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密教

密教

密教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25篇,主要集中在宗教、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4575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五台山研究、法音、佛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长安佛教学术研讨会、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密教的相关文献由265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广兴、吕建福、薛克翘等。

密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2 占比:2.1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4575 占比:97.82%

总计:14900篇

密教—发文趋势图

密教

-研究学者

  • 夏广兴
  • 吕建福
  • 薛克翘
  • 吴立民
  • 尤李
  • 彭金章
  • 程狄
  • 赵晓星
  • 黄春和
  • 侯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姚瑶
    • 摘要: 日本东大寺法华堂的不空羂索观音像(746年左右)是东亚现存最早的不空羂索观音图像,但其图像来源问题一直不甚明晰。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和图像的比照探讨了其中国图像来源。由考察结果可知,龙门石窟东山中武周时期及稍后的诸多八臂菩萨立像应该是中国最初期的不空羂索观音形象,其时间早于法华堂像。由此推测,或许天平七年(735)玄昉返日时所带回的造像中便有这种形式的不空羂索观音像,而法华堂像可能便是以此作为造像时的参考。
    • 汤德伟; 高人雄
    • 摘要: 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皆表明,祆教与摩醯首罗关系密切。关于祆神与摩醯首罗的关系,学界常有唐宋时人将二者混淆之说,其中应包含摩醯首罗神格对祆教文化有所渗透之意。从摩醯首罗的护法形象切入,亦可见祆神观念应受到摩醯首罗神格的影响。随着宗教信仰文化的相接触与渗透祆,教流传在一定程度上与密教文化相关联。
    • 马来西亚王琛发
    • 摘要: 15世纪以前,中华、天竺与南海诸邦长期共享的“南海观音”信俗,足以印证海丝沿线各族生存共同体,自古以来经历着长期的文明交流互鉴。古代南海诸邦盛行观音化身不空罥索菩萨的造型,更是以南海守护者的信俗,构成分别显迹在南印度“补旦洛迦山”和浙江“普陀山”的多元一体文化意象,覆盖了丝路海域的东西两端,表述着海丝沿线民众的精神相通。菩萨的造型身材矫健而多臂、手持不空罥索等各种法器,义理上象征了贤者能结合诸种方法,给予众生援手,也能反映由中华而南海诸邦,海陆商旅乃至君臣百姓,咸祈离苦得乐,风调雨顺。如此“南海观音”化象,既符合法华经系说的俗世救难,也符合弥陀经系度亡需要,并且相应密教经典强调现世求愿。因此,观音文化数世纪一直盛行南海诸国,并曾被末罗瑜等国奉为护国本尊,而中国也因应着不同宗派或思想角度,陆续出现各种观音经典和译本。自唐宋以来,中国汉传佛教更演变至将印度“南海”的补旦洛迦山翻译为“普陀山”,以至构成中华内地丰富的“南海观音”信俗,何尝不在说明中华民族与南海诸邦共同的愿景,是祈求海域各境天下太平,相守相成,水陆平安。
    • 马炳涛
    • 摘要: “显—密”是中国佛教思想中一对重要的概念,通过对天台宗代表性人物智顗“秘密教”的解读,指出在当时密教指代的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咒语、陀罗尼等教义方面的内容。随着唐代密教的盛行,才开始出现了教义内容上显与密的判释,此后,宋明时期的佛教既继承了智顗从方法上对密教的定义,也延续了密宗从内容上对显与密所作的区分。如果用后世对密教的定义去看唐代之前的佛教,则可能会产生诸多误解。通过对天台宗思想中“显—密”这对范畴含义发展的梳理,可以重新审视汉传佛教中“显教”中的“密法”思想,从而对中国佛教思想史的发展作出新的解读。
    • 薛克翘
    • 摘要: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父须菩提的原型,可以追溯到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须菩提.这位须菩提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但是,在佛教后来的发展演变中,须菩提被逐步神化.在大乘佛教阶段,他是具有飞腾虚空等神通的罗汉;到秘密佛教阶段,他有时是具有极大神通力的金刚,有时又与菩萨并列,在密教曼荼罗中占有一席之地.
