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
长篇小说的相关文献在195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0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775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132篇;相关期刊2163种,包括俄罗斯文艺、博览群书、创作与评论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三届两岸青年文学会议、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等;长篇小说的相关文献由891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春林、吴义勤、雷达等。
长篇小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775篇
占比:98.84%
总计:13936篇
长篇小说
-研究学者
- 王春林
- 吴义勤
- 雷达
- 邱华栋
- 周政保
- 何镇邦
- 孟繁华
- 白烨
- 洪治纲
- 贺绍俊
- 张志忠
- 胡德培
- 何启治
- 海仑
- 张学昕
- 杨剑龙
- 陈晓明
- 舒坦(摘编)
- 陈思和
- 韩阳
- 李洁非
- 海舟子
- 谢有顺
- 邹海仑
- 姜广平
- 汪政
- 陈忠实
- 周立民
- 张新颖
- 张炯
- 王蒙
- 石一枫
- 李星
- 李平
- 程德培
- 胡良桂
- 郜元宝
- 陈美兰
- 张捷
- 徐刚
- 曾镇南
- 朱向前
- 杨向荣
- 潘凯雄
- 王干
- 贾平凹
- 陈思广
- 李云雷
- 李建军
- 李运抟
-
-
李洪雪
-
-
摘要: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理念,这引起了高中一线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整本书阅读特别是名著阅读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红楼梦》阅读过程中注重阅读整体性、注重阅读内容整合、做好阅读整理等方面来探讨高中长篇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旨在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方法,以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
-
德沃尔夫冈·顾彬
-
-
摘要:
进入现代以来,讲故事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但从德国哲学看,人是需要长篇小说的,对故事的讲述今天依然满足德国哲学的要求;对大众来说,网络文学就是满足他们要听的、信的、比较长的、完不成的故事;从德国市民社会的构成及需求看,网络文学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学,更多是一种社会现象。
-
-
-
李沛原
-
-
摘要:
《爱人的披肩》是缅甸新生代作家珠的最新作品,历时四年完成,于2018年7月出版,2019年底荣获缅甸2018年度国家文学长篇小说奖。小说内容由三条缅甸传统手工棉织披肩展开,作者在描述披肩做工精美的同时,也道出背后的故事。小说从叙述的视角、情节的安排、人物性格的刻画上都展现出自己的创作特色。
-
-
王春林
-
-
摘要:
正如有学术同行已经明确提出过的,我们衡量评价-部小说作品,最起码应该从“写什么”“怎么写”,以及“写得怎样”这样三个层面入手来加以展开。用相应的文学术语来说,这里的“写什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题材问题。从题材的角度来说,阿莹的《长安》(作家出版社2021年7月版)当然应该被归入到所谓“工业题材”的范畴之中。
-
-
王晓军
-
-
摘要:
阅读是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锻炼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主动性过程。长篇小说以其广阔的背景、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情节、宏大的艺术结构反映人物的命运,艺术地再现了社会风云与时代面目。长篇小说阅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极大优势,阅读长篇小说能够使人跨越时空,扩展视野,提长知识量;能够培养和激发人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够增强语感,潜移默化提高人的写作能力;能够丰富人的情感,提高鉴赏能力;能够学会思考,培养独立自主的良好品质。
-
-
王成珍
-
-
摘要:
澳大利亚文学在近年吸引了一批学者,相关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以使用第二人称叙述著名的妮琪·珍麦尔及其作品却是文学研究者尚未开垦的一块处女地。本文以妮琪·珍麦尔的长篇小说《完美妻子》为研究对象,尝试多角度解读该作品,希冀为妮琪·珍麦尔和其作品在中国的推广略尽人文工作者的绵薄之力。
-
-
田莉
-
-
摘要:
《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呈现了突围、反叛、融合的嬗变主题,反映了聂华苓不同时期的创作心境,是深入探索作家精神世界和小说美学的关键锁钥。《失去的金铃子》中,主体通过突围行动找寻身体自由,映射了六十年代初期作家的孤绝与奋战心境;《桑青与桃红》中,桑青通过反叛求索身体与精神的双向自由,是二十世纪中国人流亡命运的典型代表;《千山外,水长流》中,莲儿融合中西文化探寻个体、家国、世界自由精神的实现路径,表现了20世纪80年代作家对自由世界的美好希冀。突围—反叛—融合是聂华苓长篇小说自由主题的发展,体现了从探寻肉身自由至精神自由、自由中国至世界自由的嬗变,形象反映了作家精神史和理想观的成熟,显示了对自由世界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寻。
