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0年内共计20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8篇、会议论文13篇、相关期刊892种,包括文学教育、文教资料、语文学刊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4年北京服装学院教研论文报告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2013当代中国哲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古典诗歌的相关文献由188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中立、涂承日、孙绍振等。
古典诗歌
-研究学者
- 李中立
- 涂承日
- 孙绍振
- 杨灿
- 李少君
- 李永红
- 杨莉
- 蒋寅
- 高原
- 夏文利
- 徐卫东
- 李俊
- 水汶
- 王广清
- 王秀娟
- 西渡
- 谭汝为
- 钟一鸣
- 黄锐
- 刘士杰
- 刘威
- 刘涛
- 叶延滨
- 吴玥
- 姚国建
- 孙玉石
- 庄玉凤
- 张中成
- 李伟
- 李怡
- 李桦
- 李静
- 杨景龙
- 王平香
- 程滨
- 舒耘华
- 莫砺锋
- 赵东
- 邹金灿
- 陆精康
- 陶文鹏
- 顾红梅
- 黄志文
- 万长虹
- 于坚
- 于涛
- 于贵锋
- 于静
- 伍明春
- 何洪卫
-
-
张霞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在以往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和高考升学的压力,往往会以功利化的思想,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只能对语文的表面知识进行学习,而对于教学内容的内涵和精髓则不能进行深刻的把握,从而导致了现阶段学生语文素养匮乏的消极局面.因此,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深度的引导和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进行论述,以供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借鉴.
-
-
吴雨欣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含蓄"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基本特征,从汉代到清代,不断有学者对其加以阐释.含蓄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当中一个被普遍推崇的重要审美风格,其特性是诗意上的不可及性、抒情上的隐蔽性和文本上的高度概括性.在创作中,中国古典诗歌常常采用情景交融、比兴寄托和用典的方式实现含蓄美的艺术效果,使得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
-
申国人
- 《语文教学通讯》
| 2020年
-
摘要:
古典诗歌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无论是主题情感、韵律节奏,还是语言内涵,都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要立足学生学情,弥补古诗教学的短板,提升古诗教学的成效:因需设教,让古典诗歌解析获得审美预热;层次设读,让古典诗歌赏析散发艺术魅力;因教创境,让古典诗歌教学进入审美情境;因需施教,让古典诗歌教学展现审美价值。
-
-
陈新源
- 《文学少年》
| 2020年
-
摘要:
古典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传承,除此之外,其语句优美,意境悠远 也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必备。而积累的古典诗歌越多,对学生的语文成绩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他们日常的表达中也是一大助力。在 新课改的影响下,老师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关注也越来越多。那么我们如何能够更好的发挥古典诗歌的教学使它将其最大作用表现 出来呢,那么我们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
-
周浩洋
- 《名汇》
| 2020年
-
摘要:
意象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范畴.尽管现代意象、西方式意象诗歌不断地影响着我国的古典诗歌意象,但是中国古典意象诗歌依然表现出了自身的特性和观点,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独有的意象美学.古今中外对于意象的本质定义存在着差异性的观点,但是对于诗歌意象的重要性,以及其对诗歌来说的重要意义,是一致认同的.意象对于诗人的创作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创作灵感,同时也体现着诗歌的本身生命结构,以及诗歌表现的功能.本文集中探讨意象的演变、概念,以及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美感,借此实现在中国古典诗歌鉴赏中的引导作用.
-
-
王辉
-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 2020年
-
摘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运用近体诗的格律常识诵读、欣赏古典诗歌;过程与方法:学会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多维度欣赏古典诗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执着于人生的崇高品格。教学重点难点:多维度欣赏古典诗歌。教学过程:课前为学生推荐一首歌,出示歌曲相关信息:歌名《此情可待》,作者是美国歌手理查德·马克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据说这首歌的意境取自李商隐的《锦瑟》。带领学生背诵《锦瑟》。
-
-
谭振江
- 《今古文创》
| 2020年
-
摘要:
自《诗经》《楚辞》以来,我国古典诗歌就铸就了本真的诗学风范。“本真”的观念源于老庄思想,但也为各家所器重。本真,为古代诗人秉承并发扬光大并成为风习。本真的古典诗歌是源于诗心的自然流露,它是至真之情、至诚之心的表达与表白,而且具有质朴无华、静谧恬淡、通透无碍等特性。本真的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本真地体悟、诗意化生息、艺术与生命合而为一的艺术结晶。
-
-
-
-
徐月燕
- 《散文百家》
| 2020年
-
摘要:
如果学生能够在掌握一些传统意象的基础上,再去研读古典诗词,往往就能够对诗歌作出比较符合作者原意的解读,这对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至关重要.笔者选取了古典诗歌传统意象中表离愁别绪的意象进行解读,并应用于实际教学.
