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李叔同

李叔同

李叔同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教育、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5篇、会议论文5篇、相关期刊607种,包括青年博览、做人与处世、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首届全国高师院校美育高峰论坛等;李叔同的相关文献由937位作者贡献,包括陈星、章用秀、丰子恺等。

李叔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5 占比:99.6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39%

总计:1280篇

李叔同—发文趋势图

李叔同

-研究学者

  • 陈星
  • 章用秀
  • 丰子恺
  • 李叔同
  • 孙继南
  • 杨和平
  • 金梅
  • 汤园林
  • 丰一吟
  • 苏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邓君
    • 摘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早晨,第一节课,上课铃刚响,教室里便齐整地传出李叔同的《送别》。我走进教室,看见班上孩子坐得端端正正,表情严肃认真,卖力地唱着这支数月前学会的骊歌。我心领神会,知道他们在向我表达离别的心情。我如往常一样对他们微笑,听他们引吭高歌。
    • 贾冬梅
    • 摘要: 办报之始李叔同办报,始于他随母南迁上海。李叔同赴沪后,与袁希濂等人义结金兰,誓同甘苦。1900年,“天涯五友”即组成海上书画公会,每周出两期《书画公会报》,随《中外日报》发行。林子青《弘一法师年谱》对此有介绍:“书画公会报创刊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四月,每星期(三、日)二纸。第一、二期交《中外日报》附送。第三期起自行发售。第二期4月25日礼拜三发行。第三期4月29日礼拜日发行。每张大钱一文。第三期第六幅(每张上下共分六幅)载有‘醾纨阁李漱筒润例’(书例,篆刻例)。”
    • lmane; 甄琦; 静言; 石巍
    • 摘要: 来天津,相信你一定会去意式风情区。这里散布着百余座民国时期遗存的洋楼,梁启超、曹禺、李叔同,包括袁世凯、汤玉麟、冯国璋等文化政商界名人都曾寄居、活动于此。而当你从胜利路走到意式风情区的入口,就会被右手边一座米黄色的建筑吸引眼球,这便是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名人故居记录着天津近代百年风云,那么,走进规划馆,如同一位参观者在留言本上所言:“你能了解到天津更辽阔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李满
    • 摘要: 【影响几代人的经典】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送别》是李叔同写于1914年的一首歌曲,是他在杭州教学时写下的大量学堂乐歌中的一首。《送别》的曲调节奏柔缓,苍凉中略带慷慨,恰到好处地刻画了离别时刻的惆怅,其原始出处不在中国,它其实是一首地道的英文歌曲。作者是美国人约翰·庞德·奥德威,他毕业于哈佛医学院,正式职业是一名外科医生。
    • 丁小曼
    • 摘要: 李叔同不仅是一位广为人知的音乐家、书法家,同时也是文学家、美术教育家、戏剧活动家,他在传统绘画、广告设计、书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建树以及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领域所做出的贡献都是巨大的。李叔同对东西方美术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了中西美术相互融合、影响是历史发展必然的这一结论。在教学实践中,他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中许多个第一次的创造者。李叔同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美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等都影响、启迪了后辈。李叔同不仅培育出了丰子恺、潘天寿等许多艺术大家,而且在做学问的同时又在传授他人待人接物与体谅、接纳别人的人生哲理,正因他怀着一片赤诚之心,才谱写出了美好动人的学堂乐歌。
    • 卜繁波
    • 摘要: 李叔同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艺术家之一,其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贡献对推动后世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能为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导。李叔同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创作、音乐批判中的贡献,为我国音乐艺术的当代发展夯实了基础。结合李叔同的早期经历,分析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与音乐贡献,旨在为当代音乐教育提供借鉴。
    • 李泽生
    • 摘要: 李叔同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艺术和理想。有人说,一生只能干好一件事情,而李叔同的人生经历却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可以成就很多事情。他是一位天才,也是一位通才,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工诗词、擅书法、会丹青、长音律、通演艺、精金石,并最早将西方话剧、油画、钢琴等引入国内。
    • 尹遥
    • 摘要: 李叔同的《送别》自1914年诞生至今已一百多年了,现在的中学生都会唱,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这首歌作为学堂乐歌有儿童版的,听起来是-语百悦,轻快甜蜜;有青春版的,听起来则淡淡忧伤,怅然若失。还有许多专业的歌手也很喜欢唱《送别》,李叔同那“悲欣交集”的特殊人生境遇在旋律的飘逸中最能漾起人们情感的涟漪。似乎人世间所有的喜怒哀乐生死离别都包藏于《送别》的词曲之间。
    • 王林水
    • 摘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这首《送别》唱出了无数国人送别友人的离愁别绪。而长亭和古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也在各种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中频频出现。亭,源于周朝。早期具有很多功能。东汉刘熙在《释名》中写道:“亭,停也,人所停集也。”隋唐经学家、训诂学家颜师古将亭定义为“停留行旅宿食之馆”,相当于现在的公路服务区和宾馆。秦汉时期,用车传送文书信息称作“传”,步递称作“邮”,马递称作“驿”,为驿传设置的中途停驻站称之“置”,为邮递设置的中途停驻站称作“亭”,如同现在的邮局和快递中转站。
    • 摘要: 此为李叔同1911年在东京美术学校毕业前夕所作的油画自画像,藏于今东京艺术大学。吉田千鹤子在《上野的面影----李叔同在东京美术学校史料综述》一文中写道:“西洋画科学生进行自由课题和自画像的创作(均为油画),后者按规定保留在学校中。按照惯例,毕业创作作品在毕业式的当日和翌日两天,陈列于校内的毕业成绩展览会上,供有关人士参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