-
-
郭景华
-
-
摘要:
新世纪以来,湘西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湘西长篇小说创作的主题,贯穿了家园记忆、政治权力文化反思和底层书写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地域文学中的生动体现。通过对湘西长篇小说创作的扫描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湘西文学创作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
-
夏峥嵘
-
-
摘要: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以经典长篇小说的主题探究作为教学内容的课,存在角度单一的窄阅读、标签式的浅阅读、脱离生活的空阅读等现象。用深度学习理论来指导长篇小说的主题阅读能有效地规避此类现象,如从深度学习的充分广度、充分深度、充分关联度的要求来规范和指引长篇小说主题教学的内容,用深度学习强调的策略和评估的要求来指引学生建构经验模型,提升思维品质。
-
-
鲁太光
- 《第三届两岸青年文学会议》
| 2015年
-
摘要:
当下,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处于一种奇怪的态势中:一方面,是数量空前,近年,每年正式出版/发表的长篇小说都达四千多部,甚至接近五千部——从国家书号中心的统计数字看,2014年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约4100部,2013年这一数字更高,达4800多部;但另一方面,数量如此庞大的长篇小说,真正有影响的却少之又少.因而,"有数量无质量"成为对近年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流行的客观概括.对当下长篇小说创作感到不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体意识不足,也就是说,许多长篇小说作者缺乏文体自觉。客观地讲,现在许多长篇小说虽然动辄数十万言,厚厚一本,看上去很有“长篇范儿”,但认真追究的话,无论从叙事方式上看还是从小说结构上看,甚至从小说语言上看,这些作品都算不上长篇小说,而只能算作中篇小说,而且还是因为注了水而显得格外臃肿的中篇小说。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对长篇小说的文体问题进行反思、研究十分必要。但值得注意的是,文体问题往往是“结果”,而非“原因”,因而就文体问题谈文体问题,固然重要,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需要超越文体问题,从其他角度切入加以考察,以为反思文体问题提供一个更为宏观的视野。在本论文中,笔者就打算从“方法论”这一角度入手,从对“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方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流变入手,考察其对长篇小说创作的影响,尤其是对长篇小说文体的影响。为了使考察更有针对性,笔者想从“解剖麻雀”入手。这个“麻雀”,就是因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再次引起关注的“路遥现象”。
-
-
-
陈国伟
- 《第三届两岸青年文学会议》
| 2015年
-
摘要:
不论台湾或中国大陆的文学创作者,都同时面对着都市与乡土、资本与社会、历史与国族等不同面向的命题,不同的回应也各自形成其评论与研究体系中的美学判断与评价,也组构出如今所见的台湾六、七年级记忆共同体,以及中国大陆70, 80后的感觉结构。然而追根究底,这是一场集体性的伦理行动,这些创作所处理的问题表象,无一不是回归到关于「伦理」的提问。伦理与道德不同,道德是建立在人类的风俗模式与价值标准上,所以现代法律的背后必然具有道德意识型态。透过伊格言、陈柏青、阿乙、郭敬明等作家的长篇小说,探讨1970-80世代的作家,如何连结他们与现实,重新界定他们跟时代的关系,展现他们作为六年级/70后与七年级/80后的世代意识。虽然对于70后作家的风格,研究者有着两极化的态度,但70后世代总是染上一层强烈的身处在「历史夹缝」中、「被遮蔽」的形象,而这跟在世纪之交便强势登场的80后作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80后作家所展现出来的书写特色,虽然表面上与70后作家有所重叠,但其实有本质上的不同,像是70后作家常常透过另类场景表述青春,而80后作家将其与日常场景结合。不同于其他世代,1970-80世代的作家,从成长初始,就要遭逢着这个时代的转身,其所带来的巨大的时间景观的崩毁,以及背后不断剧烈变动的文明景深。他们在面对着台湾与中国大陆在不同社会发展进程中,所遭遇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重构与世代冲突问题同时,在各自的世代感觉结构中,他们又必须寻找现实跟文学上的自我定位与出路。
-
-
徐刚
- 《第三届两岸青年文学会议》
| 2015年
-
摘要: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老生》清晰呈现出历史"重建"与"重述20世纪中国"的努力,小说以"多文本"的"去历史化"的方式,将革命编年史还原成民间野史般的流言蜚语和传说逸闻,小说在呈现历史别样意义的同时,也显现出诸多问题.具体而言,其历史叙述试图通过逃离革命史的方式标示自身的在场,以"去历史化"方式再度"历史化";而小说中唱师这个"游荡者"显示出叙述"权力",他探索"被压抑的"历史主体,却无法建构一个完整的时代;而作为一部"去革命化"的文本,小说通过叙述革命的"消失"来隐秘呈现它的"在场".
