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律宗

律宗

律宗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68篇,主要集中在宗教、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中国宗教、五台山研究、法音等; 律宗的相关文献由57位作者贡献,包括马海燕、國威、刘晓玉等。

律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100.00%

总计:68篇

律宗—发文趋势图

律宗

-研究学者

  • 马海燕
  • 國威
  • 刘晓玉
  • 华方田
  • 国威
  • 李荣荣
  • 杨廷福
  • 王晚霞
  • 任宜敏
  • 任永生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國威
    • 摘要: 在中國佛教戒律史上,道宣(596-667)所撰《四分律删繁補闕行事鈔》(以下簡稱《行事鈔》)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此書在文獻體例上摒棄了隨文注釋的“律疏體”,轉而採用“直取要文,不事義章”的“律鈔體”,形式上更加自由;在内容上則一方面以《四分律》爲主體來融攝諸部廣律,從而整合了印度傳來的不同戒律系統,另一方面從具體的戒條中提煉出以“律宗四科”爲綱領的理論體系,使律學具有了形而上的思辨意義。
    • 温金玉
    • 摘要: 道宣是中国佛教南山律的创始人,在目前宗派史研究热潮中,各大创宗者中唯有律宗道宣的研究成果较少。道宣不仅是南山律宗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佛教史家、文献学家。其著述之丰,可能在中国佛教史上也是少有的。在对道宣身份定位中,有律僧、史传僧、经录僧、护法僧、感通僧等不同的类型,由此也构成研究其面向的多样性。所以对于道宣的研究应有多层面的解读,而不仅仅限于其戒律思想与行持。本文希望通过梳理有关道宣律师的现有研究成果,为未来道宣立体式、全方位的研究找出突破口,在吸收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将道宣思想及践行研究进一步推进。
    • 陈昕妍
    • 摘要: 民国书家李叔同,出家后号弘一.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和角色的转换,其书法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早期的章法紧凑、笔锋锐利,到中期的骨骼挺劲、笔画稍瘦,再到晚期的火气消尽,这种变化与李叔同修行律宗是息息相关的.李叔同严格律己,对佛法始终报以一颗恭敬心.对于他来说,书法服务于佛法,书法即佛法,佛法即书法,这也是导致其晚期书法淡然脱俗、犹如深入不食烟火之境的关键因素.
    • 景亚鹂
    • 摘要: 净业寺,位于西安市终南山沣峪口内的凤凰山上,距离西安市中心35公里。净业寺是律宗祖庭,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西安碑林现藏与律宗戒律有关的文物数十余。本文从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入手,梳理净业寺建置沿革、律宗戒律以及西安碑林之相关存藏等,就教方家。
    • 李华伟
    • 摘要: 无论从文学交游、地域,抑或师承上来说,中晚唐时期的江左诗僧灵一、护国、清江、皎然、灵澈等人都具有明确的群体性,他们双弘于律门与天台,身份双重且模糊,这一双弘现象含有丰富的宗教史信息,也是进一步研究这一群体文学创作的前提。本文从考述这些诗僧的宗派面貌与相互关系出发,从佛教知识史的意义,追溯了律宗与天台于江左地区双弘面貌的成因,认为律学自于汉地初弘时起,便具有向义学与禅法兼容的趋势;中土禅僧亦由受西域禅僧影响之重神异,发展出重视义学与律学的学者化特征,中土在对大乘经典进行研习的过程中,渐渐出现了特定的组合;加之江左地区的律学传统以及四分律宗的传蔚,几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中晚唐律宗与天台于江左地区的双弘现象。
    • 李荣荣
    • 摘要: 本论题试从鉴真僧团所属律宗的起源发展,及在日本的开宗传播为线索,挖掘其在适应社会和规范自身两方面,对于佛教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对于当代佛教教育的诸多借鉴意义。
    • 國威; 張耀月
    • 摘要: 在南山律宗資持派的歷史上,共發生過兩次較爲重要的論戰,第一次肇始於北宋後期,以元照(1048—1116)和支持《會正記》的妙生(?—1110)爲對立雙方,宣告了資持派的誕生及其與會正派的分裂,另一次則是南宋中葉資持派内部的鬥争,主要人物是上翁妙蓮和鐵翁守一,以《教觀折蓬》《蓬折直辨》和《蓬折箴》爲主要文獻載體(職是之故,本文將此次論争稱爲"折蓬之辯"),體現了資持後裔在整理、總結祖師思想上的不同觀點和路綫。
    • 王建光
    • 摘要: "律学判释"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一种具有特色的律学活动,它不仅反映了促进佛教戒律中国化的一种学术性力量,同时也是中国律学研究与传承的重要内容,对于推动中国佛教律学和律宗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具有中国特色戒律持守观念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通过这种内容丰富的"律学判释",中国化的佛教律仪才得以形成。这种中国化的律仪建设,既能够坚守佛制佛说及佛法大义的内在逻辑,同时又体现和反映了中国佛教的生活特色、律学精神及社会文化传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