的呈现目的使大学生对微信视频号发布产生矛盾与冲突心理,而这种矛盾与冲突的心理背后实际上折射出微信平台公、私域交织下主体间权力关系。本文借鉴“凝视”理论剖析大学生微信视频号发布时所产生矛盾心理的原因,进一步阐释其背后的逻辑。
    • 司禹
    • 摘要: 弗朗西斯·培根是当代艺术史上极具影响力的画家,本文从培根的三个创作特点出发,进一步运用精神分析理论,探讨了培根作品中潜意识隐喻的表达所反映出的对战后生活的迷茫、对本我欲望的探求,以及透过这些精神意识内容对作品中镜像阶段的内涵进行了剖析。从而通过培根的八幅重要画布作品和对两幅摄影作品的再创作为解读培根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
    • 韩晓曼; 郑坚
    • 摘要: 青年导演辛爽执导的网剧《隐秘的角落》集结着社会人性、家庭、成长、犯罪等主题,不管在剧情还是主题设定上都有着现实主义的映射和反讽之味,从精神分析视角以及符号学视域下尝试新的解答,通过拉康三界论与镜像理论探究其中人物的主体建构历程,以解读其困于想象界中“小他者”到象征界中“大他者”的异化。从想象界的主体挣扎到陷入主体建构的僵局,通过被感知的异化,自我认知到符号秩序的荒谬,最终回归实在界得到解脱,拉康的三界论、镜像思维以及符号能指三个层面在这部网剧中得以呈现。
    • 孙丙堂; 杨怡琼
    • 摘要: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部备受关注与争议的作品,作品当中虽透露了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精神学说的讽刺,但随着精神分析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拉康的主体理论为研究《洛丽塔》提供了新的视角.男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体心理结构从三个层面展开--—镜像时期原始幻想的展露,想象界中精神幻想的欢愉,象征界下肉体需要的餍足,在主体心理结构的映照下,可以窥见亨伯特为了满足其主体欲望,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中矛盾扭曲的心理建构历程及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自白结尾他借助“艺术”作为能指符号,将象征界内嵌入实在界,最终回归于实在.
    • 李欣蔚
    • 摘要: 《亲切的金子》是导演朴赞旭的“复仇三部曲”之一。本文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复仇之路”中李金子的自我形象建构过程。金子从最初对形象与想象的混淆,到逐渐走出“他者”认同下的自我,经历了漫长的找寻过程。同时揭示女性复仇的心路历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