-
-
吴蔼君
- 《2014年北京服装学院教研论文报告会》
| 2014年
-
摘要: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完美人格.正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大学生,个体的人格修养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古典诗歌积淀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乐观自信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和高雅尚清意识,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
-
-
-
胡绍文
-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
| 2009年
-
摘要:
在古籍流传的过程中,由于版本源流、传抄失误和后人窜改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形成许多异文。古典诗歌的异文非常普遍.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古典诗歌的语言凝练、跳跃性强,字里行间有大量的审美空白有待读者去填补,这使得它与其他文体的语言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古典诗歌异文的校勘与其他文体也不尽相同。本文将结合杜诗异文来探讨古典诗歌异文校勘的方法。文中所举杜诗均依据中华书局1979年版《全唐诗》。包括:依诗律而校、依词义差别而校、依语境而校、依诗人用字习惯而校。
-
-
-
鄺龑子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自然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类别之一.在自然诗写作的过程中,不免会涉及[自然美学]的课题.这不但因为自然美学本身就是中国抒情诗歌和抒情诗学的相应理念,更因为传统自然诗的精神和情感内涵,逻辑上包含一种不能过分人工雕琢、刻意堆砌的表达方式.勉强施加力气而斧鉴成不自然的自然诗作,本身就是原则上的自我抵触.既然自然美学的艺术涵义特别彰显于自然诗(不自然的自然诗是自我矛盾),本文将透过具有代表性之诗人的山水诗和田园诗作,探讨自然美学在古典诗歌中的展现和「反展现」。文化及艺术发展的形态,必然由简单粗疏至复杂精密,由浑厚淳朴到精巧雕饰。而情思、才识、经验等内涵不足的后世为诗者,必然透过各种形式及技巧的外在手段试图弥补内在缺陷,甚至有把文字「强填空位」之嫌。自然美学并不否定人力的价值。另外,自然美学亦跟另一个课题息息相关——「文如其人」。如李白之「胸怀旷连」、杜甫之「忠爱悲悯」等。不管是否有明确的正式宣示,中国古典美学的主流大道从来都是结合真、善、美为前提的:没有人能够把粗言秽语和劣思鄙情用自然抒发的藉口变成不朽诗歌。从《周易》的「修辞立其诚」(《乾卦,文言》)到元好问的「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杨叔能小亨集序>),古典诗歌都以真诚为本。可以说,自然美学到底不只是一个美学课题,而是对生命真诚的根本性态度的一部分。
-
-
-
-
邓小军
- 《二OO七两岸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笔者在四川西部农村生活时,有遇雨件奇妙的小事。身边有《陶渊明全集》,《杜少陵集群注》。当读到杜甫成都诗“饱闻木三年大”时,耳边立即回想起无数次听到农民们讲的话:“樘木树三年就长大了!”连句子都和杜甫听到的一样!夏夜收工回家,田间小路雨边的秧苗伸到路上,秧尖秧业上的露水很重,打湿了衣服裤子,裤腰以下全湿透了,好象是被浇了一埸倾盆大雨,又好象是趟过了一道齐腰深的河流。当读到陶渊明诗“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时,好象说出了自己心里的话,感到有一咱说不出的惊讶。多年来,笔者多年来从事古诗歌教学,常常会一起过去的川西农村生涯,农村生活的一幕幕情景,往往能和某些古典诗歌相印证,历代的注释,可能由于注家不太熟悉农村生活,偶有注释不够充分或者注释错误之处。本文探讨注释问题。
-
-
- 《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
| 2007年
-
摘要:
游仙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题材,有着悠久的创作传统.先秦时期,受道家长生成仙思想的影响,游仙诗就已经产生,降级魏晋时期,游仙诗文本大量出现.本文以魏晋文人游仙诗文本为立足点,对其嬗变过程进行梳理.从“文学即人学”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审视游仙诗的发展透视魏晋“人的觉醒”.建安时期以曹氏父子为代表的游仙诗体现了儒家士君子型的自我价值的觉醒;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正始游仙诗则体现了在玄学人生观的影响下从价值生存形态返回本然生存状态人的觉醒;东晋郭璞的游仙诗则是体现了在郭象玄学观影响下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格的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