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刻
题刻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3年内共计227篇,主要集中在地理、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5篇、专利文献4560篇;相关期刊147种,包括炎黄纵横、南方文物、四川文物等;
题刻的相关文献由245位作者贡献,包括G.勒维基、刘鸿伏、吴锡鑫等。
题刻
-研究学者
- G.勒维基
- 刘鸿伏
- 吴锡鑫
- 周晏
- 曹卫民
- 李瑛
- 王同顺
- 王思渝
- 王福权
- 胡昌健
- 豆文凯
- 郭荣章
- 陈天声1
- 陶喻之
- ACE(图)
- Lilian
- 一夫
- 丁俊清
- 东方晓
- 严允
- 于宏彬
- 云
- 仲威
- 任旭华
- 住户处
- 何凯
- 余华生
- 冯丹龙
- 冯军平
- 冯素芳
- 凯亚
- 刘元树
- 刘兴亮
- 刘凤玖
- 刘剑
- 刘劲峰
- 刘勇
- 刘捷
- 刘晓祥
- 刘最长
- 刘松柏
- 刘洪石
- 刘玉瑛
- 刘珊珊
- 刘秀萍
- 刘艳华
- 卢芊芊
- 原东生
- 叶向荣
- 向贵元
-
-
冯丹龙
-
-
摘要:
我对祖父抗战题刻最早的了解,来自父母家客厅墙上那幅“还我河山”的油画,那是母亲收藏的著名油画家陈可之先生的一幅早期作品。几十年来,尽管几经搬家,但这幅作品始终悬挂在家中客厅的重要位置。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尚季芳等曾有《刻在石头上的抗战——中国抗战石刻分布、内容及价值研究》[1]一文,列出了冯玉祥将军在全国的抗战石刻几十通,我从中摘录了在四川省的分布情况及石刻内容。
-
-
胡全志
-
-
摘要:
东山里题刻要素齐全不可多得2021年10月7日,我随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到江汉区绍兴片区待拆迁的一些里巷寻访历史建筑。在任冬社区前进二巷附近,发现一栋两层骑楼腰部嵌有一块花岗岩石刻,远看有“东山里”楷书双勾阴刻三个大字,端庄有力。仔细辨认,似乎有落款,值得考究。为弄清此石刻的年代与题书者,10月9日我又专程去找相关社区干部咨询,并借来长梯近距离拍摄了“东山里”题刻照片。
-
-
魏忠武;
张秉坚
-
-
摘要:
在题刻类石质文物表面的文字或图案上涂覆漆涂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做法。经过长时间日晒雨淋和风吹霜打,表面漆涂层往往会褪色和剥落,传统做法是每隔一定年数又再涂覆一次。由于现在的商品漆是化工产品,随着国家一系列文物保护法规的出台和社会文物保护意识的增强,题刻类文物表面的重涂已经面临许多问题:例如:1)原石刻表面涂层脱落后是否需要再次绘涂?2)现代商品漆类的涂覆是否会引发石质文物的次生病变?3)何种商品漆类产品与石质文物本体的相容性比较好?等等,目前众说纷纭。本文就其中一些技术问题,通过在四种岩石表面涂覆六种漆涂层,经过老化破坏循环实验和分析检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
-
卢芊芊
-
-
摘要:
邢恕曾在北宋元祐年间谪迁湖南永州,谪居期间雅好永州奇山异水,曾多次游玩并留题于火星岩、朝阳岩、华严岩、石角山各地,其中朝阳岩留题数量最多,书法极似苏轼书风,清丽可喜。本文将邢恕朝阳岩题刻分为题诗和题名两类加以梳理,结合石刻文献资料与现存邢恕所书的题诗、题名石刻拓本对邢恕的书法风格加以探析。
-
-
邵磊;
李文
-
-
摘要:
南京东北缘江耸立的栖霞山,又名摄山,是一座自南朝绵延至今、人文底蕴深厚的佛教名山。栖霞山历代题刻碑记众多,可惜历经兵燹与各种人为破坏,毁佚不少,留存至今者也不免剥蚀漫漶,或遭“好古之徒”勾摹剔洗,难复旧观。南京大学博物馆(以下简称南大博物馆)所藏南京历代碑刻拓本,大多是20世纪30年代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从南京经古舍等古玩铺号购得,其中以分布于栖霞山及其周围的碑刻题记尤为集中。
-
-
熊炯
-
-
摘要:
聚奎中学地处于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黑石山,已有151年不间断办学历史,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其中以爱国诗人吴芳吉为代表的历代校友为学校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词作品和楹联题刻。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使得我们的古典诗词教育有了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育要"注重时代性,构建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因此,面对新时代、新课程、新高考。
-
-
王鸿葆
-
-
摘要:
这是一件清代文人使用过并题刻铭文的砚台,有原配红木砚盒。砚作长方形,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2.3厘米(见图)。砚面规整简洁,光素无纹,呈门行淌池样,池内墨锈深厚,浸入肌里,砚堂宽敞、平坦,有长期使用痕迹。砚缘平直圆浑,背面平展。砚为湖南明山石琢制,石质细润,石色深紫透红,砚身缠绕一圈浅绿色石带纹理,人称"紫袍玉带",观之,十分悦目。
-
-
胡玙璠;
钟雯;
何凯
-
-
摘要:
作为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石窟,江西赣州通天岩石窟,最迟于唐代晚期已开窟造像,随后在北宋中晚期达到鼎盛。明代学者王守仁在通天岩中的"忘归岩"崖壁题有"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的诗句。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一些摩崖造像和石刻因剥蚀严重而难以辨识,一些甚至已经损毁,不复存在。那些留存下来带有题刻的珍贵造像和石刻,为我们认识唐宋时期佛教造像的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信息。
-
-
高媛;
黄晓;
刘珊珊
-
-
摘要:
赏石是古典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题刻赏石更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将赏石从欣赏石头本身,提升到与文学、书法、金石相结合的新高度,赋予园林中一块块无言的景石以人格魅力,使造园者的哲学思考、志趣追求得以明确展示;也使当时和后世的游人,能够借助刻石与前人进行精神上的碰撞、心灵上的交融。日月流转,唯石永恒。
-
-
王福权;
曹卫民
-
-
摘要:
不同文献对王阳明“平涮头碑”与“玉石仙岩题诗”这两处题刻的著录有所不同,这对理解王阳明和阳明心学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这些材料进行校勘辩证,进而对王阳明题刻中流露出来的思想进行分析,或可得出新的结论.