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摹仿

摹仿

摹仿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279篇,主要集中在文学理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5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221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广东公安科技等; 摹仿的相关文献由304位作者贡献,包括路程、于强、刘春阳等。

摹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5 占比:98.57%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1.43%

总计:279篇

摹仿—发文趋势图

摹仿

-研究学者

  • 路程
  • 于强
  • 刘春阳
  • 夏明钊
  • 姚迎春
  • 孙惠柱
  • 张颖
  • 曾紫娟
  • 熊敬忠
  • 王晓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王晓军
    • 摘要: 阅读是培养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锻炼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主动性过程。长篇小说以其广阔的背景、众多的人物、复杂的情节、宏大的艺术结构反映人物的命运,艺术地再现了社会风云与时代面目。长篇小说阅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极大优势,阅读长篇小说能够使人跨越时空,扩展视野,提长知识量;能够培养和激发人的想象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够增强语感,潜移默化提高人的写作能力;能够丰富人的情感,提高鉴赏能力;能够学会思考,培养独立自主的良好品质。
    • 米熳俊
    • 摘要: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阐述了什么是悲剧、构成悲剧的各个元素以及如何呈现一部优秀的悲剧,他指出在构成悲剧的各元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情节,因为情节在文艺作品发挥其社会功用、教化作用的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并且能对人产生“卡塔西斯”的功用。这样,情节就和人以及人的幸福有了密切的联系,而在一切事物中人是最重要的,所以情节在构成悲剧的各个元素中处于中心地位。
    • 孟凡萧
    • 摘要: “摹仿”是柏拉图文艺思想中极为重要而又内涵丰富的一个概念,是西方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但是,学界多从直观感受加以阐释,从而造成了理解的偏差甚至误读。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语境,我们会发现柏拉图不仅保留了摹仿的原始意义,而且首次从理论形态上将其运用到绘画等视觉艺术领域,从而实现了摹仿的转义,丰富了摹仿的内涵,创立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艺术摹仿论。柏拉图虽然批判摹仿所创作艺术形象的虚假性,却又指出艺术摹仿可以通过联想和象征的方式激发、吸引并引导尘世的灵魂追求智慧与美本身。它是有限的人追寻“理式”的正途。
    • 杨建民
    • 摘要: 晏殊是宋代词中大家,在钱锺书笔下,他的诗却有些问题。原来,他有时把古典成语“割裂简省得牵强不通”。譬如,把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的故事减缩成“楚梦”二字云云,这种修辞是摹仿唐代类书,尤其晚唐李商隐的“流弊”。钱锺书用了个譬喻来形容:文艺里的摹仿总把所摹仿的作家的短处缺点也学来,就像传说里的那个女人裁裤子:她把旧裤子拿来做榜样,看见旧裤子扯破了一块,忙也照式照样在新裤子上剪个窟窿。
    • 陶锋
    • 摘要: 阿多诺认为,艺术也是一种认识.阿多诺继承了本雅明的广义语言观,认为人类语言是为了表达不可表达之物.艺术通过对事物语言的摹仿,来认识客体.艺术的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中,体现了艺术家和观众对客体的认识过程,客体的表达为主体所知,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得到了矫正.
    • 郭玉生
    • 摘要: 亚里士多德强调文学活动应该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认为文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道德德性的形成.道德教育与审美快感在文艺的"净化"作用中统一起来.悲剧人物虽然不是完人,但性格必须善良,不善良就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之情.性格是潜在的,行动是现实的,人物性格必须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特别是要从一些重要的行动中表现出来.只有通过悲剧人物的行动,才能判断悲剧人物的德性.从诗学的角度而言,悲剧摹仿的内容是好人严肃而高贵的行动;从伦理学的角度而言,作家创作悲剧和观众观赏悲剧都是在摹仿悲剧人物的行动,由此,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诗学与伦理学具有了高度一致性.
    • 陈佳萍
    • 摘要: 伴随城邦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哲学家和悲剧诗人,他们之间激起了关于"诗哲"争锋的火花.悲剧中所包含的部分内涵与情节,在某种程度上有违于柏拉图所提倡的道德与理性约束的哲学观点,反而更加崇尚脱离理性主导的激情与欲望,并将其置于诗学中的重要位置,这是柏拉图坚定驳斥诗学合理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 叶夏弦
    • 摘要: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分别是东西方经典的理论著作,二者分别继承自"道"与"逻格斯".《文心雕龙》的"载心"与《诗学》的"摹仿"集中阐述了东西方文艺"对内心世界的求知"与"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的本质不同.《文心雕龙》与《诗学》分别从理论到实践影响着东西方的文艺创作,然而西方的文艺创作沿着亚氏的道路走向"极致",开始出现了叙述"内在化"的倾向,这与《文心雕龙》的"载心"有着相似之处.
    • 刘懿磊; 孔令然
    • 摘要: "流浪"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西方流浪汉小说的产生与希腊罗马的史诗、中世纪的市民文学均有渊源,表征为一种混杂悲喜剧风格的反英雄自传.西方文学史上的流浪汉小说,特指16世纪的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其开山之作《小癞子》融合基督教神学与市民文学,体现神本与人本的精神交织.探究其现实摹仿观,从历史形象阐释、混杂叙事及阐释循环,表征为神圣与世俗的协商及其昭示的人本主义精神.
    •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陈中梅(译)
    • 摘要: 也许有人会问,史诗和悲剧这两种摹仿,哪一种比较好。要是较为不粗俗的摹仿比较好,而较为不粗俗的摹仿总是指那种具较高欣赏能力的观众可以接受的摹仿,那么,很明显,一种通过表演来表现一切的摹仿是粗俗的。演员们以为不加些自己的味头观众就欣赏不了,因此在表演时用了许多动作,一如下等的阿洛斯演奏者--这些人在不得不摹仿掷铁饼的情景时便扭转起身子,在表演《斯库拉》时又冲着歌队领队穷扯乱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