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6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美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9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38829篇;相关期刊411种,包括东岳论丛、江汉论坛、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2011年全国博士生论坛——中国近现代史等;审美现代性的相关文献由60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进书、彭文祥、王杰等。

审美现代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9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8829 占比:99.84%

总计:439518篇

审美现代性—发文趋势图

审美现代性

-研究学者

  • 李进书
  • 彭文祥
  • 王杰
  • 吕宏波
  • 冯黎明
  • 周宪
  • 寇鹏程
  • 张玉能
  • 张健然
  • 朱国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潘知常
    • 摘要: "以美育代宗教"与"生命/实践",堪称百年中国现代美学中的两个"哥德巴赫猜想"。一个是百年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美学命题,一个则是百年中国现代美学的第一美学问题。对于它们的回应,是百年中国现代美学的关键所在,也是百年之后新的中国美学的起点之所在。
    • 童茜; 杨帆
    • 摘要: 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是自20世纪开始转型的,也是中国进入现代社会的重要见证。本文对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起源进行追踪,以及对其属性进行判断以便准确把握我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历程,并使人们从价值层面上重新评估近现代美术的价值。
    • 刘洋
    • 摘要: 基于感觉共同体的建构,读者和观众可以借助不同媒介的艺术形式,感受到相同的联觉效果和情动机制。这也使得文学作品和影像创作可以在不同艺术家、不同媒介材质、不同的内容形式上,共享一套情感结构,在类似的主题、元素、精神诉求和人文内涵方面,产生传承和发扬的关系。而张爱玲作为华人文化世界的“顶流巨星”,开创了一种新的自我审视方式、情感审美空间和觉知的感受体系,依靠都市文化的同频共振,以张爱玲作为方法,分别可以探究到王家卫和娄烨作品的诸多源流与发展。
    • 丁莉丽
    • 摘要: 当前农村题材影视剧大致提供了三类农村影像:新农村、旧农村和“乡村牧歌”式农村。以“现代性”视域观照当前农村影像,“新农村”主要存在于新农村题材电视剧中,是当下农村社会脱贫、奔小康的“现代化”目标的投射;“旧农村”主要存在于一些文艺片以及作者电影中,以尖锐的“现代性批判”指向农村人文环境的恶化与农民的劣根性;“乡村牧歌”式的影像主要局限于一些文艺电影和纪录片中,是“审美现代性”的产物。三类影像构成的“互文”关系,不但映照了当下关于“现代性”阐释的多元立场,同时一起参与了对农村这一时代镜像的整体性建构。
    • 徐雪; 刘云春
    • 摘要: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媒介批评理论由“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和“技术垄断”等核心观点构成。这些观点涵盖了他对审美经验和西方人文主义危机的反思,它们既是对康德“游戏无功利性”、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等人文精神的延续,又为当下提供一套反现代性的美学体认路径。结合其后期著作《通往未来的过去——与十八世纪接轨的一座新桥》来看,媒介作为语境、技术理性异化、审美视知觉和反现代性等问题的探析,都是波兹曼媒介理论体系重要的美学立场呈现。波兹曼的媒介批评理论是对十八世纪启蒙精神的深刻延续,这种“媒介中的美学”价值理性重构的人文立场,体现出当代西方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生命哲学关怀。
    • 黄丽娟
    • 摘要: 《彩色的面纱》是毛姆中国题材三部曲中最有创意和争议的一部作品。国内评论界大多从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这部小说中毛姆的“东方主义”中国观。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女主人公凯蒂·加斯汀在中国梅潭府的觉醒和救赎之旅,提出毛姆并非真正地丑化中国,而是借用中国叙事批判启蒙现代性,是审美现代性的一种跨文化再现策略和认知模式,即跨国现代主义,以此批判启蒙现代性以来中产阶级的庸俗婚姻观、技术理性和清教伦理,体现了向异域“他者”文化寻求改变欧洲衰败倒退之方的人道主义情怀。
    • 文雅; 李梓杭
    • 摘要: 波德莱尔作品中体现的美学现代性具有开创性意义,他从现代审美经验中提取出“短暂”“瞬时”“矛盾”等特点,定义了极具时代意义的“现代性的美”,影响了法国近现代众多艺术家,其中包括后印象主义画家图卢兹·劳特累克。两人分别从诗、画角度,对游离在现代都市各个角落的女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审视与表现。他们笔下的女性形象既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对社会的关照,也是他们独特审美经验的阐发、对传统审美的颠覆与革新。但波德莱尔的女性书写是对充满现代性的诗歌经验的深刻反思,是美学经验与伦理经验相结合的产物,而劳特累克强烈的艺术风格更多是个人情感经验与社会时代相结合的产物。
    • 侯兴羽
    • 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视觉文化逐渐在后现代浪潮中日益凸显,视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蕴含着巨大的包容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武术为代表,中国传统武术在后现代的浪潮中,各方面都受到了视觉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为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法,梳理有关视觉文化的时代生成以及中国传统武术与后现代相辅相成的相关发展等内容,意在理性审视中国传统武术在视觉文化时代的发展状况,积极探求传统武术在视觉文化影响下的自身发展与超越。
    • 周雅雯; 宋伟
    • 摘要: 创刊于1920年的《美育》杂志是中国美育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性美育期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美育》积极践行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开创的审美现代性理念,将艺术教育作为审美启蒙的重要途径,推崇以启蒙为目的的人生论美学思想,坚守用艺术教育建设“新人生观”的“艺术为人生”的办刊理念。不仅如此,《美育》还置身于现代教育的改革之中,呼吁以“情感教育”改造偏重智育的教育格局,发展美善统一的艺术教育,阐扬以民主自由为中心的文艺主张,并倡导“民众艺术”在社会美育中的审美教育功能。
    • 田瑞
    • 摘要: 赵树理的戏剧曲艺作品取材于农村生活,故事贴近人民生活,语言通俗,风格多样。这些作品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求真写实的现实性、深入农民的群众性和破旧立新的革命性三方面体现出新古典主义美学形态下的现代性审美特征。赵树理的戏剧曲艺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启蒙思想与革命意识,积极响应社会时代和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贡献出了特殊的“文艺力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