-
-
陈筱筠
- 《第三届两岸青年文学会议》
| 2015年
-
摘要:
在这个文学日益衰落的时代,应逆流而上,以最不可能、最不合时宜的长篇小说作最后一搏.从行动的性质来说,这是对无文学的世界发动的自杀式袭击.不过,从时间的持久来说,写长篇却是一场长期战争了.
-
-
樊一泽
- 《第六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语言文学暨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红楼梦》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它的海外传播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92年岛崎藤村将《红楼梦》第十二回后半部分翻译成日文发表,次年北村透谷受此篇影响而创作了小说《宿魂镜》,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已被学界广泛认同,但目前仍缺乏对于文本之间关系的具体分析阐释.笔者试图通过对《红楼梦》明治及之前的在日传播状况和北村透谷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背景的引入,加之对第十二回中“风月宝鉴”的分析,从镜子这一意象的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特点的角度具体阐释《宿魂镜》对于《红楼梦》第十二回的吸收与创新,最后对二者中所包含的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思考.
-
-
樊一泽
- 《第六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语言文学暨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红楼梦》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它的海外传播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92年岛崎藤村将《红楼梦》第十二回后半部分翻译成日文发表,次年北村透谷受此篇影响而创作了小说《宿魂镜》,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已被学界广泛认同,但目前仍缺乏对于文本之间关系的具体分析阐释.笔者试图通过对《红楼梦》明治及之前的在日传播状况和北村透谷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背景的引入,加之对第十二回中“风月宝鉴”的分析,从镜子这一意象的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特点的角度具体阐释《宿魂镜》对于《红楼梦》第十二回的吸收与创新,最后对二者中所包含的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思考.
-
-
樊一泽
- 《第六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语言文学暨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红楼梦》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它的海外传播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92年岛崎藤村将《红楼梦》第十二回后半部分翻译成日文发表,次年北村透谷受此篇影响而创作了小说《宿魂镜》,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已被学界广泛认同,但目前仍缺乏对于文本之间关系的具体分析阐释.笔者试图通过对《红楼梦》明治及之前的在日传播状况和北村透谷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背景的引入,加之对第十二回中“风月宝鉴”的分析,从镜子这一意象的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特点的角度具体阐释《宿魂镜》对于《红楼梦》第十二回的吸收与创新,最后对二者中所包含的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思考.
-
-
樊一泽
- 《第六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语言文学暨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红楼梦》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它的海外传播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92年岛崎藤村将《红楼梦》第十二回后半部分翻译成日文发表,次年北村透谷受此篇影响而创作了小说《宿魂镜》,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已被学界广泛认同,但目前仍缺乏对于文本之间关系的具体分析阐释.笔者试图通过对《红楼梦》明治及之前的在日传播状况和北村透谷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背景的引入,加之对第十二回中“风月宝鉴”的分析,从镜子这一意象的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特点的角度具体阐释《宿魂镜》对于《红楼梦》第十二回的吸收与创新,最后对二者中所包含的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思考.
-
-
樊一泽
- 《第六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语言文学暨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红楼梦》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享誉世界,它的海外传播对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学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892年岛崎藤村将《红楼梦》第十二回后半部分翻译成日文发表,次年北村透谷受此篇影响而创作了小说《宿魂镜》,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已被学界广泛认同,但目前仍缺乏对于文本之间关系的具体分析阐释.笔者试图通过对《红楼梦》明治及之前的在日传播状况和北村透谷的文学思想与创作背景的引入,加之对第十二回中“风月宝鉴”的分析,从镜子这一意象的在历代文学作品中的特点的角度具体阐释《宿魂镜》对于《红楼梦》第十二回的吸收与创新,最后对二者中所包含的中日文化差异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