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策略
叙事策略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1年内共计214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14篇、会议论文33篇、相关期刊763种,包括西部广播电视、新闻研究导刊、文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广播电视史学:机遇与挑战”学术研讨会、第20届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第17届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等;叙事策略的相关文献由217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红、卢衍鹏、方文开等。
叙事策略
-研究学者
- 陈红
- 卢衍鹏
- 方文开
- 林进桃
- 王萌
- 张体坤
- 曾耀农
- 朱菊香
- 李志方
- 李静
- 温存超
- 潘方圆
- 肖敏
- 黄科安
- 何朝辉
- 关晶
- 孙慧
- 张志忠
- 张梅
- 杨春
- 杨柳
- 殷雄飞
- 王晶
- 王芳
- 王莹
- 范小玲
- 许哲敏
- 谭明华
- 赵鑫
- 郑红艳
- 陈俐
- 韩颖琦
- 黄彩萍
- 丁灿
- 万书荣
- 于彪
- 任动
- 任莉
- 何冬梅
- 何嵩昱
- 何静
- 余丹丹
- 余民顺
- 侯立兵
- 凌源
- 刘东妮
- 刘亭
- 刘伟生
- 刘净娟
- 刘卫平
-
-
刘思均
- 《参花》
| 2021年
-
摘要:
花木兰的故事源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为各种艺术形式传颂,经过华裔作家汤婷婷的文学作品《女勇士》与迪士尼改编动画"Mulan"传播后,在海外名声大振,但改编自该故事的真人电影"Mulan"于2020年9月上映后却遭遇票房与口碑双失利.本文通过对"Mulan"叙事策略的解构,揭示好莱坞拿来主义借助中国故事的物质外壳以宣扬隐藏的美国文化模式的内核,以及在全面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机遇下,我国电影如何凭借文化优势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软实力.
-
-
韩颖琦;
张琴
- 《广西社会科学》
| 2020年
-
摘要:
光盘在小说创作中书写离奇的故事情节,以新颖奇特的叙事策略沟通文学与现实世界,熟练运用拼贴而成的叙事布局,以意蕴深远的叙事符号和巧妙奇异的叙事技巧,展现广阔的底层视野,投射出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内涵,为平衡小说故事和技巧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思路.
-
-
苟博;
宋航
- 《现代传播》
| 2020年
-
摘要:
纪录片《航拍中国》以高空俯拍的方式完成对中华大地的视觉呈现,塑造出一种宏大且磅礴的视觉奇观.不同于传统影像叙事,“鸟瞰”这一非典型的视觉叙事主轴象征着空间叙事的发生与“观看”的虚构性,其指涉“上帝之眼”背后的权力隐喻,重构纪录片审美价值,并推动观者视觉反思的发生.凭借影像排布的反差、层次叙事策略,“视觉菜单”的运用与解说词所具备的纵深叙事功能,《航拍中国》才最终得以建构起一套完成的叙事系统.
-
-
袁昊姝
- 《新闻爱好者》
| 2020年
-
摘要:
《中国影像方志》从民族身份与集体归属、历史影像与现实表达、宏观视野与微观叙事、共性诉求与差异话语四个方面建构叙事框架,准确把握住了方志史料在文本形态的转换过程中由符号到影像的文化书写路径,实现了历史情感的当代表达,这为文化类型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叙事思路.
-
-
杨雅捷;
朱殿勇
- 《新闻爱好者》
| 2020年
-
摘要: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从业门槛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者将目光转向与电视剧具有共通性的网络小说,各式各样的IP影视剧登上荧屏.IP影视剧以其独有的改编模式和叙事策略,连接了文字艺术与视听艺术,为观众带来双重惊喜.2019年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引爆了当年整个暑期档,是网络文学改编为IP网络剧的又一成功典范.
-
-
-
-
-
-
-
黄佳敏
- 《第二届中韩影视国际论坛》
| 2015年
-
摘要:
中国抗日题材电影采取固有的宏大叙事,塑造战争英雄伟岸的形象,难以得到普通观众的认同;韩国商业化抗日电影取材自真实生活,更好地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创造性地讲述"韩国抗战故事",具有批判力量.新世纪中国抗日电影需要借鉴韩国战争类电影的叙事策略,故事取材贴近生活,着力点在疏导观众情绪,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弘扬真善关,提供社会正能量;讲述小人物故事,展现新时代价值.
