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音乐

新音乐

新音乐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528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信息与知识传播、戏剧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26篇、专利文献51258篇;相关期刊198种,包括北方音乐、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人民音乐(评论版)等; 新音乐的相关文献由399位作者贡献,包括颜峻、钱仁平、彭志敏等。

新音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26 占比:1.02%

专利文献>

论文:51258 占比:98.98%

总计:51784篇

新音乐—发文趋势图

新音乐

-研究学者

  • 颜峻
  • 钱仁平
  • 彭志敏
  • 李凌
  • 刘曲雁
  • 宋瑾
  • 李业道
  • 李毓辉
  • 秦大平
  • 纯子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景琦
    • 摘要: 第十七届“阳光杯”学生新音乐作曲比赛是由四川音乐学院主办、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承办的一项国际赛事,秉承了其特有的学术性和前瞻性,为全世界各地的青年作曲学生提供了展示新音乐作品的平台。文章介绍了本届赛事中3部风格迥异的获奖作品:德国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姚雨霁的作品Trio(一等奖)、土耳其密玛斯南应用艺术大学艾米加·佩利文(Emircan Pehlivan)的作品Photochromosomes/LinesⅡ(二等奖)、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奥托·万科(Otto Wanke)的作品Oscillations(二等奖)。同时,文章归纳了各位评委对本次比赛及获奖作品的点评与见解,及其对于参赛作品常见问题与音乐创作观念的讨论。
    • 德特奥多·W·阿多诺; 吴芷净(译)
    • 摘要: 新音乐概念中的“新”与肯定性文化互不相容,其本质在于一种批判冲动。新音乐最初保持着“新”与传统之间的内在张力,后来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张力,也失去了审美实质性与连贯性。新音乐表现出了种种老化症状,甚至体现在最优秀、主观上最不妥协的音乐家的音乐作品中,这些音乐家多少出于文化哲学的立场放弃了新音乐,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音乐的意义。但在新音乐的后继者中越来越出现了一种妥协倾向,十二音技术在他们那里已经不再具有批判性和实际作用,而是沦为技术化、专家化的玩物。他们尝试对音乐加以一种整体的合理化,消除音乐中所有主体的情感活动,将音乐素材扩展到极端,从而将音乐推向激进主义乃至空虚。但无论是用数学操作来实现纯粹音乐,还是试图通过这种整体合理化而将艺术变成一种科学或技术的做法都是徒劳的。
    • 师姣
    • 摘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剧烈变革,中国原有的文化、艺术也受到了强烈冲击。以救国为目的,向西洋、东洋的学习展开后,学堂乐歌这一新音乐形式出现在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新音乐的力量就此如涟漪般扩展向全国,地处西北的榆林也迎来了她的第一首学堂乐歌作品——《榆林中学校歌》(1924)。这首歌曲作为一个仅有的范本,反应了20世纪20年代榆林文化新生代精神面貌的一个侧面,是新音乐在本地生发的宝贵案例。
    • 杨路英
    • 摘要: 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西方音乐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引领了我国新音乐的发展,加快了我国传统音乐现代化的进程,推动我国掀起了音乐改革的浪潮。本文从西方音乐传播溯源入手,从19世纪晚清宗教歌咏活动、新式军乐队的建立与20世纪初学堂乐歌的出现三个方面阐述了西方音乐在我国新音乐启蒙阶段的体现与影响,并由此说明了全球化背景下音乐文化交流的时代趋势。
    • 马瑞霞
    • 摘要: 管窥西方20世纪音乐的发展历程,从勋伯格的无调性作品到20世纪50年代的"电子音乐",无一不体现着20世纪流派纷杂、创作多元的音乐创作特点。本文从西方20世纪音乐发展历程出发,去探索和了解西方20世纪"新音乐"的发展与变革。
    • 叶颖
    • 摘要: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异质文化渐渐融入我国的本土文化中。受社会的变革和西乐东渐的影响,中国音乐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嬗变,新音乐应运而生。起初是为了突破封建旧束缚、挣脱文化旧羁绊,而学习西方先进音乐文化。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从音乐作品、理论著作的质量,还是从与音乐有关的社团、教育机构的数量来看,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经历了“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同仇敌忾,音乐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武器,这一时期的音乐着重反映了中国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志和为民族解放人民自由而奋斗的顽强意志。20世纪上半叶新音乐的产生与发展无不与当时的国情、社会环境有关,同时新音乐也体现着古今、中西、知识分子与大众的差异与联系。
    • 赵方晨
    • 摘要: 20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逐渐取代了私塾教育,学堂中的“乐科课”应运而生,学堂乐歌就此登上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舞台。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新开端,在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影响深远,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同时以学堂乐歌为中心的新音乐启蒙阶段是20世纪新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对我国新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也为群众歌曲体裁与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刘颖; 王小平
    • 摘要: 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最早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时期,以新型歌曲集和理论著作的形式存在.从中西音乐交流历程来看,"新音乐"经历了发轫期、转折期,于20世纪初正式确立.在这期间,中国"新音乐"歌曲作品由原来的依曲填词逐渐向中国化新型音乐迈进,"新音乐"理论体系也从最初的以介绍西洋乐理知识为主逐渐向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专业音乐理论体系的方向发展.
    • 韩梅
    • 摘要: 20世纪早期中国的新诗运动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基于相同的时代背景,有着共同的强调激情,抒发主观情感,表现个性的诗意追求;既是放飞诗的“天足”,又赋予古词以新的“节奏”,给古词“放足”.中国早期艺术歌曲通过旋律与诗意结合来追求诗性表达,以此追求德奥风格.上海国立音专等中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积极推进了以美声唱法为代表的现代音乐教学体系,使中国艺术歌曲的格范得到进一步确立.20世纪早期艺术歌曲格范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通过改造自身、创造崭新而获得的新成就,是学界以历久弥新的成分创造“古典现代性”,使传统活起来的中国新音乐范本.
    • 金宇
    • 摘要: 美国巨大的文化包容性为音乐文化的传播和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对于新音乐的推崇与强调音乐的创造性是美式钢琴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的突出特点.卞和京女士对音乐和自我的无限挑剔与罗素·谢尔曼先生抛砖引玉式教学的鲜明对比,本质上是亚洲和西方教学思维的碰撞和融合.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氛围相交融会为音乐学习者提供无限的资源和空间,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音乐的魅力.对于文化包容性的思考和延伸会让我们的演奏更加富有内涵,也会让我们的音乐更加深入人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