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石刻

石刻

石刻的相关文献在1954年到2023年内共计165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0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76篇;相关期刊788种,包括四川文物、文博、文物鉴定与鉴赏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吐鲁番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中国古代散文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暨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中国考古学会第十四次年会等;石刻的相关文献由1704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婵娟、曾振保、徐志学等。

石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0 占比:94.49%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91%

专利文献>

论文:76 占比:4.60%

总计:1651篇

石刻—发文趋势图

石刻

-研究学者

  • 何婵娟
  • 曾振保
  • 徐志学
  • 杜海军
  • 无1
  • 本刊
  • 王星
  • 张春新
  • 李海燕
  • 杨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冯丹龙
    • 摘要: 我对祖父抗战题刻最早的了解,来自父母家客厅墙上那幅“还我河山”的油画,那是母亲收藏的著名油画家陈可之先生的一幅早期作品。几十年来,尽管几经搬家,但这幅作品始终悬挂在家中客厅的重要位置。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尚季芳等曾有《刻在石头上的抗战——中国抗战石刻分布、内容及价值研究》[1]一文,列出了冯玉祥将军在全国的抗战石刻几十通,我从中摘录了在四川省的分布情况及石刻内容。
    • 李琪
    • 摘要: 中国的石窟艺术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灿烂的瑰宝。从长安(今西安)、洛阳起,至河西走廊到敦煌,再由此去往新疆、印度、中亚、欧洲等地区,最终形成辉煌的丝绸之路。经历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丝绸之路至今仍是经贸和人文交流的重要通道。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和敦煌石窟处于丝绸之路的东端,这三个石窟对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中华石窟文化包含了欧洲雕塑文化、印度宗教文化以及中华民族本土文化。其中,欧洲文化以古希腊为基础,印度文化以佛教信仰为基础,两种不同的文化与历史悠久的儒家思想、汉唐文化杂糅在一起,演变、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石窟文化。三大石窟中开窟最晚的是龙门石窟,其于488年开始建造[1]。龙门石窟佛像造像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稍有区别,其以古阳洞、宾阳洞和奉先寺等为代表,石刻佛像及其艺术形象的价值值得探讨。
    • 刘凤玲
    • 摘要: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反映了元代科学、经济、技术发展的成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及保护价值。本文以元上都遗址保护为背景,以元上都遗址及周边墓葬群出土的石刻为研究落脚点,简单阐述了元上都遗址及其出土的石刻文物挖掘保护工作历程,以及元上都石刻文物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锡林郭勒盟文化遗产博物馆馆藏石刻的种类、数量及部分珍贵石刻文物的特点。文章对于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提出了加强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文物保护的建议,希望能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 杨文宾
    • 摘要: 拓跋部原“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经历两次迁徙后,建立北魏王朝。立国之初,在保持本民族部分习俗的同时,广泛吸收汉文化,刊刻于太平真君四年(443)的《嘎仙洞石室祝文》即其与汉文化融合的表征之一。本文通过胪列《嘎仙洞石室祝文》的相关材料,对北魏初期拓跋鲜卑与汉文化的融合略做考察。
    • 张越
    • 摘要: 书法的学习离不开碑与帖,而碑这种石刻在大众中传播的主要载体和体现形式就是拓片。文章主要讲述大众比较常见石刻拓片的传拓要求和心得,总结了笔者从事传拓工作多年来的石刻传拓经验。从石刻传拓所需纸张到棕刷、扑子等传拓工具,再到传拓石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还有作者在工作中偶尔得到的一些技巧。文章主要强调传拓中工作者以及石刻本身的安全,分析石刻尤其是野外石刻传拓的合法性。
    • 李正庚; 龙婵婵
    • 摘要: 汉字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系统,本身具有图像性。当汉字作为视觉图像时,石刻文字书写媒介也就具有了视觉景观属性。中国书法以汉字为书写对象,书法“书像”所表达的意义超过了“字像”,具有了产生形象的能力。从视觉文化看,《大唐中兴颂》能成为一种文化景观,是《大唐中兴颂》文本、书法、石刻互动建构而成,石刻景观中书法“书像”营造了颜真卿人物形象,将《大唐中兴颂》石刻建构为唐宋以后文人雅士寄情怀古的文化景观空间。在当代,《大唐中兴颂》石刻景观呈现的颜真卿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人物形象,在引发和建构当代观者文化与审美心理认同、凝聚赖以共享和寄托的民族语言和精神空间方面,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张子春
    •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方面需求的增长,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鉴赏能力也与日俱增。书法作为中国古老的文物和最传统的艺术门类之一,一直被人们喜爱追捧。然而书法并非仅仅指书写作品,广义上来说还包括铭刻在石头上、铸造在青铜器、烧制在陶瓦等器物上的作品。但仅从近二十年的书法展览模式来看,当代书法艺术的展览模式的发展是延迟的、缓慢的、落后的,无论是现当代的书法艺术展,还是对书法文物作品的展览都是闭塞的,缺乏开创性的。书法艺术和文物展览的空间与场域如何与书法本身融为一体就很值得思考。文章以徐州地区汉代石刻展览方式为例,探索石刻书法展览的可能性。
    • 胡全志
    • 摘要: 东山里题刻要素齐全不可多得2021年10月7日,我随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到江汉区绍兴片区待拆迁的一些里巷寻访历史建筑。在任冬社区前进二巷附近,发现一栋两层骑楼腰部嵌有一块花岗岩石刻,远看有“东山里”楷书双勾阴刻三个大字,端庄有力。仔细辨认,似乎有落款,值得考究。为弄清此石刻的年代与题书者,10月9日我又专程去找相关社区干部咨询,并借来长梯近距离拍摄了“东山里”题刻照片。
    • 胡孟然; 许颖; 李茜; 夏振宇; 宋钰
    • 摘要: 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的灵岩寺是一处洋溢着历史人文气息的古迹,因倚傍灵岩山而得名,与泰山相邻,始建于东晋时期,唐代达到鼎盛。历经岁月的风霜和洗礼,灵岩寺的文化价值得到提升。灵岩寺内有着众多的佛像,但更加引人注目的是寺内记载了历史的石刻。近年来,随着长清区的开发,灵岩寺作为旅游景点却并未得到大众的关注。在寺内游客不多的情况下,寺内的石刻却依旧磨损严重,许多字迹已经斑驳不清,大量石刻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针对这种情况,以考察记录的方式提出对灵岩寺石刻保护与开发的方法,一方面,能够促进长清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同时唤醒大众保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自觉。
    • 蔡文静
    • 摘要: 梅挚是《宋史》所记载北宋中期的清廉良吏之一,为官32年,文章政事卓然有声。正己修身的同时亦身体践行勤政爱民。梅挚撰写成《五瘴说》,为从政为民提供了修身立世的官家箴言。《五瘴说》为古之药方,其刻石流传至今,仍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官家药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