-
-
谢小芬
-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2014年
-
摘要:
广东主旋律电影在历年来的研究中少有提及,但它作为岭南文化的一部分,其叙事策略呈现出影像文本上的"增补性"、影像结构上的"前倾性"以及影像语言上的"奇观化"等特点.而由于其中涉及集体记忆的再现或重塑,最终分别指向一种身份政治,即通过集体记忆的选择机制确认族群的身份认同、通过文化创伤的体验克服现代性个人身份的焦虑以及通过民俗元素的奇观化确认自我族群.
-
-
林清华
- 《第十二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跨界视野中的艺术理论”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必然的历史进程,其各自所代表之文化典型的社会地位也会随之发生微妙的转移.文字中心主义的叙事策略是否还能压制"日常生活化"的影像叙事美学的崛起,其实成了某种社会形态转型与否的另类评判标准;从文本叙事的独霸到影像叙事崛起形成的巨大挑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也是一种历史演进的必然,现代中国的审美文化也随之发生了某种秩序上的微调.随着现代性进程及社会形态的不断演进,由影像叙事所表征的视听性,成为文化的主因,反过来对传统的叙事威权形成解构性的力量,并在中国艺术美学秩序的重构中占据愈加显要的位置.
-
-
王建磊
-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九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青年文化是斑驳多维且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而关于青年文化的影像表达,在近年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青春共识".本文探究的,就是光影之中的"中国式青春"与现实的青年生活的偏离:在叙事策略上,体现为对青春期某些典型特征的过度聚焦,缺少对青春本身的尊重和深描;在表达指向上,表现为对青春情绪的包装和发泄,罔顾普世化的、真实的生命体验;在价值引导上,呈现出对消费文化的紧密贴合,而消解了青春成长的肯定性价值.多重因素的交织,使主题重复或极端推演成为青春电影难以回避的境像,但值得欣慰的是,一些电影人正在努力突破这样的两难框架.
-
-
杨致远
- 《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今年年初以来,国外媒体制作的两部有关中国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和《运行中国》引发海内外的关注,体现出一种观照中国的较为客观、正面的新视角.总体而言,两部纪录片体现出有机融合多种叙述视角、综合运用多种图像表现类型及努力追求画面的拍摄与修辞等较为突出的特点,为国内纪录片创作者进一步塑造、传播良好的对外形象、促进中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
-
杨致远
- 《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今年年初以来,国外媒体制作的两部有关中国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和《运行中国》引发海内外的关注,体现出一种观照中国的较为客观、正面的新视角.总体而言,两部纪录片体现出有机融合多种叙述视角、综合运用多种图像表现类型及努力追求画面的拍摄与修辞等较为突出的特点,为国内纪录片创作者进一步塑造、传播良好的对外形象、促进中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
-
杨致远
- 《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今年年初以来,国外媒体制作的两部有关中国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和《运行中国》引发海内外的关注,体现出一种观照中国的较为客观、正面的新视角.总体而言,两部纪录片体现出有机融合多种叙述视角、综合运用多种图像表现类型及努力追求画面的拍摄与修辞等较为突出的特点,为国内纪录片创作者进一步塑造、传播良好的对外形象、促进中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
-
杨致远
- 《第五届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今年年初以来,国外媒体制作的两部有关中国的纪录片《超级中国》和《运行中国》引发海内外的关注,体现出一种观照中国的较为客观、正面的新视角.总体而言,两部纪录片体现出有机融合多种叙述视角、综合运用多种图像表现类型及努力追求画面的拍摄与修辞等较为突出的特点,为国内纪录片创作者进一步塑造、传播良好的对外形象、促进中外交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
-
李昕桐;
张君
-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7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多媒体改变着展览的载体和观展方式,进而改变着故事的讲述与接受形式,为博物馆的展陈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现代科技与传统的博物馆展示的结合赋予展览新的叙事方式,同时也改变着参观者的接受模式.全新的、以多媒体为媒介的展览,也将进一步开辟博物馆的叙事的可能性和空间.
-
-
李昕桐;
张君
-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7学术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多媒体改变着展览的载体和观展方式,进而改变着故事的讲述与接受形式,为博物馆的展陈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可能性.现代科技与传统的博物馆展示的结合赋予展览新的叙事方式,同时也改变着参观者的接受模式.全新的、以多媒体为媒介的展览,也将进一步开辟博物馆的叙事的可能性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