    • 王汝良; 谭树林
    • 摘要: 在《大唐西域记》卷七中,玄奘记载了一个"烈士传说".对于这个故事宗教背景的解读,目前有不同意见,"宗教背景不清楚"和"道教背景"是其中较为普遍的两种.实际上,该故事在形式上采用了典型的框架结构,外壳故事的宗教背景是印度密教,而非道教;内核故事则是一个佛教故事.厘清该故事的宗教背景,对于进一步认识《大唐西域记》的价值,考辨七世纪前后中印宗教文化交流的状况,止息相关争论,会有一定的帮助.
    • 朱明忠
    • 摘要: 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大约经过了15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到了公元11世纪却在印度本土消失,或者说,被印度教所同化。为什么佛教会被印度教同化,佛教与印度教到底是什么关系?佛教产生之初,虽然反对印度教的种姓歧视,倡导众生平等和无神论思想,但是它也吸纳了印度教奥义书的许多思想,如业报轮回、解脱等。到了大乘时期,佛教的思想与印度教逐渐接近,它放弃了无神论思想,开始把佛祖释迦牟尼神化,奉他为全知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另外,大乘佛教的理论过度玄虚化,晦涩难懂,脱离了广大民众。7世纪,佛教密教化。密教大量吸收印度教性力派的理论、仪礼和咒语等,故使佛教在理论和修行上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使它与印度教难以区分,这为佛教最终被印度教同化准备了条件。
    • 朱明忠
    • 摘要: 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印度,大约经过了 1500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到了公元11世纪却在印度本土消失,或者说,被印度教所同化.为什么佛教会被印度教同化,佛教与印度教到底是什么关系?佛教产生之初,虽然反对印度教的种姓歧视,倡导众生平等和无神论思想,但是它也吸纳了印度教奥义书的许多思想,如业报轮回、解脱等.到了大乘时期,佛教的思想与印度教逐渐接近,它放弃了无神论思想,开始把佛祖释迦牟尼神化,奉他为全知全能的最高人格神.另外,大乘佛教的理论过度玄虚化,晦涩难懂,脱离了广大民众.7世纪,佛教密教化.密教大量吸收印度教性力派的理论、仪礼和咒语等,故使佛教在理论和修行上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使它与印度教难以区分,这为佛教最终被印度教同化准备了条件.
    • 李周渊
    • 摘要: 一、引言支谦是三国时的佛经翻译家,他所翻译的经典内容广博,涉及净土、密教、般若乃至佛陀传记等。支谦的译经上承支娄迦谶、康孟详,下启康僧会、鸠摩罗什,在译经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西方学者那体慧(Jan Nattier)是研究支谦译经的主要学者,不仅作品数量多,学术水平也高,是一座无法回避的高峰。因此,在研究支谦译经的时候,只有充分理解那体慧的学术成果,才能在她的基础上为学界做出更多贡献。二、现有的评价新加坡佛学院的纪赟为华语学界介绍了多篇那体慧的文章,不仅有翻译,也有评价与反思。[1]纪赟翻译了那体慧的几篇文章,并结集成书,题为《汉文佛教文献研究》(那体慧2018)。纪赟在此书前撰写了一篇序言,介绍那体慧的学习经历、研究成果以及研究特色。
    • 柴杰
    • 摘要: 《孔雀明王经》汉译本现存六部,其中号为鸠摩罗什之译本实出中土伪经,僧伽婆罗译本、义净译本及不空译本为同本异译,而失译《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与失译《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则另属不同底本。《孔雀明王经》汉译本之间的内容有同有异,将之与孔雀王本生故事互参,知帛尸梨蜜多罗译《大金色孔雀王咒经》《佛说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实出两个不同底本。除去罗什本外,《孔雀明王经》之五部现存汉译本应属于三个不同来源。此经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汉译本,当与“陀罗尼”译本精准度的提升及密教在中土的发展息息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