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五台山

五台山

五台山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2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旅游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5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239554篇;相关期刊934种,包括五台山研究、五台山、佛教文化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2012高校GIS论坛等;五台山的相关文献由2153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峰毅、周祝英、崔正森等。

五台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5 占比:0.96%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39554 占比:99.03%

总计:241895篇

五台山—发文趋势图

五台山

-研究学者

  • 高峰毅
  • 周祝英
  • 崔正森
  • 焦瑾琦
  • 程占红
  • 上官铁梁
  • 李广义
  • 肖雨
  • 安建华
  • 樊文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赵新平; 王超宇
    • 摘要: 五台山境域很早以来村落庙宇众多。繁峙位于五台山佛教道场北麓,当地村落庙宇多为佛教寺庙。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民众也频繁地进行佛教寺庙的修缮。在明清修庙碑刻记载中,凡参与修庙的民众皆被称为“善人”。从“善人”群体的社会构成及其修庙“善举”可见,对于当地佛教信仰而言,“善人”的称呼是佛教话语对民众修庙行为的认可,更是民众接近佛教的通行证;对于当地村落生活而言,“善人”群体的实质为民众,“善人”是沟通佛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的纽带。“善人”称呼的泛化及“善人”的修庙行为,体现了明清五台山境域民间信仰佛教化与佛教信仰生活化的特征,有助于深入分析村落佛教信仰的内在意涵。
    • 摘要: 1948年3月,全国解放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中共中央决定离开陕北东渡黄河,转战河北阜平县西柏坡。4月9日,途径五台山时,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住在塔院寺的方丈院。4月10日,参观了附近的文物古迹,会见了当地的汉藏蒙僧人。塔院寺的山门上有一副对联“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毛主席看到后风趣地说:“三春鸟捕捉害虫,是人类的好朋友”。在广仁寺,毛主席看到僧人们正在整理残缺的经卷时,便对身边的干部说:“要保护好文物。”当日下午,毛主席一行乘车经石咀镇,上长城岭,下龙泉关,前往河北西柏坡。毛主席路居五台山,为五台山革命老区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 摘要: 剧场不仅满足演出的需求,而且将成为情景剧叙事的组成部分。徐徐展开的“经折”置于剧场之前,7个“经折”空间由低至高排列,如同一本博大的经书徐徐展开,成为剧场表演的前奏,消解了巨大的体量对环境的影响。“经折”空间的连续性和每个“经折”的多样性提供了对地域与文脉的深度表意。
    • 王惠君
    • 摘要: 有清一代,地方官府在五台山日常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并对山内佛教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清帝朝山期间,地方官府承担了修缮五台山寺院的任务,并开始深度介入寺院事务。当地有威望的官员往往在寺院订立契约、交易寺产和其他重大事务中担任公证人或者调解员,以做出最终的裁决。对于个别拥有权势的喇嘛,地方官府则采取各种策略予以约束和制裁,以维护行政权威与山内秩序。地方官府介入寺院事务,改变了正常的修缮周期,对寺院日常运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将寺院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之中。
    • 陈浮
    • 摘要: 山西省中北部有个地级市,它北隔长城揽云朔,南界石岭通太原,西带黄河望陕蒙,东临太行连京冀,拥有佛教圣地五台山、“九塞尊崇第一关”雁门关等著名旅游景点和“摔跤之乡”“杂粮之都”的美名。它就是忻州市(古称“秀容”),简称“忻”,别称“欣”——就是“高兴”的意思。
    • 赵鹏宇; 刘丽芳; 高志峰; 崔嫱; 张俊卿; 张晓云
    • 摘要: 本文在泰勒课程开发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导、研、展、评”四段式研学课程设计模式,结合五台山地理研学资源,从学生的知识和信息储备、研究性学习探索、学习成果展示、全方位评价等方面展示了课程设计过程,以期为研学课程设计及研学旅行产品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 崔月辰; 王崇恩
    • 摘要: 宗教是一种社会人文现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生产活动等多个方面。而宗教文化景观是对宗教文化的完美诠释,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笔宝贵财富。本文以五台山佛教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佛教活动轨迹,从自然环境要素、建筑行为要素以及精神文化要素来研究其独特的佛教文化景观的空间构成和价值。最后,针对目前城镇化发展和景区建设情况对佛教文化景观的影响,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为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古慧莹; 王婷
    • 摘要: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佛寺的开山之祖,见证了中国佛教史的发展历程,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缩影,其铜殿、无量殿以高超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古建筑中享有盛誉。因此,显通寺的研究及保护工作一直是五台山研究和保护的热点,通过对显通寺历年来的研究成果及保护工作进行梳理,为下一步的研究和保护提供思路。
    • 贾发义; 高圆
    • 摘要: 在唐代,僧人群体在文殊信仰由五台山地区传播、普及到全国的过程中作出了贡献。他们与文人、士子、官僚这些士大夫群体有紧密的接触,并通过译经讲学、游历巡法和寺学教育等诸多方式将文殊信仰传播、普及到士大夫群体之间。士大夫群体也出于政治、宗教或者心理等诸多因素主动地向文殊信仰靠拢,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文殊信仰进行了改造。这使得文殊信仰与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交融,进一步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 王惠君; 王涛
    • 摘要: 有清一代,五台山佛教得到皇室的崇奉和支持,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文殊信仰在维护满汉蒙藏多民族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皇室和地方社会的大力资助下,五台山寺院得到悉心修缮和维护。修缮资金主要来源于皇室的资助、地方耗羡银、官员养廉银、岁修生息银、商人捐输以及信徒捐施。修缮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充分表明五台山寺院与皇室、官府、商贾以及民众形成的持续往来和互动,反映出清代地方财政系统的基本特点,也勾勒出清代佛教和地方社会的变迁情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