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文学
澳大利亚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专利文献22756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澳大利亚研究等;
澳大利亚文学的相关文献由9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正发、彭青龙、王培根等。
澳大利亚文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2756篇
占比:99.56%
总计:22857篇
澳大利亚文学
-研究学者
- 陈正发
- 彭青龙
- 王培根
- 陈弘
- 黄源深
- 中国作家网1
- 伏东杰
- 叶胜年
- 周开鑫
- 张红霞
- 张计连
- 朱勤芹
- 汪金友
- 王晓凌
- 胡文仲
- 郭志军
- 钟毅
- Glen.R.E.Phillips澳
- Keneally
- Thomas
- 休·安德森
- 何昌邑
- 何桂娟(译)
- 俞宝发
- 倪锦兰
- 刘建喜
- 刘振宁
- 刘略昌
- 史密斯
- 向兰
- 向晓红
- 吴文煇
- 呢喃
- 夏丹
- 孔一蕾
- 孙建农
- 孙长玥
- 宗璞
- 尼古拉斯·周思
- 左岩
- 巴尼·格洛弗
- 庄天赐
- 张丽丽
- 张兴武
- 张剑
- 文志玲
- 木公
- 朱迪思·賴特
- 李平
- 李新新
-
-
王成珍
-
-
摘要:
澳大利亚文学在近年吸引了一批学者,相关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以使用第二人称叙述著名的妮琪·珍麦尔及其作品却是文学研究者尚未开垦的一块处女地。本文以妮琪·珍麦尔的长篇小说《完美妻子》为研究对象,尝试多角度解读该作品,希冀为妮琪·珍麦尔和其作品在中国的推广略尽人文工作者的绵薄之力。
-
-
-
张计连
-
-
摘要:
回顾新中国70年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状况,有助于我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70年澳大利亚文学研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细、从综合到专研,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图书出版方面,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后,国内翻译出版的澳大利亚文学作品数量尤多,质量上乘.黄源深的《澳大利亚文学史》(1997)和王腊宝的《澳大利亚文学批评》(2016)两部论著的出版,标志新中国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中文学术期刊有关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论文数以百计,这些文章在土著、女性、儿童、华裔、殖民、生态等主题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未来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需在澳大利亚性、世界性和中澳文学互动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以丰富世界文学内涵.
-
-
彭青龙
-
-
摘要:
黄源深教授执旗澳大利亚文学研究,深耕不辍,半生以之。其《澳大利亚文学史》泽披既广,反响也大,是他治学的巅峰之作,是学术史上不可移易的经典。黄源深使小众的澳大利亚文学可以同高贵的英美文学平起平坐。在此次访谈中,他首先回顾了早年留学澳大利亚,回国后开创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曲折经历,以及一系列澳大利亚文学经典著作的编纂过程;其次,黄源深介绍了澳大利亚文学研究如何做到从无到有,披荆斩棘,冲破欧美文学研究的包围,探索出自己的道路,为今天的国别文学、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三,在外国文学研究方法上,黄源深认为用西方文学理论解读文本和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来阐释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评价手段,两者各有千秋,应当在理论的光照下,探幽析微,把作品的审美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最后,黄源深还谈到中澳关系的变化对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影响,并展望了澳大利亚文学研究的未来。
-
-
-
王腊宝;
王丽霞
-
-
摘要:
当代澳大利亚文学中的"白色批判"立足澳大利亚种族关系中的肤色问题,揭示白色在澳大利亚社会中所享受的特权地位,批判主流社会依据肤色构建起来的种族霸权。作为一种阅读和批评视角,"白色批判"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澳大利亚文学作品的解读。透过这一视角,传统澳大利亚白人文学将白色与普世人性相联系,宣扬一种白人至上主义,移民文学展示了当代澳大利亚实行的所谓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不过是白人管理非白人移民的文化策略,土著文学则刻画了新一代土著民对于恢复土著主权的政治诉求。"白色批判"为新世纪的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开拓了新的方向,但在白人主导的澳大利亚文坛,这样的批评范式难免不受到某些抵制。
-
-
-
-
中国作家网1
-
-
摘要:
3月20日,由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澳大利亚驻上海、成都、广州与香港总领事馆,及澳大利亚驻台北办事处主办,澳大利亚版权局文化基金会协办的第十二届澳大利亚文学周在北京开幕。来自澳大利亚的作家格雷姆·辛浦生、许莹玲、莫里斯·葛雷兹曼、理查德·费德勒,以及来自纸托邦、豆瓣阅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多家专业出版单位的编辑参加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